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ERNAMA/The Star)
持平而論,從二〇〇九年起,我國學生的PISA報告中科學和數學表現,雖仍舊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但尚乃逐漸往上提升。惟疫情爆發後,此一上揚的趨勢就中斷。此證示本地教育系統在面對疫情肆虐,顯得一籌莫展,缺乏韌性。另外,我國學生閱讀表現,在疫情前就反覆不定,然而教育部門似乎對此毫無有效的對策。
【文/潘永傑】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二〇二二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成績公佈,我國學生不論在閱讀、科學和數學表現皆較二〇一八年大幅下滑。教育部官員歸咎於新冠肺炎疫情,學校長期關閉,導致學生表現極不理想。然而,民間不少輿論則不以為然,直指此次PISA成績「插水」(情況急轉直下),暴露本地教育系統長期茍且不堪,因循守舊,缺乏調適能力。
針對上述迥異的議論,誰是誰非?抑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個PISA成績,各自表述?若我們不滿足當標題黨,僅從政治人物、網紅、名嘴的角度解讀事情的話,或許可以從二〇二二年的PISA報告著手,看PISA方面是如何解釋相關的測試調查數據,並從中讓吾人找到若干解惑的線索。
在二〇二二年的PISA成績報告書首卷《學習狀態與教育公平》(The State of Learning and Equity in Education)第八章〈從數據到洞察〉(From data to insight)裡,談到二〇二二年的學生表現大幅下滑,直指這是過往罕見的。二〇一八年前,每次「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數學和閱讀平均成績,分別從未下跌超過約4分和5分,這次趺幅則有近20 分之多。
雖然如此,報告中認為疫情可能並非唯一導因。雖然相較二〇一八年,OECD國家的數學和閱讀平均成績分別下降17分和 11分。而且,在81個參與受測的國家和地區中,超過半數國家表現下滑。在數學表現有5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閱讀表現則有55個國家和地區,其平均成績皆退步。然而,科學表現則不若前兩者,平均成績僅下掉4分。而且,少過半數國家或地區,則36個受測國家和地區成績下滑,其餘則平均成績表現平穩或上升。
另外,同樣面對疫情,台灣、沙地阿拉伯、多明尼加、汶萊、柬埔寨、巴拉圭、瓜地馬拉等國家,數學表現提升10至16分之間;反之,包括馬來西亞、阿爾巴尼亞、約旦、冰島、撕威等國家,則足足掉了超過30分。在閱讀表現上,汶萊、台灣、日本、卡達、多明尼加、柬埔寨等,相較二〇一八年,分別提升8至21分不等;然而,阿爾巴尼亞、冰島、北馬其頓則劇挫30分以上。在科學表現上,包括多明尼加、台灣、日本、汶萊、柬埔寨等18個國家和地區,成績表現分別改善15至26分不等;相較下,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冰島和馬來西亞則退步有多達20分之差。
報告更指出,有些國家閱讀和科學表現,分別在二〇〇九年和二〇一二年之後,就呈下滑的趨勢。所以,漸次滑落早在疫情前就已經發生。包括過去PISA排名第一,教育系統廣為稱頌的芬蘭、冰島、荷蘭等國家,其不論閱讀、數學和科學表現均漸次下滑。
(來源:陳之華/獨立評論@天下)
易言之,二〇二二年的PISA報告認為,這次學生平均成績表現較往年遜色,全球疫情肆虐,學校受影響被迫關閉一段時間,雖然是原因之一,然可能並非唯一的理由。其持的論據有三,首先相較二〇一八年,二〇二二年的PISA報告中OECD國家在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測試成績中,三者並非一致地呈現大幅下滑。若疫情是唯一影響學生表現的原因的話,不會僅是數學和閱讀成績呈劇烈跌幅。而科學成績則雖亦下滑,惟跌幅不大,表現尚屬平穩。相反地,三者應同時大幅下滑。其次,疫情全球猖獗,各國教育機構皆受波及衝擊,若疫情是影響學生表現下滑的唯一理由,各國學生的表現會一齊往下掉,不會一些國家大幅下滑,另一些則表現改善或向上爬升。最後,在長期追蹤調查發現,一些國家早在疫情發生前,學生表現已經開始趨下跌趨勢,惟疫情的肆虐,讓下滑的趺幅更驚人。
我們再對照報告書第五章〈二〇一八年和二〇二二 年間表現的變化和教育公平〉(Changes in performan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between 2018 and 2022)裡,在論及各國表現變化時,報告書指出馬來西亞在疫情爆發前,數學和科學表現呈逐次上揚的趨勢。然而,閱讀表現則起伏不定,甚為反覆。所以,單從PISA學生表現平均成績得分這一點來看,我國學生的科學和數學表現,在疫情肆虐前乃持續穩定上揚。然而,其在疫情爆發後就戛然而止,無以為繼。
值得一說是,有人稱疫情爆發前,我國學生在二〇一八年的PISA 報告中數理表現之所以略有提升,「主要跟廢除英文教數理政策有一定關聯」。筆者以為,此說顯然忽略一項事實,就是我國教育部是在二〇一一年起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逐年遞進式地恢復使用馬來文、華文和淡米爾文教數理。因此,首批在廢除英文教數理政策下學習的學生,在二〇一八年時才十四歲,尚未達到PISA規定,受測學生年齡需是十五歲。筆者在此並沒有要證明英文教數理政策,不會影響學生數理學習的意思,僅是要強調實事求是,有一分證據,就一分話。二〇〇九年以後,迄至二〇一八年,我國學生PISA數理表現,平穩中尚有提升,背後原因不能簡單推論為廢除英文教數理政策所致。
(來源:IIEP Learning Portal)
不若於OECD國家,雖二〇二二年的PISA報告中閱讀和數學表現平均成績大幅下滑,科學平均成績則僅微幅往下掉,我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者平均成績皆出現劇烈下跌。另外,不同於一些國家,我國學生在數學和科學表現,在疫情前呈持續上揚的趨勢。所以,二〇二二年的PISA報告解讀疫情爆發並非各國學生表現下滑的唯一理由,其第一和第三個論據和我國是有所距離的。反倒是我國學生的閱讀表現,則和第三個論據,若合符節。至於第二個論據,涉及各國教育系統,在面對疫情肆虐的韌性或抗逆能力(resilient)。
持平而論,從二〇〇九年起,我國學生的PISA報告中科學和數學表現,雖仍舊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但尚乃逐漸往上提升。惟疫情爆發後,此一上揚的趨勢就中斷。此證示本地教育系統在面對疫情肆虐,顯得一籌莫展,缺乏韌性。另外,我國學生閱讀表現,在疫情前就反覆不定,然而教育部門似乎對此毫無有效的對策。
附錄
馬來西亞學生PISA閱讀表現(2009-2022)
馬來西亞學生PISA數學表現(2009-2022)
馬來西亞學生PISA科學閱讀表現(2009-2022)
(來源:馬來西亞教育部)
潘永傑 |
馬來西亞怡保人,中坑一名,美斯球迷,大學在臺北木柵唸哲學系,曾任職於中文媒體,兼職於民辦學院,目前在民間教育機構工作。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