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經濟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曾薛霏/評析三大聯盟的經濟與環境宣言

(來源:Bernama/Malay Mail

三大聯盟在經濟與環境議題的競選宣言不相上下。有些政策已在既有的治理框架中,差別只在於施政的優先次序和落實的速度。而經濟議題上的著重點雖不太一樣,但相信治理框架不變。況且,執政者要在五年內大破大立,終究得端視領導團隊能否有魄力獲得公務員和人民的支持。若要大破大立,甚是不易。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曾薛霏】

選民距離第十五屆全國大選投票日只剩下數天。與此同時,國內多個地區下起綿延大雨,繼而引發的水災也打亂選民前往投票的行程和意願。弔詭的是,人民似乎未將上述場景聯繫上環境議題,而環境議題也沒有成為各政黨重要的選舉議程。

根據馬來西亞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針對二〇一八年至二〇二二年期間的國會會議記錄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政黨的國會議員甚少發問與環境相關的議題。在一萬九千四百〇一道國會議員提問之中,僅8.4%(1634道問題)帶有與環境相關的關鍵詞;「氣候變化」被提及的次數则不到0.3%(55次);反而「洪水」或「水災」被提及的次数位列第三,共350次。当中,只有16次(4.6%)將「水災」和「氣候變遷」聯系起來。這也表明,不只是人民,就連國會議員也甚少如此的洞悉。

或許有人會說,東北季候風引發的豪雨成災早已是平常事。然而,過去幾年,大量雨水驟降、河流高漲、雨水無法及時排出等因素已經成為引發水災的主要原因,而氣候變遷更是引發高密度雨量的元兇。

例如,二〇二一年杪於東海岸和雪隆地區發生的大水災便是百年難得一遇的高雨量。一般而言,吉隆坡每年的降雨量為2400毫米,每個月平均雨量為200毫米。但是,據冼都(Sentul)雨量測量站記錄,上述水災當天最高雨量為363毫米,超過平均每月的降雨量。儘管政府宣稱此為特例,但在充滿未知的氣候變遷中,如此的特例或許會在將來成為常態。

此外,土地開發亦為引發大水災的另一個元兇。森林的過度開發導致土地無法吸收和釋放雨水,進而導致淤泥和樹木一同沖刷入洪水之中。以吉打華玲(Baling)為例,該地區於二〇二二年七月至九月共發生三場水災,洪水帶著淤泥和樹木淹沒村落;二〇二一年同時期發生的日萊峰(Gunung Jerai)山洪事件,更是將村子淹沒在淤泥之下。對此,災民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這是他們人生中經歷過最嚴重的水災,並且令其生活在恐懼之中。

(來源:Nandakumar S. Haridas / Greenpeace

長期重經濟輕環境

然而,我國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之後,打造良好的社會經濟和安全網已經成為一項更為迫切的任務。人民會因為河流污染所引發的水供中斷問題而怨聲四起,國盟政府也會在其執政期間修法加強刑罰,嚴懲污染環境者。

因此,本文將梳理希望聯盟國民陣線國民聯盟三大主要政黨聯盟有關經濟和環境的競選宣言,並且將之與《人民宣言》(Manifesto Rakyat)加以對照,窺探上述政黨聯盟的競選承諾,以及其執政後所落實的經濟政策將會如何影響環境保護課題。本文基於兩個假設:一、競選宣言是經過聯盟內的政黨討論而達致的共識,這項共識是日後的施政基礎;二、競選宣言代表的是聯盟對於國家未來的願景,而選民投選的正是其未來的施政藍圖。

值得一提的是,競選宣言只是其中一個承諾的政策方向,具體的落實還需要在執政後由公務員推動與執行。希盟執政二十二個月讓我們學習到的寶貴一課,便是從提出政綱到落實政策之間,兩者還有一段距離。此過程需要執政者不斷地遊說人民支持,並且鞭策公務員落實政策。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理解到這些競選宣言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立基在我國現有的制度和治理框架之中。馬來(西)亞從建國以來就以開採和售賣天然資源累積國家財富,並且以經濟成長為先,環境保護為後。這種思考和擬定政策的方式已深入到國家各個層面之中。無論是政黨或是公務員體系,乃至於人民都優先關注經濟民生議題。根據默迪卡民調中心(Merdeka Center for Opinion Research)於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四日公布的民調顯示,74%受訪者關注經濟議題。在投選政黨方面,22%的受訪者會投選有能力帶來發展的政黨,可是,該調查卻也顯示沒有受訪者期望自己投選的政黨有能力保護環境。

(來源:FMT/BERNAMA

承諾綠色經濟

在如此的前提之下,希盟、國陣和國盟的競選宣言不期然地提到自然災害和氣候變遷課題,並提出各自的解方。三大政黨聯盟的競選宣言中都可看到程度不一,並且符合國際治理框架的緩解和適應策略。緩解措施指的是減少碳排放量,例如:發展再生能源和綠色科技;而適應措施則是指應對自然災害,例如:水災或乾旱,以減少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希盟主張擬定《氣候變化法案》,但從設定碳排放和森林覆蓋率目標,似乎更著重在氣候適應措施之上;國陣則推出《綠色政綱》,表明不再以開採天然資源累積國家財富,轉而以保護環境為優先。而在氣候適應措施方面,國陣和國盟都特別提及協助災民。另外,三大政黨聯盟和《人民宣言》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保護森林的議程,希盟表明將直接通過撥款予州政府執行保護森林的工作;而國陣也表明會與州政府配合提高森林覆蓋率至60%。然而,我國森林覆蓋率的計算方法仍有爭議,更何況是依據此標準的施政措施,難道果真可以保護我國日益減少的熱帶雨林嗎?

此外,三大政黨聯盟的經濟宣言更是有趣。各方的焦點雖有不同,卻都承諾將推行綠色經濟,以確保公共和私人領域皆採取對環境友善的政策。《人民宣言》則提到經濟正義等經濟利益分配課題,以確保社會平等,人人擁有房子居住。

然而,三大政黨聯盟都未提及在推動經濟轉型的過程當中,我國應當如何處理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又應當如何轉換當前以經濟成長至上的思維模式?以國陣的經濟宣言為例,其發展思維模式仍然以吸引外資、引進外勞和提升國際自由貿易等措施為主。另一方面,即便希盟和國盟沒有在經濟宣言中表明立場。但是,筆者相信在現有的治理框架之下,三大政黨聯盟未來五年的經濟政策將跟以往沒有太大差別。

從上述簡短的分析可見,三大聯盟在經濟與環境議題的競選宣言不相上下。有些政策已在既有的治理框架中,差別只在於施政的優先次序和落實的速度。而經濟議題上的著重點雖不太一樣,但相信治理框架不變。況且,執政者要在五年內大破大立,終究得端視領導團隊能否有魄力獲得公務員和人民的支持。若要大破大立,甚是不易。

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