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UMNO Online)
擺在眼前的是,希盟急需處理內部分歧,在「身份認同政治」爭議上打造基本共識,然後啟動宣傳機器,在每一個決策之前,散播正確訊息、做足論述鋪陳的工作,遊說並爭取大多數者的認可。希盟領袖不能一問三不知,對議題毫無頭緒,閃爍其詞;或者在傳統支持者前逞英雄,發表只會激化對立而無從減緩沖突的言論。在「新馬來西亞」的氛圍裡,希盟領袖更應展現自信,在公共平臺上與保守勢力代表對話或辯論,用未來願景的勾勒去釋解歷史的糾結。
【文/林宏祥】
希望聯盟政府上臺七個月,即迎來馬來西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遊行示威之一。
五〇九變天後,巫統樹倒猢猻散。高層領袖排隊上庭面對檢控,頓失領導道德基礎。黨選三角戰中僅以42.4%支持苦勝的主席阿末扎希,只有權謀算計,沒有領導方向,未及半年就面對退位壓力。大權旁落以後,舊權貴無所適從,一心只想重返權力中心。
反之,第十四屆大選中選擇單打獨鬥的伊斯蘭黨,守住吉蘭丹之餘,再攻克登嘉樓,勢力盤踞半島東海岸。盡管巫伊檯底下勾結的傳言不斷,惟暫無官司糾纏,因此伊黨得以道德形象崛起。在大馬穆斯林聯合會(ISMA)撮合下,巫伊這對宿敵撇開數十年恩怨,迅速整合,最終仿效印尼穆斯林政黨動員「二一二(反鍾萬學)遊行兩周年」操作手法,在吉隆坡中心上演「白色巨浪」。
以「反ICERD」之名,巫伊集結了「反希盟」的馬來人/穆斯林社會力量。在不受看好之下,甚至在大部分非穆斯林未察覺下,巫伊短時間內就能動員數萬人潮上街,形成一股希盟無法忽視的力量——12月8日這場大集會,必鼓舞巫伊上下士氣。
保守政黨輸 保守議程贏
理論上,任何只獲單一族群支持的政黨或陣線,要在選舉中贏得聯邦政權,總是差一哩路。加上選舉前議席分配、首相人選的爭議,巫伊還有待磨合。兩黨領袖想必也意識到這點,惟同時明確知道眼前目標——聯手否決希盟在馬來人/穆斯林社會的正當性,打造一個新局面——即使無法攜手入主布城,也能為日後政黨重組增添變數。
此策略明顯奏效。希盟在第十四屆大選中僅獲不超過三分之一的馬來選票,選後半年「反ICERD」集會展現的浩大聲勢,加強了「希盟表現未獲多數馬來人認可」之印象。
(來源:Asia Times/AFP/Adli Ghazali/Anadolu Agency)
誠然,在政治擂臺上,希盟要面對的是巫統的反撲、伊黨的擡頭。但更值得關注的是,5.09後右翼勢力成功以保守論述牽動馬來社會輿論,讓邁向多元自由平等價值、相對進步的改革議程,處處受制。從鞭打女同性戀者、承認統考,再到最近的ICERD(《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課題,掌權的希盟總是抵不住輿論壓力,如果不是退縮,就是半途煞車,或中途U轉,讓在野的保守勢力得逞,挫退當權的「改革」議程。情況於是變得吊詭——自由派眼中的「保守」政黨雖然在選舉中輸了,保守議程卻一直笑著宣告勝利。
社會分歧大 希盟沒共識
舉「ICERD爭議」為例,表面上希盟政府沒有做足功課——保守勢力以似是而非的言論反對ICERD,如動搖《聯邦憲法》153條文的「土著特殊地位」,甚至拉扯到LGBT同婚、簽署後必須允許穆斯林叛教等複雜課題,希盟領袖都沒有即時以事實反駁,才會有「集會參與者斷定ICERD是反馬來人、反伊斯蘭」的錯誤認知。
然而,更致命的是:希盟在此ICERD課題中極為關鍵的「土著特殊地位」概念上,沒有共識。別說土著團結黨與民主行動黨領袖對《聯邦憲法》153條文可能有兩極的答案,甚至國家誠信黨、人民公正黨上下都會有各自的解讀。在缺乏共識的情況下,希盟對外沒有一致的立場,政黨宣傳機關各自處理(或不處理),於是讓巫伊逮住把柄,見縫插針,從右側襲擊。
在這個爭議過程中,希盟並沒有認真處理馬來人社會與非馬來人社會對「土著特殊地位」認知上的落差。馬來人普遍認為,憲法中的「特殊地位」是對土著的保障,讓經濟上落後的馬來人得以追上來,與華裔平起平坐;而非馬來人社會一般認為,「特殊地位」讓馬來人「高人一等」,延伸出來的「升學固打制」、「土著優先政策」,讓非馬來人遭受不公平對待,不符合「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
在這個認知落差如此巨大的基礎上,加上政治人物向傳統支持者喊話的習性,加劇了社會的分歧,讓爭議越演越烈。幾乎就在同一時期爆發的興都廟毆鬥事件,猶如火上添油,讓原本只是發展商與興都廟的糾紛,被一字排開的希盟印裔正副部長記者會,沾染了族群沖突的色彩。爭議看似一發不可收拾,畢生為民主、自由、平等、多元理想鬥爭的行動黨元老林吉祥二度祭出五一三騷亂,為希盟不簽署ICERD圓場,讓人目瞪口呆。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iq Razali)
希盟的誠意、魄力、能力
可以想象,若往後再爆發類似課題的爭議,而希盟領袖以上述手法再演練一遍,我們就不可能走出困局。加上社交媒體上的同溫層效應,看法各異的群體互不交鋒,反之一致劍指「嘗試尋找共識的中間派」,則夾在「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希盟政府會面對更激烈的「左右夾攻」,而擅於用人頭展示力量的「保守勢力」,終將勝出。
擺在眼前的是,希盟急需處理內部分歧,在「身份認同政治」爭議上打造基本共識,然後啟動宣傳機器,在每一個決策之前,散播正確訊息、做足論述鋪陳的工作,遊說並爭取大多數者的認可。希盟領袖不能一問三不知,對議題毫無頭緒,閃爍其詞;或者在傳統支持者前逞英雄,發表只會激化對立而無從減緩沖突的言論。
另外,在「新馬來西亞」的氛圍裡,希盟領袖更應展現自信,在公共平臺上與保守勢力代表對話或辯論,用未來願景的勾勒去釋解歷史的糾結。不管是馬哈迪、安華或阿茲敏,還是拉菲茲或努魯依莎,都必須毫無畏懼、在所有馬來西亞群體前毫無愧疚地與保守勢力交鋒,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可。
誠然,觀念的改造,本來就是長遠的工作。右翼勢力占據學府、媒體、宗教機構等多年,用本身影響力牽制輿論,甚至塑造社會觀念,是不爭之事實。與其在政敵前逞口舌之快、在各自鐵粉前慷慨激昂,不如認真思考如何站在「馬來西亞人」的角度,解決馬來西亞未來五十年的問題。
林宏祥 |
前新聞從業員,曾任《獨立新聞在線》馬來版主編,現為大同工作室(SAUDARA)執行主任。編著有《馬來西亞大崩壞:從1MDB看國家制度腐敗》、《Tsunami Cina: Retorik atau Realiti?》。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