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everage Edu)
研究生最常見的誤解是將自嗨空想、有趣現象、方向領域等……直接等同於研究問題,這些或許都與你的研究問題相關,卻仍不足以據之發展、操作一項研究的進行。聚焦研究問題的最簡明心法,乃是運用變量關係的語言,以有可能被解答的提問形式呈現。
【文/陳琮淵】
二〇二二年底有機會到台灣南北兩所知名大學演講,分享研究經驗與心得,於我是難得的教學相長機會。過去幾年疫情升溫、起伏不定時,為了充作線上教學的補充教材,我曾將研究流程、文獻綜述及非典型史料運用等主題寫成小文章,提供給學生參考。事後想起,當中最重要的「研究選題」反而沒有過多著墨,頗覺可惜。因著疫情趨緩,實體交流逐漸恢復之際,論文研究選題的探討也就成為我研究方法演講的主軸之一,也應聽眾要求,將之撰寫成文。
選題確實是論文寫作的關鍵(沒有之一)。我常跟學生說:「題目選得好,論文就寫完了一半!」,然而找到一個好的題目,除了見兔放鷹、爭取時效,有時也得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使研究者走不出「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圈迴。當然,這一部分也是因為論文選題有其發想來源及機運差異。就學位論文而言,一般學生多希望指導教授能明示方向甚至是指定題目,認為有了老師的背書,肯定能事半功倍的完成論文。只是「命題作文」的選題固然相對成熟可行,很多時候也基本上是老師研究計劃的一部分或是曾經指導論文的延伸,學生未必真的有興趣與熱情能堅持到底。文憑到手後往往除了疲勞與苦勞,其實沒有真正學到什麼;甚至徒增身心及生活壓力,而有白走一遭之憾。【註一】
接受老師指定論文選題若公私兩宜則無可厚非,選擇與教授專長相符的題目更是必要。我通常建議學生務必自己選擇想研究的題目;選擇論文指導老師之前也最好對其指導風格(調性是否與你相合)及教學研究領域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在有了研究方向後,也應經過密集的討論才確定題目,如此定下來的題目較能無怨無悔,全力投入。既然題目是自己選的,老師能給的無非是技術面的建議及實務上的忠告,這些其實坊間教科書及論文寫作指南都有介紹,同時透過資料庫及網絡搜尋,也不難掌握學術熱點及研究趨勢。那麼,論文選題還應該注意什麼呢?
(來源:Elsevier)
首先是與自身的興趣與專長相結合。人既使沒有專長(更不用說研究生從大學畢業,都至少學過一門以上的專業),也一定有興趣愛好,有每天浸潤其間的工作或日程;對學位論文寫作而言,將興趣愛好用學術語言重新理解與表述,就是在做研究並深化專長。我一向主張,好的選題是從自身專長與愛好興趣出發,發揮熱愛與熟悉度的優勢鑽研資料或現象,進而提出系統的分析與解釋。我在演講中舉了幾本書及專題研究當例子,有的作者從自身愛好的飲食【註二】、 影劇【註三】、 收藏【註四】、出發,與族群認同、經濟發展相連結進行詮釋;有的書從仇富【註五】、 紋身【註六】、移民【註七】等常見現象(生命經驗或故事)探討深層的結構與機制問題;更有作者利用職務之便收集論文相關資料(必須關注研究倫理),探討跨國犯罪與社會問題【註八】;或者是從個案比較、系列研究的方式來進行。【註九】他們都寫出了相當精采的作品,當中的一些碩博士論文不僅下載引用率極高,之後還改寫出版成書。我深信這類選題不僅學生寫的愉快,老師指導起來也會很輕鬆。
其次是視角及尺度的轉換。許多學生的選題並不是不好,而是已有很多相似的研究成果,若不能精確具體地將選題連結到特定的學術或空間脈絡之上(這方面特別需要老師的指導與協助),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甚至做白功的情況。然而吾人只需調整思維方向,就會發現已經有人做過的題目,可能正是好的選題來源。因為一個題目即使研究同類群體、組織、現象,在不同的國家、城市、地方進行,依研究者各自的學術訓練及研究經驗,往往產生出不甚相同的分析與結論。後進研究者除了可就既有個案進行比較與延伸,也可以援引或批判已有的分析模型進行測試,甚至是探索國情文化差異的影響、發掘獨特個案,都是踩在巨人肩膀上以發現好題目的作法。
(來源:城鄉郊野之間)
