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最新文章社會

陳鳴諍/為何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

(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Charlie Coppinger/Reuters

對疫苗猶豫不決者最常出現五種心理現象,這些心理因素預設,他們對疫苗的態度依然是開放的。只要疑慮得到解答或消除,態度就會改變,接種意顯亦隨之提高。馬來西亞的疫苗接種率算高,成人接種率非常理想,足以說明成年人比較少面對主觀心理猶豫。但在相同情境條件下,當接種對象由成人變成五至十一歲兒童時,「5C模型」就突顯出人們的心理反應與判斷非常不一樣了。如果要推高兒童接種率,政府有必要採取不同於成人的政策措施。


【文/陳鳴諍】

眾所周知,疫苗接種率和疫情傳播息息相關。由於新冠變種病毒的傳染率不斷增強,全球各國遲遲無法擺脫泥沼。接種疫苗目前公認控制疫情的最有效方式,疫苗雖已問世超過一年,截至今年2月25日的統計數據,全球只有56%人口完成兩劑接種。

接種率不理想當然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是全球疫苗分配不均,經濟實力決定了一國購買力。許多富裕國家購買了超額疫苗,最後卻因疫苗過期而報銷。另一廂邊,經濟貧困國家卻苦苦得不到足夠疫苗,人民曝露在感染風險中。此外,施打疫苗對象原先鎖定成人群體,後來擴大至青少年乃至小孩。有些人因體質、患病關係無法接種。同時,疫苗保護力下降,乃至需追打加強針,這些都是相當漫長耗時的過程,以上諸多因素拖慢了疫苗接種率。

疫苗接種率也受到主觀因素影響,至今仍有不少人仍在自主決定下選擇不打疫。接種疫苗屬於公共衛生議題,但公衛涉及群體的集體行動,而接種涉及個人選擇權利,因此多數國家並未把它定為強制性的法定義務。不過,人們選擇不打疫苗的理由有很多種,他們並不全屬於某種固定群體,如反疫苗群體(Anti-vaxxers)。在這裡,我們不應該一竿子打翻全船人,武斷地將所有拒絕打疫苗者歸為反疫苗人士。

(來源:The Japan Times/Patricia De Melo Moreira/AFP-JIJI

反疫苗者的陰謀論

反疫苗群體當然是拒打群體中最受矚目的一群。儘管很難確定,反疫苗人士到底佔了其中人口多少比例,從民調推測,他們可能是少數的一群,各國情況也不相同。但反疫苗人士的聲音卻是最刺耳的,立場也最極端,認為接種背後隱藏各種陰謀,如猶太人的陰謀,植入芯片的陰謀,縮減人口的陰謀等。他們對這些主張堅信不疑,也積極鼓勵外界加入反疫苗行列,甚至阻止他人接種。極端的反疫苗人士會徹底地拒絕一切疾病的疫苗 (如小兒麻痹症,白喉等),而不僅僅針對新冠疫苗。

不少人認為,反疫苗人士難以溝通,對疫苗過度詮釋,令各國政府傷透腦筋。許多國家的政策開放,讓民眾自由選擇是否接種。這與口罩強制令、社交距離、空間人數限制的命令不同。因為打疫苗涉及既有醫療倫理規範,正如一般醫療門診,注射任何藥物前須經病人或家屬同意。如果政府強制民眾接種疫苗,這勢必會引起引發醫療倫理的顧慮。也因如此,政府別無他法,只能採自主選擇方式推行,鼓勵民眾接種。

在心理層面上,反疫苗人士基本上有兩種態度:對自身的懷疑有著盲目執著,另一方面則將這些懷疑投向不可知、且無法被證明或否證的東西。一般而言,我們對於「動機」、「隱議程」、「陰謀」的內容是一無所知的,這類概念並未承載任何實質內容與意涵,只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旨在傳播不確定性,甚至恐懼感。因此,它們無法構成實質的理由,去證明或否證某一觀點,否則將陷入「無知的謬誤」(fallacy of ignorance)。除了公衛課題,這類言辭技巧最常出現在政治宣傳。假使不具備批判思考能力,無法檢視這類空洞的理由,就很容易陷入盲目的信念中。

在這之外,還有不少人其實是拒絕新冠疫苗,卻不見得反對其他疫苗。我們不應把他們劃入反疫苗群體,他們不會把陰謀當成理由而拒絕疫苗,他們應被稱為「疫苗猶豫者」(Vaccine Hesitators)。過去已有學者分析這種疫苗猶豫的心理現象,歸類出五個最常見因素,稱為「5C模型」:

(來源:Rheumatology Advisor

五種疫苗猶豫心理

一、信心(Confidence):對疫苗的信心,將影響其是否決定注射。新冠疫苗從研發到接種過程時間很短,對保護效力,負作用等因素,無不影響人們的信心。

二、自滿(Complacency):對自身健康與抵抗能力的自滿,會讓其以為只要夠小心就不易感染。這種盲目的自信,會降低人們的接種意願或延遲接種。

三、計算(Calculation):理性的人會主動蒐集資料,作出利弊衡量。這種衡量取決於量的多寡或影響程度。如果一個人心理上不願承受某個弊害的影響,再多利好因素也會降低接種意願。

四、限制(Constraint):如果獲取疫苗過程,因受到客觀限制(地點、時間、預約方式等)而不順利,這也會降低接種意願。

五、集體責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接種意願同時也受身邊人的影響,尤其價值觀的形塑通常是集體的。因此,我們對自身、他人、社會的責任感,也會影響接種意願。

這五種心理現象最常出現在對疫苗猶豫不決者身上。有別於反疫苗人士般堅決,這5C代表著人們對接種遲疑的可能因素。這些心理因素預設,他們對疫苗的態度依然是開放的。這也表示,只要疑慮得到解答或消除,態度就會改變,接種意顯亦隨之提高。因此,政府面對疫苗猶豫者時,相對較易處理。

通過5C模式的解釋,有助決策者制定更完善計畫來推高接種率,惟各國接種進度不一,經濟較落後國家首先面對的是客觀條件限制,主觀心理因素倒是其次。相反的,發達且經濟條件較好的國家,彼此的疫苗接種率高低不一,主要是主觀因素造成。排除堅定的反疫苗人士不考慮,疫苗猶豫者面對主觀心理的考量時,也會作出不同的反應與判斷。也就是說,對於是否接種特定疫苗(如新冠疫苗)的主觀因素考量,或許世界各國是一樣的,這些因素考量的心理反應與判斷卻有可能不同。這或許可以解釋,各國推動接種政策時會採取不一樣的手法作為推力。

馬來西亞的疫苗接種率算高,成人接種率非常理想,足以說明成年人比較少面對主觀心理猶豫。但在相同情境條件下,當接種對象由成人變成五至十一歲兒童時,上述5C模型就突顯出人們的心理反應與判斷非常不一樣了。如果要推高兒童接種率,政府有必要採取不同於成人的政策措施。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