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Syafiq Ambak)
儘管內部有矛盾分歧,馬來民族主義者的基本共識是:馬來人必須主導國家政權,首相一職須由馬來民族主義者或馬來政黨領導人出任。自獨立以來,馬來民族主義主宰政治最高領導的關鍵勢力,從前國陣時期主導的就是巫統,希盟執政時期當首相的是土團黨的馬哈迪,國盟奪權後的首相慕尤丁同樣來自土團黨。安華自1998年不以馬來民族主義者之姿,而是以多元政治、穆斯林民主派的形象面向群眾,這也是各股力量長期阻擾安華任相的主因之一。
【文/丘偉榮】
二十年前,朋友問起為何國內有維護華社利益的活躍華團,卻少見捍衛馬來人利益的馬來非政府組織。我想那時候是巫統強盛時期,馬來民族主義者當權,馬來人沒有危機感,捍衛馬來人的組織因此沒有市場。
惟2008年大選後,國陣痛失三分之二國會議席優勢和五個州政權,各個右傾馬來穆斯林組織紛紛崛起,最為人知的就是土著權威組織 (PERKASA)、穆斯林聯合會(ISMA),成為積極捍衛馬來穆斯林利益的急先鋒。在希盟執政時期,穆斯林聯合會更為活躍,不斷在社交媒體上指行動黨主導希盟政府,製造「馬來人不安」和「伊斯蘭危機感」。
二十年前,華社民間組織對抗的是巫統為首的執政集團。但是如今馬來西亞的政治格局不同了,巫統不再一黨獨大,政黨之間的磨合變得複雜。民間組織越來越多,有支持多元和相對進步的,也有主張單元、保守,彼此間既合作又對立。
(來源:Malaysia Gazette/Fareez Fadzil)
馬來右翼繼續喧嘩
當希盟政府打算承認獨中統考時,穆聯會率舉行抗議集會。當希盟政府計劃簽署反歧視國際公約時,穆聯會、巫統、伊斯蘭黨和馬來人組織合辦大型示威。爪夷字事件後,穆聯會、土權會主張關閉多源流學校。
以馬來人為主的國盟政府執政後,緩解了馬來人危機感;巫伊兩黨領袖掌權後,不再像希盟時期般頻密發表激進言論。但穆聯會並未保持沉默,也不改其右傾立場,例如指責國盟政府向馬華公會屈服,不敢關閉多源流學校,揭發馬大新青年組織不尊重皇室言論。
除了穆聯會和土權會,近年來國內冒起不少鮮為人知的大大小小馬來非政府組織,活躍於社交媒體,經常向警方投報「不尊重馬來人」、「污衊伊斯蘭」等事件。除此,不乏穆斯林傳教士、馬來民族主義學者、社會精英和意見領袖,也扮演守護馬來人和穆斯林利益的角色。
換句話說,巫統雖然不再一黨獨大,但馬來民族主義勢力並未退卻,反而巫統的分裂與式微,讓更多馬來團體和個人打著捍衛馬來人利益的旗幟崛起。當然,維繫馬來民族主義的還有常被統稱為「暗勢力」(deep state)的各股力量力,包括皇室、公務員體系、技術官僚、大學高層、專家學者、媒體機構。相較於政黨和非政府組織,這些勢力的運作更為低調,因而不易被察覺。
(來源:The Star/Mohd Sahar Misni)
暗勢力現身挺當道
在希盟執政時,馬來亞大學曾與瑪拉工藝大學、博特拉大學、蘇丹伊德利斯大學聯辦「馬來人尊嚴大會」,國民大學也辦過一系列隱約批評希盟政策的講座。另外,還有四位國內大學的法律專家撰文倡議馬來統治者否決希盟政府簽署《羅馬規約》(Rome Statute)。國盟上臺後,則有上百名大學學者連署表態,支持慕尤丁領導的「馬來人團結」政府。
馬來民族主義近年也與伊斯蘭主義連為一體,穆斯林聯合會即為實例。伊斯蘭黨的變化也反映了這個趨勢。伊黨自1998年政改運動後,在時任主席法茲諾(Fadzir Noor)、精神領袖聶阿茲(Nik Aziz)領導下,提出「全民伊黨」口號主張包容多元。但在聶阿茲逝世後,哈迪阿旺(Hadi Awang)主導的伊黨日益親近馬來民族主義,最終與巫統正式結盟。
我國清真市場也出現類似現象。過去十年,國內清真生意原本相對包容,非穆斯林經營的比例相當高。不過,近期發起的「優先購買穆斯林產品運動」(Buy Muslim First )不僅主張清真化,還提出馬來人或穆斯林必須主導清真市場。這股運動在希盟執政時期,與抗議反歧視國際公約運動結合,伊斯蘭化進程遇上馬來人的經濟不安,在商業競爭和政治角力的雙重影響下,掛著伊斯蘭旗幟的馬來民族主義趁勢而起。
儘管內部有矛盾分歧,馬來民族主義者的基本共識是:馬來人必須主導國家政權,首相一職須由馬來民族主義者或馬來政黨領導人出任。自獨立以來,馬來民族主義主宰我國政治最高領導的關鍵勢力,從前國陣時期主導的就是巫統,希盟執政時期當首相的是土團黨的馬哈迪,國盟奪權後的首相慕尤丁同樣來自土團黨。安華自1998年不以馬來民族主義者之姿,而是以多元政治、穆斯林民主派的形象面向群眾,這也是以上各股力量長期阻擾安華任相的主因之一。
簡言之,第十四屆全國大選雖成功推翻巫統的一黨獨大,卻未削弱馬來民族主義的龐大影響力,因為維繫馬來民族主義的不僅來自馬來政黨,還包括馬來非政府組織、穆斯林傳教士、學者專家、商家等各股體制內外的明暗勢力。
丘偉榮 |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大馬與國際研究所研究員。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