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he Jakarta Post/Antara/Adeng Bustomi)
「群島伊斯蘭」作爲視角,讓我們不過於受限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亦讓我們更關注馬來西亞、印尼和周邊國家之間的密切關係。群島作爲方法,不讓中東國家壟斷伊斯蘭話語權,避免中國綁架各地華人文化認同,但這不代表全盤拒斥阿拉伯文化或中華文化影響,而是吸納各種外來文化養分的同時,也强調在地文化的自主性。
【文/丘偉榮】
這幾年,印尼伊斯蘭教士聯合會(Nahdlatul Ulama)大推强調包容差異的「群島伊斯蘭」(Islam Nusantara)議程,以對抗穆斯林排他勢力和伊斯蘭「阿拉伯化」現象。提倡「群島伊斯蘭」不等於反伊斯蘭教義,而是强調本土的伊斯蘭色彩;「群島伊斯蘭」也不等於全盤拒絕阿拉伯文化,而是不讓中東各國壟斷伊斯蘭話語權。
籠統來說,印尼伊斯蘭教士聯合會堅守伊斯蘭本土傳統、在地精神和兼容價值,提倡「群島伊斯蘭」來抵擋各股激進的伊斯蘭跨國勢力,如强調淨化伊斯蘭信仰的薩拉菲主義(Salafism)、違反印尼立國精神主張並跨國伊斯蘭政體的伊斯蘭解放黨(Hizbut Tahrir),以及跟穆斯林兄弟會密切聯繫的伊斯蘭主義政黨——正義繁榮黨(Partai Keadilan Sejahtera)。當然,不是所有薩拉菲主義都是排他的,而伊斯蘭主義者也具有兼容的一面。
佐科威(Joko Widodo)政府不僅支持「群島伊斯蘭」議程,也將此概念視爲印尼的「文化外交」,向國際社會宣揚包容、溫和的伊斯蘭價值。但有部份印尼人卻批評「群島伊斯蘭」被自由派穆斯林利用來打壓伊斯蘭捍衛者,指「群島伊斯蘭」抗拒阿拉伯文化、無法包容各種不同的伊斯蘭派別。
不同伊斯蘭文化多元存在
其實,提倡「群島伊斯蘭」者大多為虔誠穆斯林,不少還是受過正規伊斯蘭教育;反而是一部份批評者未受過宗教教育,忽然間變得虔誠,這些穆斯林更容易受主張「純潔伊斯蘭」者影響。「群島伊斯蘭」也沒有主張排外的本土主義或抗拒各種外來文化,它接納其他地域文化的影響,同時强調本土伊斯蘭的主體性和包容性。比如說,這十年來,印尼各地興起建立具中華特色清真寺的趨勢,這獲得印尼伊斯蘭教士聯合會力挺,並視之爲「群島伊斯蘭」的彰顯。
(來源:The Conversation/Shutterstock)
「群島伊斯蘭」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它由伊斯蘭教士聯合會主導,也以爪哇伊斯蘭文化爲主,因而無法體現印尼國內不同地域、組織的伊斯蘭思潮和文化。某些倡議者認爲,不應只把「群島伊斯蘭」當作伊斯蘭本土化的唯一理想伊斯蘭模式,而該視為接納印尼群島不同伊斯蘭文化多元存在的價值。
印尼的「群島伊斯蘭」討論受限於國族主義,「群島」主要是指印尼島國,而非更廣義包含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等國的群島世界。馬來西亞的「群島伊斯蘭」討論雖然不多,還是引起部份穆斯林關注。比如傳教士萬吉(Ustaz Wanji)對此特別推崇,認爲我國穆斯林應該向印尼學習,開創更在地、多元和進步的伊斯蘭論述,而不只是模仿沙地阿拉伯和其他中東國家。
馬印穆斯林互動歷史悠久
萬吉的倡議不是新鮮事,馬印兩國的穆斯林互動歷史悠久。比較近期的例子是伊斯蘭青年運動(Angkatan Belia Islam Malaysia, ABIM)前任主席西迪法茲(Siddiq Fadzil,下圖)曾經參考印尼宗教學者,提出「以印尼國情詮釋伊斯蘭教法」(Fiqh Indonesia),並建議國內穆斯林思考「以馬來西亞國情詮釋伊斯蘭教法」(Fiqh Malaysia)的可能性,讓伊斯蘭教義與我國多元社會接軌。他尊重多元文化,同時强調本土伊斯蘭的主體性,這正是「群島伊斯蘭」價值的體現。除了穆斯林社會的多元討論,印尼這幾年的民主化進程和挑戰也值得我國借鑒。
(來源:Malaysia Gazette/Mirza Hasim)
受到「群島伊斯蘭」啓發,我曾經提出「群島華人」的可能性。「群島華人」並非「去華化」,而是提倡本土的多元華人認同。這也不是拒絕中港臺文化的影響,而是强調在動華人的自主性、異質性和流動性。面對多變的國際局勢和本地政局,一方面有中國崛起帶來的文化挑戰,還有部份馬來民族主義者的同化主張,「群島華人」這概念或有助於讓我們思考如何抵抗馬來右派崛起,並拒絕以另一種狹隘民族主義抗衡——强調本土認同,但不拒絕外來養分;反對同化政策,惟不排斥其他文化因素影響。
無論「群島伊斯蘭」或「群島華人」,這些概念沒有主張某種理想的「伊斯蘭模式」或「華人典範」,而是去承認並接受不同族群和宗教群體之間及其內部差異。群島作爲視角,讓我們不過於受限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亦讓我們更關注馬來西亞、印尼和周邊國家之間的密切關係。群島作爲範式,强調文化的流動性和包容性,注重島嶼和群體之間的互動關聯,當然過程中難免有爭議、衝突,但也可異中求同。群島作爲方法,不讓中東國家壟斷伊斯蘭話語權,避免中國綁架各地華人文化認同,但這不代表全盤拒斥阿拉伯文化或中華文化影響,而是吸納各種外來文化養分的同時,也强調在地文化的自主性。
丘偉榮 |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大馬與國際研究所研究員。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