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隨著訊通方式日益多元即時、聯繫效率提升,成本也大幅降低,對於溝通表達的內容及形式,反到漸為人所忽略。書信寫作是一例,學術文章及評論文字又是一例。不少學術發表及公共評論,亦受「短、平、快」的時代氛圍影響,為發表而發表,為業績而發表,為引起話題而發表,或論述細碎近於常識,很難以小見大,遑論引發共鳴;或立場鮮明行文花俏,卻無甚可觀的真知灼見;能帶動輿論風向,但不能包容批評與岐見,失去探索的深度及溝通的溫度。
【文/陳琮淵】
最近瀏覽到一則學校舉辦的學生英文電子郵件寫作的系列演講,講座介紹中提及在這個大眾習慣於流行語及貼圖的APP(應用程式)時代,年輕世代也因此對完整表達及適當用字遣詞相當陌生。對此現象有所共鳴之外,亦深有所感。我認為,網絡時代/世代閱讀溝通的方式,受到科技進展影響的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型態的總體變化,而不僅是青少年次文化或全人教育議題。用社會學家羅薩(Hartmut Rosa)的話來說就是:「社會變遷速率的改變,使得態度和價值、時尚和生活風格、社會關係與義務,團體、階級、環境、社會語彙、實踐和慣習的形式,都在以持續增加的速率發生改變。」【註一】這樣的變化既然來自科技、社會變遷及生活步調加速綜效所導致的「新異化」(科技越進步、溝通越有效率、事情完成的更快也更多的同時,人們的生活並沒有變得更輕鬆愉快,人與人之間反而更為冷漠,社會關係也日益緊張),也就不是媒介、語言、地域或世代差異的問題,也因此無論是學校的寫作訓練還是教師的苦口婆心,恐怕也只能起著微不足道的作用。
(來源:淡江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
在兩岸不同大學任教,也接觸不少東南亞學者及學生,在親身經歷及同儕的分享中,時常刷新我對學界電子郵件互動的認知。先前任課的學校,系所主管三令五申,要求學生務必注意(寫給師長的)電子郵件的完整有禮,但實際上沒有標題、沒有抬頭,沒有署名的「三無郵件」屢見不鮮,每次宣導之後有所改善但很快又會故態復萌。缺乏標題及抬頭的電子郵件令人不知所以,也是對收信者的不尊重。然而即使知曉書信寫作規範,很多人也會因為習慣於即時通訊軟體的溝通模式,不易轉換。此一看似情有可原的現象背後,更深層而不易察覺的原因可能是:隨著溝通管道多元便利,人與人間在網絡世界的聯繫頻次不斷增加,實體的、面對面互動機會相應遞減,正改變著人際關係的感覺及價值:「自我感覺良好」、「能懂就好了」、「追求關注及量化可見的肯定」,網絡溝通表達的簡化、圖像化與符碼化,推促人們的行為取向更加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合適的稱謂及署名方式所蘊含的社會位置(關係)及人際互動體系,未必在於尊卑之別而更多的是相互尊重,透過約定俗成的階序表達,維持一個合理的社會距離。但未曾親身體驗社會現實的錘打暴擊,此一心法既難言傳也不太容易內化為引導行為的理念,過於強調還容易引起威權心態、形式主義的譏嘲。於是乎,時不時收到「三無郵件」讓教師深感困擾,卻也無可奈何,還願意不厭其煩的提醒勸諫簡直是佛心可佩。
(來源:作者提供)
就教學的角度而言,電子郵件的寫作,也就是過去所稱的「尺牘」教學,在網絡時仍有一定的意義。翻閱個人收藏的南洋華校老課本,縱使時過境遷,猶能得見頗具啟發的內容。例如新加坡世界書局發行的初級小學《尺牘》第八冊(1941)開篇就在凡例中指出:「尺牘文字乃為實用文中之最重要者,鄉間父老送子弟入學第一目的即為寫信記帳,良以書信與帳目實同為日常生活所必要者也,然今日小學校中之國文科關於實用文字素少注意,乃至高級小學卒業之學生尚不能作一文字清通之便條,為父母者於是嘆息學校教育之無用,然豈盡為學校教育之過哉?小學國語書籍缺少應用文字之教育亦一大原因也。」;新加坡上海書局印行的高級小學《現代尺牘課本》第一冊(1952)也在課文中強調尺牘的重要性:
