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文化最新文章

辜秋瑩/社區的意義:在多語社會中尋找共存的可能

JomTengkera

從前期知識儲備到田調活動,我們嘗試以多語包容的方式設計課程。學習上,我們邀請非華語的社區成員到校分享,讓學生嘗試接觸真實的多語對話情境。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因應所接觸到的對象,學生也必須使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及採訪。甚至後期的成果發表活動和宣傳工作,都堅持以華、巫、英三語進行。這是在處理跨文化命題上必須展現的基本誠意,這一路實踐的過程,也讓我們深感其中的不容易。但如果我們的目的一直都是希望所表達的能夠被理解,那這也僅僅只是起點而已。


辜秋瑩

在馬六甲,「多語」不是現代社會的新現象,而是一種歷史延續至今的生活常態。

大學時期某一堂課上,教授曾說:「馬六甲是研究語言交融現象的最佳場所。」歷史上,這裡曾聚合幾十種語言,人們雖然母語各異,卻能以馬來語作為通用語(Lingua Franca)進行交流。十年後,我與同事帶著學生走進馬六甲古城區的古老聚落——東街納(Tengkera),才真正體會到老師所言不虛。

「Tengkera」一名源自葡萄牙語 Tranqueira,意為「防禦牆」。然而在殖民者到來之前,據聞這裡原稱「Upeh」——取自一種名為 Daun Upeh 的植物。馬來社會裡有種傳統遊戲叫 Tarik Upeh,孩子們以 Upeh 葉作為承載物,一人坐在葉子上,另一人拉著前進。透過這種簡單的遊戲,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就能慢慢建立起來。

從 Upeh 到 Tranqueira,再到英殖民時期的 Tranquerah,後來轉變為如今的 Tengkera,這個地名見證了語言的更替與文化的流動。它像一座被層層覆寫的文本,每一個時期都留下了各族群共存的痕跡。這樣的語言演變提醒我們:「多語」並非現代現象,而是馬六甲這片土地自古以來的日常。

202594日下午,培風中學社科班師生在Tengkera Pantai 1進行田野調查時,遇到了一間屋頂被風吹走的高腳屋。圖為師生們與屋主Mr Chan(後排右四)在受損的房屋前合影。(圖/JomTengkera)

社區的本質是多元

在華文獨中工作,當我們提起「社區」,往往被自然地等同於「華社」。我們容易直接將之與商會、會館、宮廟、校友組織這些單位關聯起來。這些單位確實是重要的文化支柱,但這種詮釋方式,也讓「社區」被侷限於單一族群的視角。

「Jom Tengkera」計畫選定東街納作為行動場域。透過這片土地,我們得以重新理解「社區」的意涵。東街納的居民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峇峇娘惹與葡萄牙後裔等。在這裡,不同文化交錯共存:你會在一間馬來高腳屋的玄關看見兩盞象徵華人文化的大紅燈籠,也會在葡萄牙後裔的餐桌上吃到地道的 Asam Pedas。這樣的「多元共處的日常」,正是馬六甲最迷人的特質。

我們啟動「Jom Tengkera」學生社區參與課程的初心,正是希望學生能透過親身觀察這樣的生活脈絡,讓「多元文化」從課本上扁平的概念,進化成可親可感的現實經驗,並在接觸與反思中找到重新詮釋的可能。

2022年在社區巧遇馬來羊皮鼓(Kompang)師傅Tuk Pak Wang,現場示範教學。2024年活動前,Tuk Pak Wang去世。(圖/JomTengkera)

多語與跨文化學習

多元文化與多語現象往往是並存的。東街納社區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陪同學生進入社區時,我常被當地長輩的語言使用所吸引。他們在遇見不同鄰居時,會自然切換語言:華語、馬來語、福建話、英語等語言。這樣的語碼轉換,不僅展現語言的靈活,更反映出彼此熟悉與相互尊重的關係。

當然,並非所有社區成員都具備高強的語言能力。然而,偶爾溝通一時不順暢,人們也不會急著否定對方,而是重複、比劃、笑著調整語言。這份耐心,讓我們見證多語社會裡真正的包容精神——所謂『理解』不只是學會說對方的語言而已,更重要的是一顆願意傾聽、真誠的心。

這樣的經驗,成為我們教學的重要啟發。從前期知識儲備到田調活動,我們嘗試以多語包容的方式設計課程。學習上,我們邀請非華語的社區成員到校分享,讓學生嘗試接觸真實的多語對話情境。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因應所接觸到的對象,學生也必須使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及採訪。甚至後期的成果發表活動和宣傳工作,都堅持以華、巫、英三語進行。

這是在處理跨文化命題上必須展現的基本誠意,這一路實踐的過程,也讓我們深感其中的不容易。但如果我們的目的一直都是希望所表達的能夠被理解,那這也僅僅只是起點而已。

2024年前往社區居民家,學習如何製作社區家常味之一,酸辣魚。此爲社區夥伴Lynette阿姨的分享,葡萄牙後裔家庭的版本Gerang Asam(圖/JomTengkera)

從語言到行動

語言的多樣性,需要回到生活之中才能成為真實的個人經驗。有了這樣的生活經驗,才有辦法理解,建構或維繫多元社區社會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從語言的角度,而是落實到生活裡的方方面面,讓多元社會中每個不一樣的個體,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同理。

這幾年的「Jom Tengkera」行動,讓我們看見學生在一次次訪談與社區對話中變得更有開放性。原本難以說出口的馬來語或英語句子,慢慢地也變成可以接受它們斷斷續續、坑坑巴巴的樣子。因為語言的本質是溝通的工具。它應該幫助我們走進彼此的世界,而不是成為我們之間的阻礙。

當語言的邊界逐漸模糊,我們也開始重新思考:學校與社區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關係?

當我們帶著學生走進社區,我們是在索取?還是能在學習的同時,也回饋更多?

四年的歷程,我們沒有停止探問和摸索。


Jom Tengkera企劃簡介

 Jom Tengkera企劃是一項以馬六甲東街納社區爲對象的學生社區參與企劃(下簡稱“Jom Tengkera”)。2022年由培風中學公民與社會教育科(簡稱“公民科”)教師以及高中人文與社會科學組(簡稱“社科”)二年級學生共同創辦。2023年起,這些企劃作為公民課課程的一部分,正式被納入公民科評量架構中,成爲本校社科學生在其三年學習歷程中必須完成的項目之一。

2024Jom Tengkera社區活動演出當晚台前位置以草席鋪設,可以近距離觀賞布袋戲和皮影戲,孩子最是開懷。(圖/JomTengkera)

特邀檳城破浪布袋戲團隊南下指導同學完成在地民俗傳說融入布袋戲劇本創作,並於集訓結束後進行階段性成果發表。(圖/JomTengkera)

從發起至今,Jom Tengkera共完成四屆,探索主題包括:

2022年社科高二德  東街納社區基本面貌

2023年社科高二仁  東街納社區裡關於海的生活記憶

2024年社科高一德、高二義  東街納社區的飲食文化與民俗故事

2025年社科高一仁  東街納社區裡的高腳屋建築與家族記憶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