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林連玉基金/關鍵評論網)
在歷史與社會的經緯中閱讀林連玉,其有趣之處在於,我們重現的是林連玉在時代中前行的動力與原因。傳承不只意味著安心地徜徉在這塊園地,將過去的政治鬥爭視爲過往雲煙。相反地,必須檢討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認識自身所處在的社會位置,自覺地肩負起這份責任,共同維護及耕耘這片園地。從林連玉到林晃昇,構連起民權夢是青年學習的典範,檢討和反省前人的經驗,分析當下的社會條件,思索未來的可能,才能追隨其精神。
※本文爲「林連玉公民權褫奪案六十周年」系列文章之一,特輯主題是「林連玉精神與公民社會」,由林連玉基金組稿。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林連玉基金及當代評論立場。
【文/黃康偉】
「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陳獨秀語)誠然,這句話依然適用於百年後的今天,一個社會需要進步必定需要青年及新思維的投入。是故,林連玉基金在林連玉先生冥誕一百二十歲之際,開辦「林連玉青年公民學程」,想要與青年一起重新閱讀林連玉及相關的文章,思索其思想的當代意義。
本學程向學員提出以下兩道問題:一、如果你是林連玉,在那個年代,你會怎麽做?;二、如果林連玉還活著,他面對這個年代,他會怎麽做?本學程並非單純想要將林連玉說得親切,而是試圖將人物放置在歷史與社會的經緯之中,理解個人行動背後的結構力量;再者是活化塵封的記憶,追問其與當下的關聯。
(來源:林連玉基金)
本學程爲期五個星期,首先從林連玉與林連玉基金入手,瞭解林連玉的生命歷程及本會的使命。接著,三個單元環環相扣,從我國的公民身份地位(Citizenship)出發,以母語教育權利爲戰場,討論華教運動在社會運動的發展。最後,主講人在專題演講更點出,從林連玉爭取公民權到林晃昇提出十五華團宣言、倡導民主與人權,其精神是一脉相承。這也正是構連起馬來西亞華裔社會如愚公移山一般的民權夢。
兩種類型學員
我們在閱讀中發現有的現象,在林連玉的時代早已初見端倪,有的現象卻早已烟消雲散。據我觀察,學員討論過程中有著觀點分歧,我們大致可以將之分爲兩種類型的學員。
第一種類型的學員從政策出發,關心華裔群體的公民身份地位及其權利問題。這個類型的學員采取博愛的立場,既希望公民之間「差異而平等」,也希望我國可以接納非公民,並且采取平等的政策。關於母語教育權利的課題,論者則希望政府采取自由學習的原則。其局限在於籠統地理解政策,從而不自覺地忽略政策也是集體情緒的産物,而非一群馬來民族主義者掌握政府機關後靈光一閃而産生的。
第二類型的學員則從族群的角度出發,關心華裔群體的文化保存問題。這個類型的學員采取質樸的立場,既醉心於林連玉反抗當權者的英雄事迹,也認爲不同族群之間只要相互理解,拒絕政客的操弄,自然可以團結一致。其局限在於注重歷史人物帶給大衆的個人英雄形象,卻忽略我們和歷史人物同樣身處在社會的結構,皆是歷史和社會的産物。而歷史人物更不是永動機,不可能既創造自己,又創造自己所處於的歷史。
(來源:林連玉青年公民學程)
必須强調的是,這兩種類型的學員並非壁壘分明的,也不是對立的,只是便於分析,我將之歸納。兩種類型的學員也並非全無共識,其最大的共識是我國華裔群體長期所遭受不公平待遇。作爲一名馬來西亞公民,論者同情於林連玉及無數華教人士的抗爭與犧牲,並且認可「多彩多姿,共存共榮」的理念。
抓住時代契機
然而,閱讀林連玉絕非僅止於此。在歷史與社會的經緯中閱讀林連玉,其有趣之處在於,我們重現的是林連玉在時代中前行的動力與原因。誠如他晚年提到:「我所做的事巳成爲歷史上的陳迹了,在當時我只是盡時代的責任而已,當時代的責任落在我的身上的時候,我絕不規避,即使要赴湯蹈火,粉身碎骨,我也鼓起勇氣,義無反顧。」
林連玉的這段話不只是反省了個人際遇,也承載了二戰後華裔群體的時代契機。一方面,各地在戰爭後百廢待興,宗主國日不落帝國也在反殖民的獨立浪潮中瀕臨瓦解,人民迫切期待著翻身當家做主;另一方面,林連玉作爲一名知識份子,思考的是華裔群體如何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安身立命,在新生的國家中爭取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公民權利。他自覺地肩負起責任,配合華社的組織及動員,逼迫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調整政策走向,實際參與現實政治討價還價的過程。
而我們作爲後生,傳承不只意味著我們安心地徜徉在這塊園地,將過去的政治鬥爭視爲過往雲煙。相反地,我們必須檢討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認識自身所處在的社會位置,並且自覺地肩負起這份責任,共同維護及耕耘這片園地。
(來源:Malaysia News Sharing Center)
歷史地看,林連玉在一九六一年逐漸淡出政治舞臺後,華教運動依舊後勁十足。從文化的層面來看,有申辦獨立大學運動、獨中復興運動、捍衛三寶山事件、反對不諳中文出任華小高職事件、捍衛白小運動;政治上,華社也提出三結合、兩綫制及上面提到的華團宣言,靈活運用文化及政治兩條並行的軌道爭取民主及人權的實踐經驗。
爾後,隨著國陣在二〇〇八年第十二屆大選失利,威權體制弱化,公民社會也得以拓展,並且配合在野聯盟,一步步實現了二〇一八年十四屆大選的首次政黨輪替。可是,政黨輪替後伴隨而來的民主改革是微小的,威權復辟的反撲卻是巨大的。
今天,青年既必須面對行政獨大、民權不張的政治打壓,也必須面對烈火莫熄以降,民權論述過於依附選舉政治的體虛。因此,當前的重大難題是如何再造社會運動,重新組織群衆通往這條民權夢。而這在百年疫病面前更像是愚公移山,面對著大山(政府),我們卻只有鋤頭(論述),還成爲不合時宜的(群)衆矢之的。
總歸,從林連玉到林晃昇,構連起民權夢是青年學習的典範,檢討和反省前人的經驗,分析當下的社會條件,思索未來的可能,才能追隨其精神。我想,林連玉作爲百年前的〇〇後,這應該就是他給予新世代的祝福吧!
※ 黃康偉,服務於馬來西亞公民社會組織,二〇二一年「林連玉青年公民學程」主持人。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