尺牘是交際上不可少的工具。和朋友親戚以及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不是在同一個地方,就不能夠用言語直接來對話,所以一定要用文字來傳達,那末就只有寫信——用尺牘——的方式,才可以聯絡感情、陳述意見、傳達消息、商討事情等等。尺牘在過去的時候,原有很多的體裁、嚴格的格式,到今天,許多麻煩的陳套濫調,大都革除了。但總還存在著習例,在社會應用上必須懂得一些,所以提供材料,以供參考,是很必要的。
寫信本來同講話一樣,但有幾點卻應該加以注意:
1. 我和他的關係怎樣?有許多固定的稱呼不可弄錯。
2. 許多地方,講到對方的,應該尊重一點;講到自己方面的,應該謙虛一點。
3. 寫信究竟不比是講話,應該以簡潔明達為主。
4. 寫信的時候,不可以忽略了「稱呼」「具名」「地址」和「年月日」。
重讀這些課文,可知當中對於書面溝通的說明及書信往來原則仍然大體適用於電子郵件的語境。時至今日,未經相關訓練及涵養的大學教師及畢業生也未必都能寫出清通簡明而真切有禮的電子郵件。以下幾則同樣來自尺牘課本的例子,更令人懷想早年的應用文教育。
第一個例子是新加坡上海書局印行的現代小學《初級尺牘》第七冊(1951)第十一課〈時疫〉:
媽媽:
我近來身體很好,對於功課,也自知努力,請勿遠慮!
最近,本市流行一種時疫,傳染很快。據報上所載,每天有幾十人被送進醫院。
我們學校裡一向很注意公共衛生,校醫常來檢查學生身體,昨天全校同學都注射防疫針。據校醫說:現在流行着的是霍亂病,這種病是從食物和飲料中傳染來的。所以,學校當局除了叫我們注射防疫針以外,還叫廚房特別注意清潔。這件事,我自己格外留心,請您不必掛念!
祝您安樂!
女文華 四月十日
第二個例子是雅加達世界出版社印行的印尼華僑小學《高小尺牘課本》第三冊(1950)第五課〈接友人——謝照顧〉:
建南我兄:
那天回家的時候,蒙你到機場送別,彼此握着手,談着心中所要說的話,不料正說得有興的當兒,忽然飛機到了,就此分手而別。騰空後,但聽得機聲隆隆,響個不停,不上三小時,已經安抵泗水了。
想在椰城的時候,承你屢次照顧,這種情意,我實在寫不出什麼話來謝你。所恨的你我相聚沒有多久,便各分東西了!人情是一樣的。「黯然消魂,惟別而已矣,」這句話,的是不錯。但是人生有聚有別,不足為怪。以後等有機會,和你再行會面罷!再會了,望你時常來信,以解我的積念。祝
康樂
弟子高 八月十八日
猶記電子郵件、通訊軟體尚不發達,手寫信件、卡片仍是主流日常的年代,書信往來雖然費時費工,往往寫到滿意才會寄出,卻也更見慎重及心意。隨著訊通方式日益多元即時、聯繫效率提升,成本也大幅降低,對於溝通表達的內容及形式,反到漸為人所忽略。書信寫作是一例,學術文章及評論文字又是一例。不少學術發表及公共評論,亦受「短、平、快」的時代氛圍影響,為發表而發表,為業績而發表,為引起話題而發表,或論述細碎近於常識,很難以小見大,遑論引發共鳴;或立場鮮明行文花俏,卻無甚可觀的真知灼見;能帶動輿論風向,但不能包容批評與岐見,失去探索的深度及溝通的溫度。
書信溝通能力的失落,絕非科技昌明、資本發達社會的必然。臺灣知名企業家吳火獅曾在訪談中提到:「理想的社會就應該是一個『安和樂利』的『共同體』(community)……我相信只要有人存在的一天,人與人之間必須維持一個合理與溫馨的關係。」【註二】或許從好好寫信(電子郵件)做起,我們終能培養出足以抵禦「新異化」的心態及狀態,找回可持續的生活步調,以進大同。
【引註】
一、Hartmut Rosa著,鄭作彧譯,2018,《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6。
二、黃進興,1990,《半世紀的奮鬥:吳火獅先生口述歷史》,臺北:允晨文化,頁290;292。
![]() 陳琮淵 |
臺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兼任《淡江史學》、《臺灣東南亞學刊》、《依大中文與教育學刊》及《華僑華人文獻學刊》編輯委員。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國際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東亞及東南亞發展、婆羅洲研究、華人族裔經濟、經濟社會學及企業史。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