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Safwan Mansor)
馬來(西)亞獨立後的首次選舉雖早在1959年舉行,但幾十年來,聯盟/國陣在許多選區遭遇的是缺乏合作的反對黨。遲至1990年的全國大選,即1987年巫統黨爭後四六精神黨成立,兩線制催促下,才第一次出現團結的反對黨聯盟。鑑於今年各在野黨將初次統一競選旗幟上陣,本文將說明其可能產生的效應,從「一致與分裂投票」的脈絡,來觀察聯盟政黨之間在同一選區不同議席層次得票之異同。以往長期在馬來社群被妖魔化的民主行動黨,在馬來選區的表現與伊斯蘭黨與人民公正黨相比較處於劣勢。不過,從2013年大選投票趨勢的結果證實,若行動黨在來屆大選與其他盟黨共同採用公正黨的標誌作為統一旗幟,不僅可繼續獲得華裔選民支持,也可提高馬來選民的支持率。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李泰德】
今年4月5日,民主行動黨宣布該黨自1969年以來,首次在半島棄用火箭旗幟,將與其他友黨使用共同標誌參與來屆大選。同一日,由前首相馬哈迪領導,相信已在吉打與柔佛州帶給巫統巨大威脅的土著團結黨,遭社團註冊局宣佈解散。以上結果,使到希盟四黨共用人民公正黨旗幟上陣將成定局。
馬來(西)亞獨立後的首次選舉雖早在1959年舉行,但幾十年來,聯盟/國陣在許多選區遭遇的是缺乏合作的反對黨。換句話說,多角戰是當時較為普遍的選舉型態。遲至1990年的全國大選,即1987年巫統黨爭後四六精神黨成立,兩線制催促下,才第一次出現團結的反對黨聯盟。繼當時的人民陣線(Gagasan Rakyat)後,1999年和2013年分別出現替代陣線(Barisan Alternatif)和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惟反對黨之間不曾在全國用統一的旗幟與國陣對决。對此,鑑於今年各在野黨將初次統一競選旗幟上陣,本文將說明其可能產生的效應,從「一致與分裂投票」(straight and split ticket voting)的脈絡,來觀察聯盟政黨之間在同一選區不同議席層次得票之異同。
美國選舉的結果,經常出現不同政黨分別掌控行政(總統)與立法(國會)的現象,政治學界普遍認為這是選民在同一天舉行的總統與國會大選時採取「分裂投票」,即不希望同一政黨掌控行政與立法權,因而產生「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雖然採行議會民主制的馬來西亞並不會產生分立政府,但是該學理仍有助於觀察馬來西亞選舉政治的許多有趣現象。
長期在馬來社群被妖魔化的民主行動黨,在馬來選區的表現與伊斯蘭黨與人民公正黨相比較處於劣勢。我曾以馬來選民超過九成的雪蘭莪州萬宜新鎮(Bandar Baru Bangi)的投票趨勢為例,民主行動黨在國會議席的選票與伊斯蘭黨在州議席的選票差距就接近一成【註】。因此前者棄用火箭標誌,或可在來屆取得較佳成績。另一邊廂,與希望聯盟其他三黨相比,該黨自1969年大選首次採用火箭旗幟,已經歷十一次大選。其在華裔社群的影響力不言而喻。隨著宣佈來屆大選與盟黨統一競選旗幟,有者認為該黨可能喪失部份傳統選票。也因此,統一競選旗幟可能成為雙面刃,雖在馬來選票可取得增長,卻流失若干華裔選民的支持。
(來源:The Straits Times/Kevin Lim)
2008年第十二大選的「政治大海嘯」來襲前,多元種族政黨的鬥爭可謂頗為艱辛。當時,諸多傾向支持民主行動黨的華裔選民,在面對馬華公會與人民公正黨之間的抉擇時,仍覺得後者是馬來人為主的政黨,因此將選票投給與自己血緣相連的馬華公會。同理,華裔選民仍無法忘卻在1999年大選後堅持推行伊斯蘭刑事法的伊斯蘭黨,其在華裔的支持率更少於人民公正黨。然而,當2008年大選結果沖刷出嶄新的政治氣候,加上三黨組成人民聯盟,渴望改變的華裔選民已將政治抉擇理解為「選民聯三黨就是支持改朝換代」。
以霹靂州紅土坎(Lumut)底下的實兆遠(Setiawan)州議席為例,在2008年大選時,民主行動黨以火箭旗幟贏得76.98%的選票。反之,在國會議席的人民公正黨僅贏得52.57%。換言之,至少有24.41%的選民「國投國陣,州投火箭」。相關投票行為也同樣出現在彭亨州的文冬(Bentong)與柔佛州的振林山(Gelang Patah)國會議席。惟在2013年,分裂投票的選民大大降低,藍眼和火箭的得票差距僅剩下3.41%。雖然仍有小部份支持民主行動黨的選民未將另一票投給人民公正黨,但兩黨在相同選區不同層次的選票已近乎接近相同。無論如何,「候選人因素」也對以上結果帶來影響。時任國會議員江作漢為馬華公會總秘書,這也是部份華裔選民仍舊支持國陣的原因。
(來源:The Rocket)
表二則是從馬來選民的面向出發,觀察若兩張選票分別出現人民公正黨與民主行動黨的標誌,該投票行為會有何不同。表中挑選兩個分別來自雪蘭莪州班登(Pandan)與森美蘭州芙蓉(Seremban)國會議席底下的兩個投票區(daerah mengundi)結果為例。首先,馬來選民95.26%的甘榜蕉賴巴魯(Kampung Cheras Baharu),兩黨在國會和州議席成績的呈現了顯著的差別,至少12.39%的選民在國會將選票投給人民公正黨,但在州議席卻支持國陣。至於另一個馬來選民超過九成的芭蕾再也花園(Taman Paroi Jaya),也有至少15.15%的選民出現分裂投票的行為。從這個結果來看,不難發現巫統長年以來妖魔化民主行動黨的招式呈現了巨大的效果。
須補充的是,以上結果是不同個案之案例,並不代表全國選民分裂投票的趨勢。不過,從以上兩個比較結果可發現,華裔選民的投票行為已高度趨向一致投票,即無論哪個政黨代表2013年的民聯,其在國會與州議席的選票都會傾向來自非國陣的政黨。至於在馬來選民的投票行為,可能會不滿當前局勢而將選票投給伊斯蘭黨或人民公正黨,但若民主行動黨在另一個層次的選舉參選時,就會將選票投給國陣。從以上2013年大選投票趨勢的結果證實,若民主行動黨在來屆大選與其他盟黨共同採用人民公正黨的標誌作為統一旗幟,不僅可繼續獲得華裔選民支持,也可提高馬來選民的支持率。
【註】:請參考〈三角戰的前瞻與展望〉,《東方日報》,2017年11月9日。
【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李泰德 |
生長自馬來西亞鑿石小鎮,現從事民調工作。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