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最新文章

黃益启/授之以漁:自主學習的全球趨勢

董总

當學生的「武器庫」增加,他們會更有機會意識到學習不限於傳統的問答、測驗、背誦等,而是一趟可以開展與探索的歷程,從而自我賦能,認清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如此一來,在面對好奇的議題、社會上的實際問題、世代變遷與挑戰時,他們更能自主設定目標,並制定有效的策略與方案來應對。


 

文/黃益启

近年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獲得世界各地的重視。新加坡的「21世紀能力和學生成果框架」、台灣「108課綱」、董總「獨中課程總綱」,以及日本、紐西蘭、加拿大等國家的政策文件,都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隨著世代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

什麼是自主學習?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對「自主學習」的定義,涵括「學習者自發設定個人目標,並整合認知資源、情緒管理與採取行動以達成目標,在行動的過程中持續評估與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綜合文獻,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能辨析學習資源,包括與教師、其他學習者的交流,以利於達成所設定的目標。他們也更能「自律」地裝備自己,以應對學習、社會發展及工作的需要。與此同時,增強學習動機及掌握學習策略,有助於提升個體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也是終身學習者的核心能力之一,與終身學習的實踐有所關聯。

臺灣教育部

現況與實踐:獨立中學的自主學習探索

既然「自主學習」那麼重要,我們需要思考,當前的學校教育是否提供機會,讓學生實踐「自主學習」?以獨中教育現場為例,在《獨中教育藍圖》及《獨中課程總綱》的引領下,近年來「自主學習」的落實有增加的趨勢。

例如,寬柔中學古來分校的大規模「選修課」與坤成中學的「自主學習日」,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和探索不同主題的機會;又如循人中學為高二及高三學生設置的「空白節」,或是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的「自主學習」節,讓學生能在圖書館或指定教室探索,學習感興趣的內容。

此外,巴生興華中學自90年代起,就以「好奇」、「感興趣」作為驅力,讓學生在年終假期完成「主科」作業。2020年時,該校還進一步引入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MOOCs),讓學生利用科技發掘感興趣的主題,或學習新技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以上課程設置,都反映了相關學校對自主學習的重視。對於現狀,我們仍需要思考,學校是否有系統地指導個人學習策略與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定目標,並整合資源以達成目標?顯然,除了部分學校外,一般學校並沒有這麼做。

坤成中學

從策略到身教:深化自主學習的未來之路

從技術層面來說,將學習方法置入課程傳授,是一項可操作且事半功倍的方式。例如,在小學高年級時,除了活動式的學習方法探索外,也可直接指導,讓學生認識「自己可以怎麼學習」,並鼓勵學生多利用不同的步驟,完成學習目標。

之後在初中階段,則進一步透過課程教學,讓學生知曉不同學習模式可能帶來的成效,並指導學生進階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的概念。過程中,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如與學生討論其感興趣的主題,或提供基本的學習策略、評估框架、實體與線上資源、人工智能工具等,讓他們輕易地進入自主學習的世界。

當學生的「武器庫」增加,他們會更有機會意識到學習不限於傳統的問答、測驗、背誦等,而是一趟可以開展與探索的歷程,從而自我賦能,認清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如此一來,在面對好奇的議題、社會上的實際問題、世代變遷與挑戰時,他們更能自主設定目標,並制定有效的策略與方案來應對。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學校與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鑒的思維。此外,學校在推行自主學習時,還需要評估教師本身是否接受了培訓,充分掌握自主學習的要義,並精熟學習策略和方法,以利於相關措施的推動。

最後,若從「身教」的角度來看,在處理繁雜的教學、行政等任務之餘,教師能否展現對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熱忱,營造學習的氛圍並作為學生的榜樣?各領域、學科的教師又該如何展現善用人工智能等工具的一面,將科技視為探索的夥伴,並引領學生在恪守學術倫理之下保持創新與好奇,也是值得思考的事。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並且給予捐款支持,持續鼓勵出版優質內容!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