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日報)
教育有教無類,唯才是用。我們應與時俱進開始檢討舊有的國立大專錄取制度。在維護某種類別或層面的扶弱政策時,我們得開始採用公平合理的績效制度來主導國立大專錄取政策。這不但維護了弱勢群體的教育機會,也使他們變得更積極、努力和有競爭力,而國家也能從這績效制度實施裡產生一個有前瞻性、充滿動力和競爭力的社會。
【文/張榮強】
首相安華於六月三十日宣布了一項教育改革,即從二〇二四年開始,所有考獲大馬教育文憑(SPM)10A及以上的學生,不分種族及地區皆能被錄取就讀大學預科課程(Program Matrikulasi)。不過,他也強調政府大學預科班的土著配額將維持不變。這項宣布雖被視為對非土著優秀生表現的認可,然而在實施和影響方面令大家存有許多疑問。
一九九八年開始設立的大學預科課程是一個為期一或二年的大學先修課程,設立目的是為了協助土著學生以特別的管道進入大專的理科、工程和會計等課程就讀,達到縮小種族之間高等教育的差距。開始時,預科班只開放土著學生就讀,二〇〇二年政府開始實行土著學生90%,非土著10%分配額的固打制。二〇一八年預科班學額由20000多提高至40000人,近年來教育部放寬了以鄉區及家境貧困 B40的學生進入預科班的條件。然而,政府還是保留九比一的種族固打制。現今10A全進大學預科班課程新實施亦維持此固打制,為此教育局該如何全收10A或增加非土著學生的學額呢?
(來源:BERNAMA/The Sun)
10A進大學預科課程新實施的爭論
假如大學預科班非土著的錄取名額沒有增加,此新實施是否會淪為非土著學生之間的零和遊戲。只是獲得學額的優秀生換了對象,並沒有達到公平對待所有非土著優秀生的目標,這可從教育部長法麗娜(Fadhlina)的宣布及保證獲知。她說,所有SPM 10A及以上優秀生都將獲得大學預科班的學額,而考獲8A和9A的學生也可以申請預科班,政府將根據學額作出考量。換言之,教育局在錄取全部10A及以上非土著優秀生後,如果還有學額才會考慮其它8A和9A 的優秀生。
另一方面,此新實施是否意味著棄用向來採用的錄取標準,即學術成績佔90%及10% 課外活動分數?例如,大學預科班理科系的錄取標準是著重於五個數理科目,即生物、化學、物理、數學和高級數學。華裔學生如果在SPM數理科裡考取4科A+(90分)或至少3A+,1A(89分),再加上優異的課外活動表現,如滿分10分裡獲得8分(A等)左右,總分如果能達到98或97分以上普遍上會被錄取。而會計科系錄取的要求則稍微低一些,如總分需95分或96以上。
如果新實施因固打制而無法增加華裔優秀生的錄取人數,這將造成那些數理科成績非常優秀(如考獲4A+和課外活動表現標清)的華裔生因沒有考獲10A被犧牲了,他們名下的學額被考獲10A的華裔學生(即使數理科或課外活動並不很優秀)「奪走」了。更不幸的是,許多華裔學生在SPM只報考9科,原因是因為許多國中因硬體和教職員的局限並沒有提供額外科目讓他們念。而首相突來的宣布和設下的新門檻,對二〇二三年、二〇二四年和二〇二五年只能報考9個科目的優秀生來說非常不公平。此外,對來自鄉區或貧困家庭的華裔優秀生來說,此新政策也非好事。原本放寬了入學資格讓他們獲得升學的優待可能成為歷史了。
(來源:Kosmo)
華社的反應與期待
因此,華社對這項新實施雖有一些正面的看法,但也沒帶來太大的喜悅。喜的是教育部明確地保證大學預科課程全錄取考獲10A及以上的學生,即意味著華裔優秀生的表現受到應有的承認和比較公平的對待。憂的是在固有10%非土著固打制框架下,如沒有增加華裔生錄取的數量,它只會淪為換湯不換藥的新政策,換了被犧牲的群體或對象罷了。
許多華團和文教團體認為此實施只是解決局部的問題,沒有正視大學栽培國家人才的真正目的。反之,政府應實施績效制,一視同仁對待各族學生及尊重各族受憲法保障的平等教育權利。捍衛自由律師團(Lawyers for Liberty)總監再益馬烈(Zaid Malek)及前部長再益依布拉欣(Zaid Ibrahim)也認為只要土著固打制沒取消,此項新實施意義不大,並敦促政府堅持以擇優原則分配大學預科班名額。政府不應讓那些貧窮的印裔和華裔家庭的孩子必須考獲10A才能獲得資格。
然而,這項談不上會帶來公平合理的新教育實施還是被政治化了,捍衛族群利益至上者指責首相安華出賣馬來人的尊嚴。巫青團長艾科瑪(Muhammad Akmal Saleh)強調,10A非土著生必須精通國語及必須增加相同數量的土著學生。如果非土著學生增加了,這也意味著被錄取的土著學生增加,非土著學生的人數才能相應地增加。
