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李泰德/巫統在團結政府的關鍵角色

(來源:Azneal Ishak/Malaysiakini

回顧安華擔任首相的近兩個月,其表現算是過關的。長期而言,只要安華個人沒有犯下大錯;盟黨之間沒有將分歧擺上檯面;經濟上有顯著表現,並成功控制物價與就業問題。如此,安華即可說服民眾,其表現比起慕尤丁和依斯邁沙比里來得好,更能為國家帶來穩定,並且有能力一定層度上解決眾人所關注的經濟議題。屆時,巫統在馬來社群的支持度亦能轉移給團結政府。至於華、印裔社群長期關注的公平問題,雖無法一夜之間完全解決,但只要政府釋出對話的善意與誠意,便能夠保持支持度。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李泰德】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安華(Anwar Ibrahim)宣誓成為馬來西亞第十任首相。這是馬來西亞自二〇一八年第十四屆全國大選以來,第二次透過選舉機制迎來政黨輪替。長期以支配型政黨(Dominant Party)姿態勝選的國陣—巫統,則面臨前所未有的潰敗。

巫統的衰弱最早可追溯至一九九八年的「烈火莫熄」(Reformasi)改革運動。時任首相馬哈迪在毫無預警之下,以貪污和非自然性行為的理由罷黜安華的副首相與巫統署理主席職位。隨後,「烈火莫熄」運動就此展開。國民公正黨(Parti Keadilan Nasional)和在野聯盟替代陣線(Barisan Alternatif)也在隔年隨之成立,迎戰第十屆全國大選,並延續一九九〇年兩線制論述的未竟之業。

「烈火莫熄」使得「反風」成功在馬來城市與中產選民蔓延開來。即使國陣最終仍有驚無險地繼續執政,三〇八政治海嘯與「五〇五,換政府」的口號卻成功削弱其作為支配型政黨的地位。二〇一六年,馬哈迪、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與慕克里(Mukhriz Mahathir)退出巫統,成立土著團結黨(Parti Pribumi Bersatu Malaysia),並隨後與公正黨、行動黨、誠信黨組成希盟,最終在二〇一八年第十四屆全國大選中擊退國陣,首次組建聯邦政府。

巫統在近三次的全國大選中,一次次的弱化,最終成就了政權轉移,使得我國正式脫離一黨獨大的局面。適逢巫統舉行二〇二二年全國代表大會之際,本文希望就巫統目前所面對的困境,探討我國現存最悠久的政黨應當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並且在團結政府中扮演其關鍵角色。

(來源:UMNO Online

馬來大團結政府弄巧反拙

馬哈迪於二〇〇三年隱退後,甫接任的首相阿都拉(Abdullah Ahmad Badawi)於隔年領軍第十一屆全國大選,並取得空前勝利。國陣在219個國會議席中贏得199席,單是巫統就贏下過半的110席,創下該黨歷來最佳戰績。隨後,巫統分別在全國大選贏得79席(二〇〇八年)、88席(二〇一三年)與54席(二〇一八年)。二〇二二年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該黨贏得26席(馬來半島20席;沙巴6席)。反倒是國盟來勢洶洶,一舉拿下74席(馬來半島71席;沙砂3席),成功取代巫統,成為馬來選民的首選政黨。

根據學者碧利潔(Bridget Welsh)初步計算,國盟能在本屆全國大選大有斬獲,主因是獲得馬來半島的54%馬來選民支持。而國陣和希盟僅分別取得33%和11%的馬來選票。第十五屆全國大選結束後,我國首次迎來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國陣—巫統面對成立以來最糟糕的選舉成績,卻最終成為關鍵的造王者。在巫統黨內人心浮動之際,巫統主席阿末扎希(Ahmad Zahid Hamidi)選擇「梭哈」押寶安華所領導的希盟。

巫統雖然在「喜來登政變」中與宿敵伊斯蘭黨、土團黨一同組織「馬來大團結政府」。然而,三者的競爭大於合作,彼此不斷互扯後腿,導致政局更加混亂。倘若阿末扎希在本屆全國大選後無法阻擋國陣內部親國盟領袖的壓力,選擇支持慕尤丁再次出任首相,則我們不難預測,這將延續慕尤丁及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政府時期的問題,政治亂象將會延續。

