Categories 教育文化最新文章

張濟作/董總跨族群使命:共存共榮的理想

(來源:星洲日報

我們期待新政府能突破族群的框限,用全新眼光看待各族語文教育及文化。制訂政策時考量各族群的需要,讓全民感受到成為馬來西亞公民的榮譽感,平等和諧共處,達致真正融合。新屆董總領導層毅然成立「國民融合委員會」,決心肩負調和各族群關係的重任。這項新的突破,除了傳播母語教育理念與獨中辦學真貌,亦有助於打破族群隔閡,消除長期的誤解和刻板印象,值得讚揚也令人期待。


【文/張濟作】

多元種族社會最美好的嚮往,即是「共存共榮」的理想社會。林連玉先生在1956年就提出這個理想,希望能「為我們的子子孫孫打好友愛與合作的基礎,培養起共存共榮的觀念。」【註一】不同膚色的國民,基於「兄弟姐妹情誼」互相尊重、欣賞,彼此揚長補短,發揮各自才華,共同建設國家,這是最理想的夢想。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1963年就如此高喊。【註二】

馬來亞獨立至今已六十一載,馬來西亞成立也超過半個世紀。這個號稱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國家,國民團結及融合應是至關緊要的任務。過去各族在政權「分而治之」的管制下,平時相安無事,一經政客或種族主義份子挑撥,就難以能理性論事,開始糾結起來。可見各族群還是存有彼此不信任及猜疑之心。

林連玉先生當年倡導的「一家人」、「共存共榮」的理想,至今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想,有待吾人繼續努力追求。六十年代的馬丁路德金對美國社會的熱切期待,「我有一個夢想」聲聲呼喚能出現一個「不以膚色來評價各族」的國度。兩相呼應,皆是希望能達致「全民平等、共存共榮」的和諧社會。

到底應該如何實現這個「共存共榮」的理想國?我認為2018年是很好的改革契機。

把握改革契機莫辜負民意

馬來西亞在第十四屆全國大選改朝換代,國人得以昂首宣告,我們以民主、不流血方式撤換貪腐政權,摒棄馬來至上主義的巫統。由於這項勝利,不同族群深感自豪,更加深對國家的認同感。這是改變國民思維的契機,吾人繫於國家前途、救國號召,攜手重建一個廉潔、多元,為國家、全民利益著想的新政府。希盟在民意支持下實踐承諾,有望達致全民團結、共存共榮的理想。

(來源:董總

董總在今年6月24日改選,人事幾番新。7月7日複選後,過去長期被葉新田、鄒壽漢打壓,甚至葉鄒下臺後,再遭劉利民、傅振荃團隊打壓的陳大錦,出任新屆主席。董總從林晃昇時代選賢納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力發展華教事業。從葉新田2005年掌權後排除異己,為了鞏固權力到處樹敵,幾乎將可得罪的人和團體都得罪了。好不容易盼到2015年葉鄒下臺,華社無不希望董總有一番新作為。可惜劉利民團隊未珍惜得來不易的勝利,仍延續過去陋習,其排他式領導,終於引起各州董聯會反彈,招致慘敗。

今年各界對新屆董總領導層期盼甚殷,7月28日首次中委會上通過設立八個工作委員會,其中新設立的「國民融合委員會」,值得關注。

董總長期捍衛母語教育,與華社並肩作戰,無懼馬來主義至上、單元思維的政權,延續華文教育的火苗,讓馬來西亞華裔不至於像印尼和泰國那樣,喪失華族的基本文化特徵。

囿於長期抗爭間接造成董總的「圍城心態」,深恐一不留心,就被現有政權利用、收編,甚至同化。其他族群也因長期受國陣官方,或巫文媒體的片面報導、不實言論誤導,以致仇視董總等華教工作者。華教團體背負「阻礙團結」、「分裂國民」、「不愛國」等污名標籤,卻因長期身在「圍牆」內,非華教圈人士無法知悉完整的資訊。

如今,新屆董總領導層毅然成立「國民融合委員會」,決心肩負調和各族群關係的重任。這項新的突破,除了傳播母語教育理念與獨中辦學真貌,亦有助於打破族群隔閡,消除長期的誤解和刻板印象,值得讚揚也令人期待。

(來源:星洲日報

對國民融合委員會的建言

「國民融合委員會」應如何推動業務?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一、董總需在獨中開設「公民教育」課程,制訂課綱教材,培訓師資,向獨中生灌輸國家認同和公民意識。少數獨中已自行開辦公民教育課,不過還無法成為全校共識,需要董總「加持」。

二、董總中委會與各局行政人員必須走出「圍牆」,向各政黨、族群團體伸出橄欖枝,多對話交流,傳播華社的多元共存理想。董總也需與公民社會團體密切合作,共同為公共利益發聲。隆雪華堂、林連玉基金和部份州屬的獨中,已開始與友族聯辦活動,這些都有助於打破族群隔閡。

三、董總應積極跟政府相關部門對話,確保政府的「教育文化政策」是採取「多元開放、百花齊放」的方式來進行。有為的政府就應當一視同仁的對待各族群的文化、語文、宗教的發展,發揮「共存共榮」的觀念及理想,讓各族的語文及文化綻放出更亮麗的風采。

我們期待新政府能突破族群的框限,用全新眼光看待各族語文教育及文化。制訂政策時考量各族群的需要,讓全民感受到成為馬來西亞公民的榮譽感,平等和諧共處,達致真正融合。

我們也期待董總「國民融合委員會」發揮真正的功能,制訂公民教育課程,走出圍牆,主動串聯各族群團體,彼此促進深入的文化交流,共同打造「共存共榮」的社會理想。

最後,我以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的話,作為總結:

「我們來到這個聖地也是為了提醒美國,現在是非常急迫的時刻。現在決非侈談冷靜下來或服用漸進主義的鎮靜劑的時候。現在是實現民主的諾言的時候,現在是從種族隔離的荒涼、陰暗的深谷攀登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時候。現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兒女開放機會之門的時候,現在是把我們的國家從種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來,置於兄弟情誼的磐石上的時候。」

共存共榮的社會理想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

【註解】

一、「我們的子子孫孫,將要世世代代在這可愛的土地上,同工作、同遊戲;在遙遠的將來,更可因文化的交流、習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滅,而成為一家人。我們當前的責任, 就是要為我們的子子孫孫打好友愛與合作的基礎, 培養起共存共榮的觀念。」——林連玉,《全馬華團代表大會爭取公民權宣言》,1956年4月27日。

二、「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人人生而平等。』……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1963年8月28日。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