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政治最新文章

吳益婷/中國因素、認同變動與大馬華人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

中國政府有效的軟實力政策,確實讓很多馬來西亞華人深覺中華文化優秀,要傳揚中華文化。中國的經濟機會和各種資源也讓很多華人獲得好處,否則馬華公會和華人社團不會如此積極響應一帶一路。但是對於國家身份認同,我相信對大部份馬來西亞華人而言,中國已不再構成顯著影響力。所以不考慮在地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和百年近代史差異,單單強調Chinese只會激起華人的更多身份認同危機。如今要理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中國的兩極看法,可從政治價值觀的形塑來源和過程探索。雖然這屬於學術研究範疇,但不容忽視,因為中國因素已成為國內政治動員的策略,而這個現象只會越來越明顯。


【文/吳益婷】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曾有數十年時間,中國對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傾向和選擇並無顯著影響。但是過去幾年,卻對本地選舉的影響力開始顯著,惟影響層面仍難以準確判斷。

在第十四屆全國大選前,華文報比一般英巫文報更正面報導中國的發展和在地投資。英巫文媒體最關注的是中國巨型投資計劃,評論夾雜不同意見,涉及本地投資、政治發展和人權問題,較華文媒體多了「西方視角」。由於馬來文媒體受巫統控制,較支持黨國政策,歡迎外來投資。對中國的批評主要來自當時的在野黨,擔心首相納吉與中國投資者的私下交易會威脅國家主權,這類新聞比較受到電子媒體的關注。

中國因素選前已明顯出現在馬來西亞的選舉政治。例如馬華公會選舉宣言多次提到中國「一帶一路」的龐大商機,有利於馬中關係,甚至設立「一帶一路中心」來促成上述聯繫。我也多次在該黨候選人造勢場合,聽到一帶一路將如何幫助華社的中小企業和新村的旅遊產業。本土政黨已視中國因素視為政治動員的籌碼。但希盟領袖如馬哈迪則用中資企業與納吉政府的商業交易來恐嚇馬來人。可見在未來的政治發展,中國因素可能令馬來西亞的種族政治更複雜化。

(來源: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這已有例可尋。還記得希盟勝選後的首個新聞發布會,第一位提問的中國記者,竟不未針對新政府的最高領導,而是身為「Chinese」的林冠英。這名Chinese記者要求他說明身為Chinese重獲財政部長職位的感想。當時林氏並不認同該記者對Chinese的定義,特別是在國際場合。

Chinese這個詞,國際的英語語境裡通常指中國人,但在馬來西亞語境卻指華人。所以面對這樣對本土政治認知不足,一心為世界Chinese的成就感到興奮的Chinese記者,你該如何回應?這個問題早已困擾很多中國以外的華人,馬來西亞華人近年才感受到。新加坡華人回應的方式是強調多元文化和社會,開始越來越認同「新加坡人」。臺灣人和香港人似乎也走同樣軌跡:臺灣更確認自己的臺灣身份,香港人亦然。

中國政府有效的軟實力政策,確實讓很多馬來西亞華人深覺中華文化優秀,要傳揚中華文化。中國的經濟機會和各種資源也讓很多華人獲得好處,否則馬華公會和華人社團不會如此積極響應一帶一路。但是對於國家身份認同,我相信對大部份馬來西亞華人而言,中國已不再構成顯著影響力。所以不考慮在地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和百年近代史差異,單單強調Chinese只會激起華人的更多身份認同危機。

我想中國的影響力很可能將形塑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價值觀。過去幾年,從臺灣到香港的政治發展,尤其言論自由和公民抗爭議題,馬來西亞華人似乎至少有兩種對立的聲音。事實上,爭論者並未涉及中國政治,也多數未參與港臺民運,純粹只是政治價值觀的辯論。支持中國做法者,基本上也認同中國民族主義,認為中國民族要強大,而中國今的強大是因為民族領袖英明。他們覺得,目前中國民族正受到西方白人強權的抗拒和霸凌,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代表。而香港和臺灣是西方尤其是美國牽制中國的工具,要擾亂中國民族的崛起。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有必要強硬壓制異議,而異議者跟外界的任何形式聯繫都會被冠以損害國家利益的罪名。

(來源:中國報

另一種聲音則是追求民主化、個人賦權,把國家(state)和公民社會視為不同實體,甚至要防範想壓制公民社會的國家。過去十多年,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參與公民社會運動,透過選舉一再投下反對票,終於嘗到推翻舊政權的滋味,所以公民社會已日益壯大。面對國陣政權,看不出這種聲音跟前者有多少差異。但是面對中國,價值觀的差異就出現了。前者反對國陣是基於政府腐敗、政策不公,而社運人士的反對更多基於權力制衡和民主空間。前者可以欣賞像新加坡和中國這樣的威權有效型政府,而後者的政治價值觀則是參與式的民主政府。

今日中國對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傾向差異的影響,令人想起歷史學家王賡武屢獲引用的文章——〈馬來亞華人政治〉(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在文章裡,華人領袖以不同政治傾向分為甲乙丙(A,B,C) 三種類型。甲傾向中國政治,乙屬務實的華團領袖,而丙則是把政治關懷和活動紮根於馬來亞的領袖。他描述這三種類型的政治傾向時,又描述了他們各自特有的社會和文化特征,尤其語言和教育背景。

如今該如何理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中國的兩極看法?我認為可從政治價值觀的形塑來源和過程探索。雖然這屬於學術研究範疇,但不容忽視,因為中國因素已成為國內政治動員的策略,而這個現象只會越來越明顯。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