這在歷史上也是有案例可尋的。一九七四年,拉薩(Abdul Razak)成立國陣,其宿敵伊黨也一同加入。根據馬哈迪回憶錄提及,時任伊黨主席阿斯里(Asri Muda)受委為土地發展部長一職。其不斷利用部門便利增加伊黨的鄉區影響力,並試圖取代巫統的地位。此事件引來時任首相胡先翁(Hussein Onn)的不滿,並埋下伊黨遭國陣驅逐的種籽。因此,從一九七七年伊黨和巫統決裂,加上今天的狀況,我們可以理解,若政黨之間都是爭奪相同的選票市場,則不可能會和平地共同合作;若聯手治理國家,則會弄巧反拙,彼此競爭的心態將導致雙方無法合作。

(來源:NSTP/Asyraf Hamzah

以希盟1.0政府為鑒

當前,巫統乃爛船仍有三分釘(33%的馬來選票)。巫統選擇與希盟組織團結政府,剛好湊得過半的國會議席。希盟82席,國陣30席,共112席。對該黨而言,這可免除了同國盟組建政府後,淪為第三政黨的角色。屆時,土團黨與伊黨恐進一步削弱巫統的實力,最終在第十六屆全國大選前將其瓦解。

此外,巫統與希盟的關係並未如同與國盟那樣,有著嚴重的地盤重疊問題。希盟主要靠非馬來選區與族群混合選區取勝,而巫統主要拿下的是馬來選民佔絕大多數的選區。二者互補的關係可能會在即將舉行的六州(森美兰、槟城、雪兰莪、登嘉楼、吉打及吉兰丹)選舉,甚至來屆的全國大選極大化彼此的選票。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即團結政府卓越的施政表現,並成功增加選民(特別是馬來選民)對希盟與國陣的好感度。

如今,安華的團結政府要成功執政至二〇二七年,巫統的角色乃維持政府的穩定。以希盟1.0政府的失敗為借鑒,當時的希盟面對的是手握75%馬來選民支持的在野黨(巫統和伊黨)。希盟1.0政府在缺乏穩固的馬來民意支持下,加上缺乏經驗等因素,致使希盟飽受「被行動黨主宰」口號困擾,並且受到絕大多數馬來選民的質疑。目前,巫統仍舊獲得三分之一馬來選民的擁護,至少可減低「華印裔在朝,馬來人在野」的疑慮。此外,這也能回應國家元首所呼籲的「勝者不能全拿,敗者也不能全輸」的原則。

(來源:BERNAMA/NSTP

巫統動向定成敗

巫統的未來動向是國家能否前進,「希盟與國陣」方程式能否延續之關鍵。在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初舉行的巴東色海(Padang Serai)國會議席選舉中,國陣候選人宣布棄選。在此情況之下,國盟候選人竟以過萬的多數票大勝希盟候選人。據初步估計,國盟取得至少85%的馬來選票。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巫統支持者並未接受黨中央與希盟組建政府的決定。這也是安華所領導的團結政府須要當心之處。當務之急乃在六州選舉之前,說服巫統支持者將選票投給希盟,進而展現政治上一加一等於二(至少不是小於二)。

回顧安華擔任首相的近兩個月,其表現算是過關的。長期而言,只要安華個人沒有犯下大錯;盟黨之間沒有將分歧擺上檯面;經濟上有顯著表現,並成功控制物價與就業問題。如此,安華即可說服民眾,其表現比起慕尤丁和依斯邁沙比里來得好,更能為國家帶來穩定,並且有能力一定層度上解決眾人所關注的經濟議題。屆時,巫統在馬來社群的支持度亦能轉移給團結政府。至於華、印裔社群長期關注的公平問題,雖無法一夜之間完全解決,但只要政府釋出對話的善意與誠意,便能夠保持支持度。

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