第三是參與辯論或對話。研究選題最忌閉門造車與不切實際,無論是追逐當下的新興現象或追蹤遠古的歷史遺跡,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相關的討論與研究。冒然投入全新、另起爐灶的大題目,對研究生而言未必是最好的選擇。相反的,一個好的選題,也可以是參與到特定議題的辯論或定見的更新(翻案文章)當中,不必要預先設置特定的立場,而是整理既有的研究觀點,確定你能夠找到足夠的資料來支持、否定,甚至是證成新觀點的提出,從而確認選題的意義及可行性。當然,這類「見縫插針」的選題,也會陷入炒冷飯的批評及缺乏創新的困境。一旦遇到已有太多類似研究的情況,我的建議是可以轉換研究方向(如將外來移民適應的研究,轉成本國人移民後的適應問題研究)、挪動分析層次(如從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討既有文獻如何研究此一議題)、研究樣本(個案)的增量與深化,以及理論與經驗研究的互補等(如經驗研究已多就進行理論研究,反之亦然)。
選題的另一個要點是聚焦,或者說是研究問題的具體化。提出研究問題就是對欲研究的對象或現象進行明確的界定與陳述(必須是可檢驗的/具可證偽性的)。既是將含糊籠統的想法轉換成清楚的研究問題,更是將研究問題定位到特定領域/脈絡的過程。研究是為了解謎,最終打破理論與經驗之間懸而未決的張力。好的研究問題既質疑既有理論也質疑日常經驗。用白話來說,研究者必須:一、說明你的研究問題具體是什麼?二、你從什麼角度提出問題?三、你在什麼樣的理論背景或社會脈絡下提出問題?四、你所研究問題的意義是什麼?
研究生最常見的誤解是將自嗨空想、有趣現象、方向領域等……直接等同於研究問題,這些或許都與你的研究問題相關,卻仍不足以據之發展、操作一項研究的進行。聚焦研究問題的最簡明心法,乃是運用變量關係的語言,以有可能被解答的提問形式呈現。
【註解】
一、除了新聞報導的多起台灣政治人物碩博士學位被撤銷事件外,近期出版的一本書的書名也很能體現高等教育環境不斷惡化下,普見拖延且危脆的研究生生涯,乃至於互不信任的指導關係。參閱柯曦答,2022,《去你的博士學位:文憑掰掰,我要重新拿回人生主導權》,台北:遠流。
二、張菁蓉,2022,《馬來西亞擂茶研究:從河婆飲食看客家認同》,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馬來西亞河婆文化基金會。
三、李霖松,2013,〈電視綜藝類談話節目的人性與社會想像:以【康熙來了】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麥留芳,2021,《口袋裡的家國:歌曲、郵票、錢幣中的國族認同》,台北:時報。另見吳秋儒,2012,《臺灣古早藥包》,台北:博揚。
五、張慧,2016,《羨慕嫉妒恨:一個關於財富觀的人類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六、李慧君,2017,《如是我紋:十個紋身港女的自白》,香港:Dirty Press。
七、王蒼柏,2006,《活在别處:香港印尼華人口述歷史》,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八、張榮哲,2021,《樓鳳,性淘金產業大揭密:警察帶路,立馬看懂江湖規矩,菜雞一夜成為老司機,乖乖女聽懂所有Men’s Talk》,台北:任性出版。
九、鄺健銘,2017,《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香港:天窗出版。另見陳國賁教授及其團隊的一系列華商、香港移民研究。
![]() 陳琮淵 |
臺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兼任《淡江史學》、《臺灣東南亞學刊》、《依大中文與教育學刊》及《華僑華人文獻學刊》編輯委員。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國際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東亞及東南亞發展、婆羅洲研究、華人族裔經濟、經濟社會學及企業史。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