教育部長法麗娜給了較積極的宣布,它說二〇二四年有4877名10A及以上優秀生申請就讀大學預科班,土著學生佔2610人,非土著佔2267人。這些都會被錄取。如果加上原有條規下被錄取的,非土著的總人數肯定增加。教育部長的樂觀可能出自於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從二〇一三年至二〇一九年,預科班每年平均有2922個學額未被填補,這項未被填補的學額足夠於接納增加的10A非土著學生,而每年被錄取的華裔生人數也只是2000人左右。當然,先決條件是政府必須拿出誠意伸縮性處理土著90%非土著10%的收生比例,並盡快公布錄取的機制和標準,別讓學子們長期焦慮的等待。
除了面對土著90%的佔有率,在10%非土著組裡,華裔學生被錄取進大學預科課程的比率是最低的。自二〇二〇年起,在全國SPM考生數量裡,印裔生佔總考生約7%,有近3.72%的被錄取進大學預科班,華裔考生雖超過20%,卻只佔5.43%的錄取比例,其它非土著少數民族的錄取率也佔0.85%。此外,華裔學生普遍上被公認考到優秀成績的數量很多及比率較高。所以,華社除了感嘆,也只能默默接受,畢竟面對這般的遭遇已超過兩代人了。
(來源:顏福順/星洲日報)
國立大專增設了升學「直通管道」帶來的影響
首相宣布10A及以上全被錄取就讀大學預科課程後,高教部長贊比里(Zambry)說大學預科和大學基礎課程(Program Asasi)有足夠的學額來招收SPM優秀生。然而,大多數大學基礎課程僅限土著學生申請。十九所政府大學中只有六所允許非土著學生申請,而且選擇也有限,只有八項特定科系課程可供選擇,有些申請還需要經過面試才有機會被錄取。所以,真正成功被錄取就讀大學基礎課程的華裔學生是非常有限。
更令人不解的是,近年來一些大學還增設了升學「直通管道」(Saluran Terus)讓一些成績達標卻沒被錄取或沒有通過「首要管道」(Saluran Perdana)申請者通過付全額學費(「首要管道」入學的80%學費將由政府津貼)的方式進入有關大學的基礎課程。這「直通管道」除了為學生提供多一個機會,也為有關大學獲取額外的教學設備和活動基金。在政府堅持實行固打制度下,通過「直通管道」獲得的學額通常來自保留給同一族群的學額,這意味著一些家境貧窮,但成績非常優秀的華裔學生原本可通過「首要管道」獲得的學額,卻被這些家境富裕的華裔學生通過「直通管道」——「劫走」了。
其實華裔優秀生最在意的不是大學預科或基礎課程,反而是他們是否能進到國立大學的熱門科系就讀。近年來,十所著名的國立大專也開啟了學位級的收生「直通管道」,使家境一般的學子面臨不公平的競爭,特別是關係到醫學、法律、藥劑、工程等昂貴學費的熱門科系。換言之,成績不再是獲得學額的唯一考量,反而經濟能力成為某學子獲得學額的重要條件。這也意味著華裔優秀生除了面對種族之間固打制度的不公平對待,還需面對同族群內因經濟能力差異被「劫走」學額的危機。顯然的,家境一般的華裔優秀生即使考取了驕人的成績,也不能像土著或家境富裕的學生般進入國立大學念屬意的熱門科系。
(來源:Utusan Borneo)
結語
當大學預科課程還是固守固打制及非土著依然限制於10%,這項10A優秀生全被吸納進預科班的新政策並沒有帶給華裔優秀學生太大的意義,它只是在現有的扶弱政策制度裡增添了一些同族群內的績效實施。另一方面,國立大學設立升學「直通管道」造成貧困家庭的華裔優秀生面對種族之間的固打制和同族群內雙重不公平的競爭。為了讓各族學子在公平和相等的平台上競爭,政府應立即加強和改善中六教育體系(Form 6),這包括劃一它和大學預科及基礎課程的時間安排、課程內容和評估方式,使其更具吸引力、競爭力及媲美大學預科及基礎課程,成為各族學子深造的主要途徑和選擇。
教育有教無類,唯才是用。我們應與時俱進開始檢討舊有的國立大專錄取制度。在維護某種類別或層面的扶弱政策時,我們得開始採用公平合理的績效制度來主導國立大專錄取政策。這不但維護了弱勢群體的教育機會,也使他們變得更積極、努力和有競爭力,而國家也能從這績效制度實施裡產生一個有前瞻性、充滿動力和競爭力的社會。
張榮強 |
馬來亞大學哲學博士,國民型中學退休副校長。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