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最新文章

閻靖靖/疫病當前,「宛如空城」才正常?——管窺中文熱帖的信息污染

(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EPA

在互聯網中文世界隨處可見的信息污染,尤以微信公眾號為重災區,每逢遇到與中國政治相關的議題,就會出現語氣輕快、容易入口、方便傳播的公眾號文章,悄悄對民間輿論「帶風向」。這種柔性輿論引導,早已不侷限在中國的信息「防火牆」內,而是一項面向全體華文閱讀者的統戰工作。信息污染的目的,是醜化香港社會、污名化社會運動。只不過,這次武漢疫情可爭議的空間不多,上文抹黑香港的手法,也就顯得尤其突兀清晰。牆內的世界,我們或許暫時無能為力;但是,牆外的中文社群,是否應當有所警覺?


【文/閻靖靖】

元宵已過,武漢肺炎已造成超過九百人死亡,全球確診人數超過四萬,並且仍以每日數千的速度攀升。這個春節,算是徹底讓疫情給毀了。不過,人們對病毒擴散的關注,應該還是遠大於對「不能好好過年」的哀嘆。

就在此時,我看到了一篇讓我瞠目結舌的文章。作者自稱幾天前剛從中國內地回到香港,正在主動居家隔離。她說:

「不過,在一路從內地返到香港、瀏覽香港本地新聞之後,圈妹驚訝發現,疫情之下,兩地的城市面貌截然不同。

內地,宛如空城;
香港,熙熙攘攘依舊。」

作者貼了許多深圳街頭和地鐵空蕩蕩的照片,然後震驚於香港這邊「竟然」大多數人照常上班、超市正常開放、人們排幾小時長隊等著買口罩,甚至還有醫護人員發起罷工集會。對於「宛如空城」和「熙熙攘攘」的反差,文章結論是「香港竟如此缺乏防疫意識」。

中國防疫意識較強?

發佈文章的,是著名的在港內地人信息平台「港漂圈」微信公眾號。這篇文章裡,造型凹得相當奇怪的優越感,實在是把我氣笑了。原來,從1月23日武漢封城開始,大家人心惶惶地追疫情新聞、看著武漢黃岡深圳溫州逐一陷落、幾十個國家對中國旅客封關⋯⋯結果反過來,是中國內地的「防疫意識」比較厲害?

(來源:Navy Times/Kin Cheung/AP

從正常的邏輯出發,宛如空城的中國內地,是因為政府隱瞞疫情、五百萬人在春運時逃離武漢、疫病已在多地爆發、真實信息與民間求救都無法自由傳播⋯⋯發生了這一連串的事件,才造成人人自危的惡果;而香港,一有邊境隔阻人口流動、二有相對透明自由的資訊流通、三有成熟的民間社會正積極自救,才能維持「尚未嚴重失常」的社會運轉,畢竟人們還沒有對一切都失去希望和信任。「空城」與「依舊」的反差,是來自不同的制度。近日香港的醫護人員罷工,也不是在為自己要求加薪或降低工作量,而是因為香港醫療資源早已遠超飽和,故對政府施壓,要求利用邊境進一步減少潛在感染者入境。

但是,在「港漂圈」的文章裡,刻意避談制度差異,至於醫護罷工的緣由,則被含糊其詞的一句「相信他們的本意也是為了防疫」輕輕帶過,毫無解釋,適度留白,以便令大家覺得「不可思議」。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把「香港的社會運動」全部掃入「神經病」的大筐裡去。「港漂圈」這個平台已運營多年,作者都生活在香港,並且一直以書寫、介紹香港為主題,要跟我說他們「真的不懂醫護罷工是為了什麼」,我是不會相信的。

柔性輿論統戰讀者

憤怒過後,我冷靜下來:那篇文章的結論何其可笑,然而表面論據竟然能夠自圓其說,這其實正是在互聯網中文世界隨處可見的信息污染。這幾年尤以微信公眾號為重災區,每逢遇到與中國政治相關的議題,就會出現這類語氣輕快、容易入口、方便傳播的公眾號文章,悄悄對民間輿論「帶風向」。而且,這種柔性輿論引導,早已不侷限在中國的信息「防火牆」之內,而是一項面向全體華文閱讀者的統戰工作。「港漂圈」面向的就是在港生活的內地人,在吃喝玩樂資訊中,不時出現這種時事帖子。而那些經過扭曲的「時事論述」,就像提供了一匣簡裝版彈藥,讓讀者一察覺「你在說中國壞話」,就可以立刻拿出來反擊。

這種彈藥,在東南亞華文讀者中,往往很受歡迎。在去年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中,微信上就湧現過一大波這樣的文章。除了含有明顯假新聞假圖片的不入流操作之外,很多都是類似上文那種「四兩撥千斤」的招式:羅列不同場合的衝突畫面、極少介紹衝突爆發的環境、刻意避談暴力累進發展的長期原因及社會背景,更加絕口不提制度層面的對比⋯⋯無論怎樣的故事,都能被扭曲為「香港人港獨仇中」。我的馬來西亞親友,去年下半年就經常傳來這樣的文章。

(來源:The Business Times/Bloomberg

這與上述那篇文章有著完全一樣的「扭曲力場」,最後的結論都是引導讀者產生「香港人的想法不可思議」,以及「示威抗議罷工之類全是神經病」的觀感。信息污染的目的,是醜化香港社會、污名化社會運動。只不過,這次武漢疫情可爭議的空間不多,上文抹黑香港的手法,也就顯得尤其突兀清晰。

信息扭曲竟獲默許

這種扭曲,當然不止出現在親中媒體,而是隨處可見,香港的黃絲社群也時常出現。但是,在健康的資訊環境下,人們看見特別聳人聽聞、特別有悖常理的消息,通常會問一句「真的嗎?」也有人會展開Fact Check(真相核查)。因此,假消息或扭曲故事,往往很快得到闢謠。然而,微信公眾號是中國大陸的信息平台,受到嚴厲的資訊審核。在那個封閉的環境中,謊話不止難以被攔截,甚至常常得到體制的默許與鼓勵。剛因新型肺炎去世的武漢醫生李文亮,就曾因將肺炎真相告知朋友,而被政府污為「造謠者」。

那些熱門的偏頗文章,往往在港台中文社群很快得到反駁,但反駁的內容,卻無法傳回「牆內」。值得注意的是,每當一則遭到信息污染的熱門文章被Fact Check戳破,港台讀者鬆了口氣,但世界其他地方的簡體中文讀者,卻往往看不到闢謠內容。因此,我在香港早就看過闢謠的內容,往往會在數日、甚至數週之後,又因星馬親友的分享,再次傳回我的手機。

中文互聯網世界的資訊融合早已出現,而中國的資訊防火牆,卻在其中築起一道可怕的信息閉環。牆內的世界,我們或許暫時無能為力;但是,牆外的中文社群,是否應當有所警覺?

【延伸閱讀】

端傳媒,〈大陸媒體如何報導香港反修例運動?〉,2019年7月25日。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