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mnesty Malaysia)
萬一「選人」及「選黨」都沒有出路,皆沒有適當的候選人呢?如此,你可能需要登高一呼,爭取改變選舉制度。如果你能讓這變成議題,逼使一些政黨及候選人支持這項訴求,那麼下一屆全國大選就有可能改變。如果你現在就開始行動,一個不小心,我們就可以在下一個馬來西亞日看到一些體制改變。如果你不投票,也不發言,逃離政治實質上就是信任陌生人為自己做主。我想,這可能讓人沮喪,但不幸的是,這正是政治現實。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黃進發】
最近馬來社交媒體流傳一則《東方日報》新聞的翻譯:「馬來選票已一分為三,仍有機會改朝換代」,與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期間「騎馬殺雞」激情演講出現馬來文版一樣,目的都在於提醒馬來政黨要團結,不要讓希盟/行動黨/華人當權。
而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倒台後,華社早已冒出另一種聲音:希盟不可能重新上台,華社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以免朝里無人保護權益。這兩種論調南轅北轍,要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反。但是,其背後邏輯卻是異曲同工:全國大選必然會產生單一聯盟多數政府,而組織政府的關鍵就是本族團結一致,同時期待「對手族群」分裂。顯然,兩者都無法擺脫兩線制的框架,也看不到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幾乎無可避免地成為新的政治現實。甚至,其未能掌握族群政治運作的邏輯。
(來源:東方網)
懸峙國會為什麼無可避免?
馬六甲及柔佛州選舉讓國陣贏得三分之二的州議席。一些論者即認為,除非在野黨可以再一次組織「大帳篷」單挑國陣,否則國陣必然可以在全國大選上演同樣的佳績。但是,這種說法有三種破綻。
第一,它假定希盟與國民聯盟(Perikatan Nasional)齟齬相罵兩年之後,雙方只要宣布「相忍為國」,其支持者必然會一笑泯恩仇,支持另一邊的候選人,而這只是因為巫統太壞了。然而,實情卻可能完全相反。一對一的選舉排陣可能讓國陣在選舉中更容易勝出,只因為國盟,尤其是伊斯蘭黨(Parti Islam SeMalaysia)的支持者在憎恨希盟七年之後很可能寧選擇國陣;成天被伊斯蘭黨針對的非穆斯林群體也可能覺得巫統相對地禍害較小,從而與之做出相同的選擇。
第二,它忽略國陣在選舉中勝出並不是因為選民回流,而是許多在野黨選民不投票。其中,國陣在柔佛州選舉的得票比起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只增加17,222張選票。而希盟、民主聯合陣線(MUDA)與國盟的總得票相較於四年前希盟與伊斯蘭黨的總和少了171,054票。易言之,在野黨的選票跌幅幾乎為國陣增幅的十倍。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全國大選有馬六甲與柔佛州選舉所沒有的沙砂因素。馬哈迪與希盟在執政的二十二個月期間試圖分拆國陣與巫統,繼而引發沙砂政黨棄國陣而去。如今,砂拉越政黨聯盟(Gabungan Parti Sarawak)獨霸砂拉越;而沙巴人民聯盟(Gabungan Rakyat Sabah)也想走同樣的本土政黨道路;雖然以國盟的土著團結黨(Parti Pribumi Bersatu Malaysia)在沙巴的分布為首,仍很可能在選後待價而沽。另一方面,民興黨(WARISAN)在沙菲益(Shafie Apdal)的首相夢碎之後也與希盟分道揚鑣。這三個州屬聯盟/政黨估計能在沙砂的五十七個國會議席中贏得四十個以上的國會議席。因此,國陣、希盟及國盟這三個全國性質的聯盟要單獨執政,就需要設法在半島一百六十五個國會議席當中贏得接近一百個國會議席。
