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

李泰德/第九場補選:希盟一屆政府的風向標?

(來源:The Star Online/BERNAMA

上屆全國大選中,共有89個國會議席(佔222席的四成)的議員是在少於過半得票下勝選。其中,贏得121席的希望聯盟,單在馬來半島就有30席的得票不及50%。巫伊兩黨在馬來半島贏得67席(希盟98席),若兩黨得票加總後則可獲96席。今年9月巫統和伊斯蘭黨結盟後,假設在一對一對壘希盟候選人,且得票毫無變動的情況下,希盟在半島的29席將被巫伊聯盟攻下。柔佛州丹絨比艾選區正是其中一個希盟取勝,但巫伊得票相加過半的議席。這使得這場補選,並不是雙方在國會席次加一或減一的數字關係,而是希盟是否淪為「一屆政府」的風向標。假使國陣贏得這場補選,希盟在其他的29個議席也將拉起警鐘,成為國陣與伊斯蘭黨在下屆大選取得執政的重要訊號。


【文/李泰德】

馬來西亞不像印尼、菲律賓等鄰國設有中期選舉,讓選民有機會考核聯邦或中央政府政績,若有在任議員因辭職、離世或法院宣判當選無效令議席懸空,補選必然成為全國焦點。

2018年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至今,短短一年半內已有八場補選。上臺十八個月的希望聯盟,從上半場的補選(雪蘭莪州雙溪甘迪斯Sungai Kandis、無拉港Balakong、斯里斯蒂亞Seri Setia、森美蘭州波德申Port Dickson)因新政蜜月期取勝,到下半場因巫統與伊斯蘭黨合作,使得國陣在彭亨州金馬倫高原(Cameron Highlands)、雪州士毛月(Semenyih)和森州晏斗(Rantau)報捷,希盟僅在巫伊兩黨缺陣的沙巴州山打根(Sandakan)補選扳回一城,以懸殊票數重奪該國會議席。近日,隨著柔佛州丹絨比艾(Tanjung Piai)國席懸空,希盟政府將面臨嚴峻挑戰。本文將以丹絨比艾補選為主軸,透過全國政治氣候與地方政治走向,探討此役遭遇的政治風向與後續影響。

數月以來,巫統與伊斯蘭黨正式結盟後,透過渲染行動黨操控整個政府運作、既反伊斯蘭又反巫統,成功加深馬來群眾對希盟的猜疑,使得僅獲四分之一馬來選票上臺的希盟疲於回應。族群之間的零和現象(ethnic zero-sum phenomenon),隨著簽署反歧視國際公約(ICERD)爭議後日趨明顯。較早前宣布的2020年財政預算案中,國民型中學和華文獨中的撥款從2019年的1500萬和1200萬微增至2000萬和1500萬令吉,即遭穆斯林聯合會(ISMA)領導的選民醒覺運動(GPS)在馬來社群大做文章。這種挑動種族猜忌的現象,讓國外學者友人不禁感嘆:「當前馬來西亞發生的每件事都可以被視為威脅種族、皇室和宗教!」(Now, everything in Malaysia can be framed as a threat to RRR -race, royal and religion)

(來源:The Star Online/BERNAMA

另外,馬來人尊嚴大會(Malay Dignity Congress)、華淡小爪夷書法教學、查禁一代一路漫畫、逮捕淡米爾之虎支持者等議題,已讓希盟政府在主流論述被動、挨打。不僅如此,在種族政治氛圍籠罩下,三大族群皆認為各自遭政府不公平對待,馬哈迪政府的滿意度亦跌至新低。更甚的是,有關趨勢早期僅反映在馬來群眾的政治態度。隨著近期上述事件陸續發生,華印裔對政府的滿意度顯著下滑,不滿情緒已在各族群呈現。

將焦點放到丹絨比艾補選,希盟最大的隱憂是對手派出華巫裔選民皆耳熟能詳的三屆議員黃日升(其中2004年為該國席下的北干那那Pekan Nanas州議員)。惟多屆大選以來,選民手中一票多數「選黨」為主,「選人」則是其次。這也是為何上屆大選時,時任國陣主席納吉以名氣佳的現任者為上陣的主要考量,最終仍將政權拱手讓出。其中,柔佛州國陣就是典型例子。除黃日升外,當時許多耕耘選區多年,備受選民讚好的國會議員,如卡立諾丁(Khaled Nordin,柔佛州務大臣)、沙禮爾(Shahrir Abdul Samad,新山國會議員)、諾嘉茲蘭(Nur Jazlan,埔萊國會議員)、蔡智勇(拉美士國會議員)等人,都因選民懲罰國陣、票投希盟而落敗。

不過,選民這一年半來對新政府逐漸失望,可能是「選黨」換作「選人」的重要時機。這是因為對手具有執政包袱,不滿意施政表現時,選民就會在中期選舉發出訊號,表達對當前政府的情緒。加上華裔選民對國陣標誌仍未重燃希望,突顯候選人形象此其時也。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fan Fauzi

作為柔州南部的其中一個國席,丹絨比艾有不少人越過新柔長堤謀生。過去數場補選投票率皆遠低於選委會預測,某些選區甚至僅有四至五成。這些未長居戶籍地的選民,一向來對全國議題的關注遠低於地方議題。希盟在上屆大選呼籲選民懲罰國陣,鼓勵外地遊子返鄉投票,成為最大票源之一。成功改朝換代後,動員外地選民的誘因不再,加上目前民眾不滿希盟政府,會否熱血回鄉投票,恐怕對希盟選情並不樂觀。

第十四屆大選中,共有89個國會議席(佔222席的四成)的議員是在少於過半得票下勝選。其中,贏得121席的希望聯盟,單在馬來半島就有30席的得票不及50%。巫伊兩黨在馬來半島贏得67席(希盟98席),若兩黨得票加總後則可獲96席。換言之,2019年9月巫伊兩黨結盟後,假設在一對一對壘希盟候選人,且得票毫無變動的情況下,希盟在半島的29席將被巫伊聯盟攻下。無獨有偶,已故國會議員法力拉菲(Farid Rafik)在昔日大選時,僅以少於過半的47.3%得票險勝獲得46.1%的黃日升,當時的伊斯蘭黨候選人諾丁奥曼(Nordin Othman)則獲6.6%選票。——亦即丹絨比艾正是其中一個希盟取勝,但巫伊得票相加過半的議席。這使得這場補選,並不是雙方在國會席次加一或減一的數字關係,而是希盟是否淪為「一屆政府」的風向標。假使國陣贏得這場補選,希盟在其他的29個議席也將拉起警鐘,成為國陣與伊斯蘭黨在下屆大選取得執政的重要訊號。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