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最新文章

周若鵬/你能不能也「捍衛」馬來文?

(來源:Malaysian Chinese News

面對世界,馬來人也許比華人更感不安。看華人捍衛母語,在情緒影響下就好像是「對抗」、「挑戰」馬來文。與其繼續保持恨意僵持下去,雙方就繼續沒有交集,對中文發展以至國家發展都沒有好處。何不理性地釐清討厭馬來文的理由?我們畢竟是少數,一味用抗爭的姿態「爭取」平等待遇,能走多遠?過去數十年來已有目共睹。在既定的遊戲規則內,我主張以柔「化」剛,私人界、非政府組織如作家協會等可在跨語文活動方面多加努力,也期盼家長看清本身歧見的由來,以免不自覺地把這些歧見傳給下一代。


【文/周若鵬】

孩子劈頭一句:「我才不在乎馬來文!」我呆了一下。我並不是要求他的成績,只不過鼓勵他在手機裝個字典app。他執意不從,仿佛這會汙染他的手機。他語氣中的敵意很鮮明,而且熟悉,我不只在他身上看過,也在朋友身上看過,更在鏡中的自己眼中看過。我想我們可以坦白承認,在很多馬來西亞華人的想法中馬來文是原始的、落後的。它詞彙不足,常借用外語,而且不穩定,拼法、語法常常修改,比方說最近baru不再是「新」的意思,變成「剛剛」。

「粉絲」曾經也是一種食物,現在變成「人」了—— 語言本來就會隨時代環境進化。日劇迷學日語,絲毫不會覺得日語借用英語詞匯有何不妥。我們對英文、韓文、西班牙文都沒什麽意見,唯獨針對馬來文劍拔弩張,為什麽呢?因為我們覺得被壓迫,在這片土地歷史短淺的馬來文一直在霸淩悠悠五千年的中文。(其實維基一下,從七世紀到現在,馬來文的歷史也不算太短了)。我們的不滿並非僅因為文化差異,還有政治成因。馬來文課必修,中文可考可不考;獨中被放逐到體制邊緣,政客一再玩弄統考議題,又加深我們對體制的厭惡。對馬來文的輕蔑其實是「恨屋及烏」,民族和語文本身卻沒有錯。因為輕蔑,我們對馬來文的掌握更有限,能結交的馬來朋友更少,自然也沒法閱讀其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此互為因果,成見日深,負面態度不知不覺的傳給下一代,我的孩子不喜歡馬來文,我可能是禍首之一。

我們一直在「捍衛」華文,很少有呼吸空間可以放下戒心,也為馬來人想一想—— 他們也在捍衛馬來文。馬來文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是必然的,但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是。在全球化的勢頭下,馬來文也是弱勢,撇開有三成相異的印尼文不談,馬來文的使用者不到三千萬。網路愈發普及,外國文化一直影響著馬來文化。如果本身的民族信心夠強大,文化根基穩固,這些外來影響大不了就消化、吸納,比如「粉絲」,不會有誰為此敲響警鐘;但倘若信心不足,就會視外來影響為侵蝕,竭力排斥,維護固有的東西。這是十年前的舊事了,記得政府發佈財政預算案時用「bajet」這個字眼,很快就有人指正說應該使用馬來文原有的字belanjawan。可是,多了一個新詞彙又有什麽要緊?

(來源:Merdeka Online

另一方面,無論政府如何無視中文,它畢竟是十數億人口在使用的語言,背後是個崛起的經濟大國。我至少有三位馬來朋友都把孩子送入華小,面對世界,馬來人也許比華人更感不安。看華人捍衛母語,在情緒影響下就好像是「對抗」、「挑戰」馬來文。與其繼續保持恨意僵持下去,雙方就繼續沒有交集,對中文發展以至國家發展都沒有好處。那麽,何不理性地釐清討厭馬來文的理由?放下情緒以後,我們會發現這些理由其實根本不成理由,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不是要你「愛護」、「捍衛」馬來文,多年積怨不可能一下子掃除,我期待的是大家看清楚憤懣的源頭,不是因為文化本來的衝突,而是政治,像電影Matrix的主人翁Neo突然看清一條條青色代碼,知道真相以後便凌駕於系統之上,不再讓政治左右自己的喜惡。放下心結,也許會像我這樣偶爾拿起一本馬來文詩集、參與馬來詩歌朗誦,發現這語文也有美麗的一面。

因為教育條件所局限,馬來人是難以主動接觸中文的,但華人可以主動接觸馬來文。當馬來朋友看見華人在嘗試學習、了解、使用、接受他們的語言,中文教育看起來就不那麽具威脅性了,朋友那一面的樣子更鮮明了。我們畢竟是少數,一味用抗爭的姿態「爭取」平等待遇,能走多遠?過去數十年來已有目共睹。在既定的遊戲規則內,我主張以柔「化」剛,私人界、非政府組織如作家協會等可在跨語文活動方面多加努力,也期盼家長看清本身歧見的由來,以免不自覺地把這些歧見傳給下一代。至於我的孩子,我也會這樣向他們解釋的。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