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星洲日報)
華人總體活得比馬來人更好,並非華人文化更加優越,是嚴峻的生存環境使然,而在嚴峻生存環境下養成的習慣,通過時間累積自然最後就表現為華人有更好的基因遺傳。當你明白華人為何如此勤奮時,你就能明白馬來人為何如此懶惰,這並非馬哈迪認為的近親結婚的基因導致,實乃他本身倡導的過度保護政策所致。溫室里的花朵,怎能經受風吹雨打?過度被保護的馬來人逐漸養成不勞而獲的心理,失去競爭力也就十分自然了。
【讀者投書/李志永】
馬哈迪9月1日在「2018年土著與國家未來大會」(Kongres Masa Depan Bumiputera & Negara)表示,希盟政府將繼續協助土著提升經濟地位。之所以在馬來西亞首次實現政權輪替後仍堅持這項種族保護政策,主要因為他延續了1970年出版的《馬來人的困境》的思路,仍將馬來人的窘境歸結為「為何馬來人如此懶惰」。雖然他斥責馬來人,但很可惜,新經濟政策推行近半世紀後,儘管馬哈迪本身也承認效果不顯著,但他對馬來族的呵護仍將繼續。且不說他的解釋是否正確、合不合邏輯,其實連提問都大有問題。
他不僅應該思考「為何馬來人如此賴?」,也應同時思考「為何華人如此勤奮?」。我們對後一個問題的回答,亦可以其思路從基因和環境角度解答。
就基因而言,第一,中華民族自秦始皇統一以來,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專制制度,普通百姓深受壓榨,生活艱難,這塑造了華人整體較為貧苦的生活環境,養成華人自幼勤奮好學的習慣或「基因」,延續千年不斷。第二,馬來西亞本地華人的祖先來自中國沿海最為貧窮的地區,他們為了躲避戰亂,為了尋求活路,冒險下南洋或被「賣豬仔」到東南亞地區以及世界各地。這批人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勤奮好學的基因,還繼承了最底層老百姓冒險開拓的秉性。
就環境而言,第一,馬來西亞本地華人的祖先來到東南亞一帶,不僅要適應熱帶氣候與陌生的地理環境,而且還舉目無親時刻面對被驅逐的社會心理環境,一無所有,只能依靠自己的雙手從頭開始,從零開始,嚴峻的生存環境塑造了本地華人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二,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剝奪了華人與馬來人平等競爭的機會,生活在五一三暴力騷亂陰影下的華人只能強忍屈辱,依靠更多體力與時間付出去掙生活、去養家糊口去博取尊嚴。正是不平等的經濟待遇逼迫華人必須靠自己,加倍付出方能贏得生存,贏得體面,贏得尊嚴。
可見,華人的勤奮好學並非天生如此,華人總體活得比馬來人更好,並非華人文化更加優越,是嚴峻的生存環境使然,而在嚴峻生存環境下養成的習慣,通過時間累積自然最後就表現為華人有更好的基因遺傳。所以,當你明白華人為何如此勤奮時,你就能明白馬來人為何如此懶惰,這並非馬哈迪認為的近親結婚的基因導致,實乃他本身倡導的過度保護政策所致。溫室里的花朵,怎能經受風吹雨打?過度被保護的馬來人逐漸養成不勞而獲的心理,失去競爭力也就十分自然了。
為此,馬哈迪或者馬來精英們如果真是恨鐵不成鋼,不僅應該思考「為何馬來人如此懶惰?」,更應逆向思考「為何華人如此勤奮?」,只有明白第二個問題後,才能真正找到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正確答案。
※ 李志永,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訪問學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馬關係與馬來西亞政治。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