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NSTP)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北馬和東海岸形成「綠色走廊」,中馬形成「希盟走廊」,國陣只能退守南馬。希盟主導的聯合政府欲抵禦國盟的「綠色海嘯」,就必須一方面進行體制改革,落實總檢察長的檢控分家,以免被政敵指責為選擇性政治提控;另一方面,聯合政府也須大力發展經濟,克服當前的危機。安華的「首相命」能否維繫有賴於巫統黨選和三州(檳城、雪蘭莪和森美蘭)選舉的結果。此乃牽一髮而動全身。倘若來屆巫統主席傾向與國盟合作,加上三州選舉的表現不佳,安華的「首相命」可能隨時斷送。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謝光量】
第十五屆全國大選經各黨派多日的合縱連橫,最終以安華(Anwar Ibrahim)為首的聯合政府宣告成立。希盟在馬來半島西海岸一帶守住了基本盤,伊斯蘭黨(Parti Islam SeMalaysia)則異軍突起,聯合土著團結黨(Parti Pribumi Bersatu Malaysia),橫掃玻璃市、吉打、吉蘭丹及登嘉樓四州的國會議席,幾乎把希盟和國陣殺個片甲不留。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第十五屆全國大選開票夜當晚,輿論即出現「綠色海嘯」說法。如表一顯示,希盟和國陣在二〇一八年所勝出的馬來議席都銳減一半,國盟則暴增至49席。根據Ostwald與Oliver的歸納方式,馬來半島的馬來議席一直都是整場全國大選的制勝關鍵。二〇一八年第十四屆全國大選,希盟在馬哈迪和土團黨的加持下,其馬來議席從二〇一三年的25席翻倍至52席。而本屆全國大選,希盟雖然缺乏馬來民族主義政黨的因素,卻也不至於在馬來議席上崩盤,只是跌回至二〇一三年第十三屆全國大選的水平。
巫統作為老牌馬來民族主義政黨,馬來議席及選票理應是其傳統的堡壘。然而,巫統卻在本屆全國大選上演滑鐵盧,與第十四屆全國大選相比,丟失近半的馬來議席。希盟和國盟則在馬來半島的馬來議席平分秋色,表一也反映出兩大政黨聯盟的兩個極端,即非馬來選民趨向希盟,馬來選民則青睞國盟。
表一也顯示,馬來半島的多元族群議席仍是希盟的囊中物。當中,希盟難以攻克的2個國會議席即金馬倫高原(Cameron Highlands)和打巴(Tapah),皆敗給國陣。而國盟在此類型的國席毫無斬獲,其右傾和排他的言論,導致非馬來人選民排斥國盟的候選人。即使國盟派出非馬來人出征多元族群議席也難有斬獲。
希盟苦守馬來議席
細看得票率,表二則顯示,希盟苦守馬來議席。排除打們國會議席有「安華因素」加持。希盟只有3席的得票率最高,增加近20%,其他馬來議席的得票率和第十四屆全國大選相去不遠。希盟拿下的26個馬來議席當中,有9席還出現負增長。當然,「敵方」派出適當的候選人出征也削弱了希盟的得票率。例如,國陣派出重量級候選人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 Aziz)及凱里(Khairy Jamaluddin)出征瓜拉雪蘭莪(Kuala Selangor)及雙溪毛糯(Sungai Buloh),即使雙雙敗北,也大大提高國陣的得票率。
另一邊廂,國盟所獲得的馬來選票得票率以倍數增加,即使是國陣勝出的21個馬來議席(見表三),國盟的得票率也相當顯著;希盟則進一步流失馬來選票。這與第十五屆全國大選之前的三屆全國不同。當時,東海岸議席和馬來議席是國陣與希盟(前身人民聯盟)的兩虎相爭。而本屆全國大選,在「十八歲投票」及「選民自動登記制」實施之後,大量的馬來年輕選民把選票投給國盟,甚至掀起「綠色海嘯」,席卷馬來半島。國盟以「關懷、廉政和穩定」(Prihatin,Bersih,Stabil)為競選主題,加上強化馬來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保守主義的論述,致使其深受馬來新選民的歡迎。
在希盟和國盟的兩面夾攻下,國陣同時流失馬來選民和非馬來選民的選票,創下成立以來最糟糕的戰績。國陣的慘敗讓巫統意識到,國盟在與其合作的間隙,成功利用行政資源和施政成果吸引馬來選民的支持。況且,巫統和土團黨的屬性相似,所競選的議席也重疊。倘若巫統選後再與國盟共組聯合政府,必定被國盟所吞噬,甚至被完全取代。
當然,對巫統而言,選擇與政治宿敵希盟合作,短期內肯定引發基層的反彈。但是,長遠來說,此決定符合政治利益,一方面填補希盟成員黨內缺乏馬來民族主義政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不必與「盟友」大幅度重疊所競選的議席。
(來源:UMNO Online)
巫統亟需改革
然而,過去幾屆全國大選,巫統逐漸右傾。第十四屆全國大選首次下野之後更是變本加厲。當前的巫統除了與希盟結盟,也亟需改革,鏟除貪污政治,重新塑造其黨形象,才能虜獲全民的信心。誠如巫統署理主席莫哈末哈山(Mohamad Hasan)在黨代表大會所言,巫統若要繼續生存,就不能再忽視非馬來選票,也必須走向中間路線。
而如今,馬來半島六州(檳城、雪蘭莪、森美蘭、吉蘭丹、登嘉樓和吉打)選舉才是考驗的開始。以上州屬沒有跟隨國會於二〇二二年十一月解散,其議會任期將在二〇二二年年中屆滿。屆時,「綠色海嘯」預料將再度發威,希盟在雪蘭莪及森美蘭二州將陷入苦戰,特別是馬來選民占七成以上的選區。輿論認為,希盟若要繼續執政兩州,就必須與巫統聯手合作。據估計,巫統應該會在議席談判中分別分得至少11席以及15席。有介於巫統的實力已大不如前,相信其應該會接受暫且不能競選最多議席,以便能主導政府的事實。
但是,希盟支持者會否在抵禦「綠色海嘯」的大局之下,接受希盟與國陣的合作組合?尤其一些支持者已經「反國陣」超過三、四十年,又會否首次將選票投給國陣?我們似乎可以從巴東色海(Padang Serai)國會議席選舉成績看出一些端倪。此選舉結果顯示,此選區的投票人數比上屆增加了29.72%或21,145人。在國陣候選人退選的情況之下,希盟的選票只增漲11.51%。反觀國盟的得票則從22,911票暴增至51,637票,增幅為125.38%。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北馬和東海岸形成「綠色走廊」,中馬形成「希盟走廊」,國陣只能退守南馬。希盟主導的聯合政府欲抵禦國盟的「綠色海嘯」,就必須一方面進行體制改革,落實總檢察長的檢控分家,以免被政敵指責為選擇性政治提控;另一方面,聯合政府也須大力發展經濟,克服當前的危機。安華的「首相命」能否維繫有賴於巫統黨選和三州(檳城、雪蘭莪和森美蘭)選舉的結果。此乃牽一髮而動全身。倘若來屆巫統主席傾向與國盟合作,加上三州選舉的表現不佳,安華的「首相命」可能隨時斷送。
謝光量 |
馬來西亞森美蘭州人,畢業自馬來亞大學統計學系,曾任隆雪華青團長,目前為隆雪華堂和林連玉基金的董事以及雪隆福建會館青年團副秘書。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