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醫療支出應該通過「開源」而非「節流」解決,而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調整數十年來未獲調整的政府醫院及診所的收費。目前有關收費是普通看病1令吉、專科治療5令吉,入院收費雖有不同收費計算方式,但仍比私人醫院便宜許多。若是觀察輿論,許多民眾都願意支付更高數額來換取公共醫療的永續經營,而若政府擔心剝奪鄉區窮困群體接受治療的權利,可在醫院設立援助櫃台。
文/林蕙穎
《馬來西亞前鋒報》去年的報導揭露,國內醫療保險醞釀漲價40%至70%,掀起千層浪。這個風暴的其中一個矛頭是指向私人醫院收費,大馬人壽保險公會(LIAM)首席執行員馬可奧代爾就揭露自己的小型疝氣手術帳單高達1萬9000令吉,而其他民眾投訴包括私人醫院針對有無醫療保險的病人收費是雙重標準、測量血壓等基礎服務都須額外收費、手套等醫療用品及藥物的收費明顯高於藥房市價等。
以峇央峇魯區國會議員沈志勤為首的公正黨國會議員召開多次記者會,課題包括樂齡人士因為保費翻倍而被迫斷保,病人繳付現金(Pay-and-Claim)及醫療保險的治療收費明顯不同等。情況若是持續下去,能買得起醫療保險的中產階級若是因為大批斷保而轉向政府醫院,肯定加劇政府醫院爆滿的狀況,醞釀成公共醫療危機。
此事在獲得首相安華的關注後,國家銀行在去年12月頒布臨時措施(Interim Measures),包括讓大部分受保者的醫保漲幅控制在每年10%長達3年,斷保者能以較低的費率重新受保,各家保險公司也必須允許保客轉至更優惠的保險配套。不過,部分保客仍面對超過上述限額的漲幅,包括如果保客移動到醫療風險更高的年齡段(age bracket)[1]、不漲價的醫療保單則面對年限縮短(Early Lapse)的狀況,可說仍然是危機四伏。
為了替這個公衛危機「拆彈」,首相安華也在6月中宣布成立內閣委員會解決醫療通膨客題的委員會,國家銀行也旋即提出醫療重置(RESET)政策[2],重點措施在世界銀行協助下創建數據庫來衡量醫療群體和降低藥價、提高價格透明度、改變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支付機制。
儘管政府看起來有政治意願要從根源解決這個問題,但筆者認為仍有幾個細節需要注意。
(一)公共醫療支出應提高至GDP的5%
坊間經常喜歡引述「總醫療開銷」(Total Health Expenditure)數據指我國醫療支出達到GDP 5%,但那是公共醫療和私人醫療服務加起來的總和;醫療白皮書等政府文件指的是「公共醫療支出」該達到5%,但過去幾年該比例都在2%-3%,預算嚴重不足,這也是護士人手不足、合約醫生未能充分轉正等嚴重影響公共醫療服務的根源。
儘管衛生部計劃推行衛生部之友(RakanKKM)計劃,該計劃將在年秒於賽城醫院進行試點計劃,即以收取中端費用的醫院病床來為公共醫療賺取收入來源。不過,這計劃下收入能增加多少仍是未知數,公共醫療不能光以該服務來賺取收入。
筆者認為公共醫療支出應該通過「開源」而非「節流」解決,而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調整數十年來未獲調整的政府醫院及診所的收費。目前有關收費是普通看病1令吉、專科治療5令吉,入院收費雖有不同收費計算方式,但仍比私人醫院便宜許多。若是觀察輿論,許多民眾都願意支付更高數額來換取公共醫療的永續經營,而若政府擔心剝奪鄉區窮困群體接受治療的權利,可在醫院設立援助櫃台。
(二)私人醫院收費及保險收費機制都應透明化
許多醫療保單的保客在20、30年前購買保險時,保險經紀未清楚說明因為年齡和醫療因素導致漲價、受保年限可能會縮短的風險,導致許多保客都大呼受騙,特別是因此而無法負擔保費的50歲以上群體。
雖然保險公司聲稱醫療保險的資金池(Pool)因為請款金額和請款人數雙雙走高,為了避免資金枯竭而需要漲保費,但保險公司也有其他保險如人壽險、房屋火險賺進不少盈利。根據財經媒體《The Edge》 5月5日的報導,本國保險公司提供給股東的派息是比全球總公司的派息來得高,因此該報導提出這或許有「因股東利益而減損保客儲備資金之嫌」。因此,筆者認為國家銀行應該探討改革資金池的算法,讓這些不同的保險之間能相互補助。
此外,大馬人壽保險公會亦將在國家銀行的指示下,在今年之內公開展示各家私人醫院保險的收費,好讓病人可以選擇適合的醫院接受治療。這相信和較早前的私人診所藥價透明展示是同個系列的改進措施,料將降低醫療開支,但成效仍須監督。
(三) 疾病診斷相關分組的落實
落實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台灣。台灣健保有自己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agnostic Related Group, DRG)制度,規定特定治療的預算,但也曾發生醫院不願意收治病情複雜的病人的「人球事件」。
儘管類似狀況也值得擔憂,但我國最需要擔心的是反而減少浮濫收費的這個制度,究竟能否順利在私人醫院落實。根據最新宣布,衛生部會在半私營的「衛生部之友」試跑DRG。除了需要訓練醫院人員懂得不同疾病的編碼與歸檔,而我國也需要加快落實病例電子化,好讓病人可以順利轉到不同醫院接受治療,無須重複進行檢查。
總結來說,私人醫院收費和醫療保險漲價的課題,非常需要政府在提高公共醫療開支、循序漸進地改革保險和醫療領域,以及落實能有效控制價格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這不僅需要政府循序漸進地確保每步改革都到位,民眾更需要長期監督落實成效,我國才能順利避開公共醫療崩潰的計時炸彈。
[1] 年齡段:醫療保單通常按照年齡段計算醫療風險,例如A若是今年61歲,他就會從55至60歲的年齡段移動到61至65歲的年齡段,他會被視為風險增加,而醫療保費也隨之增加。
[2] 詳見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50618/nation/6626908。
![]() 林蕙穎 |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日本同志社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前政治線新聞記者,研究興趣為社會運動及田野調查。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