在納吉入獄之前,國陣還可能期待像柔佛州選舉一樣,如法炮製55%的史上最低投票率,順勢在半島大獲全勝。納吉入獄之後,希盟選民氣勢大振,而巫統兩派分裂則更加明顯。除非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將選舉拖到明年(二〇二三年),並且期待巫統全黨上下在阿末扎希(Ahmad Zahid Hamidi)罪成之後重新團結。否則,其是否能贏得最多議席都在未定之天。
懸峙國會破局的唯一機會就是伊斯蘭黨拋棄土著團結黨,與巫統重修舊好。如今,土著團結黨之氣勢可謂江河日下,伊斯蘭黨也有吃回頭草之意;然而,伊斯蘭黨本來就是巫統的天敵,其在「喜來登政變」之後又拋棄巫統,轉而跟隨土著團結黨。因此,巫統除了在希盟執政的州屬之外,全黨上下都希望能擺脫「馬來人大團結」的論述,既要追剿土著團結黨,也要乘機搶奪伊斯蘭黨的城池。所以,在巫統看來,只能在華人與混合選區上陣的希盟倘若贏得的議席少,其絕對是比國盟/伊斯蘭黨更為理想的結盟夥伴。
伊斯蘭黨要能要挾巫統與它團結,就必須靠非穆斯林/希盟支持者看不清選後又出現懸峙國會的政治現實,從而在希盟的氣勢稍有起色之時,讓其再度進入「改朝換代」的亢奮狀態。屆時,擁抱民族主義的馬來選民將會施壓巫統與伊斯蘭黨和解,一對一碾壓希盟。而這能不能成事就得要看希盟上下要不要幫忙,多多表現精神亢奮的狀態。
(來源:MalaysiaNow)
懸峙國會下的選民困境
在懸峙國會下,選民能有怎樣的選擇?首先,我們界定兩種選民的類型:第一類是少數族群選民,其擔心朝里無人難辦事,因而在為要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苦惱;第二類則是理性選民,其不問族群,但求本身支持之政黨有所作為。
選後的聯合政府必然有沙砂代表,半島由誰來主導就端看國陣、希盟與國盟誰贏得最多議席。由於國陣與希盟的強區重疊最少,而國陣與國盟的基本盤最相似;如果國陣是聯合政府的老大,老二極可能是希盟,因而就算馬華公會候選人全部落馬,聯合政府都不會缺乏華裔部長。如果希盟是聯合政府的老大,那麼華裔代表權得到保障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從華裔族群的角度出發,以上所謂的「分散投資」說法根本就是一場騙局。
理性選民又應該怎麼選擇?答案就更加簡單:選你所支持的政黨,從而提高該黨贏得更多議席的勝算;而該黨贏得的議席越多,就越有條件主導或加入聯合政府。掌握一至兩席的小黨固然可能時來運到為大黨所青睞,因而取得不成比例的權力;但是,更多時候,越多議席就代表越有談判籌碼。只要在選舉的定位或策略不太激烈,導致被其他政黨排斥,加入聯合政府的難度應該不算太高。
理性選民非「選黨」不可嗎?如果你認定各個政黨之間根本就沒有差異,那麼「選人」不「選黨」就是自然選擇。如果你認定各個政黨之間有氣勢及本質的差別,那麼「選人」不「選黨」就只能在候選人因素超越政黨差異(包括執政可能)之時才是理性的選擇。
萬一「選人」及「選黨」都沒有出路,皆沒有適當的候選人呢?如此,你可能需要登高一呼,爭取改變選舉制度。譬如(至少局部)引進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List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以便選區有數位的應選人數,拉低當選的門檻,讓代表少數議題與價值(可能是階級、性別、環保等)的政黨或候選人名單有機會脫穎而出。如果你能讓這變成議題,逼使一些政黨及候選人(即使不是你的選區)支持這項訴求,那麼下一屆全國大選就有可能改變。如果你現在就開始行動,一個不小心,我們就可以在下一個馬來西亞日看到一些體制改變。
如果你不投票,也不發言,前去投票的鄰居、同事甚至陌生人就會為你做出決定。你確定他們做的決定會比你的決定更好嗎?逃離政治實質上就是信任陌生人為自己做主。我想,這可能讓人沮喪,但不幸的是,這正是政治現實。
黃進發 |
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人,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政治學博士,專攻選舉制度、政黨政治與議會民主。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