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最新文章社會

周若鵬/抗疫與隱私保護,孰輕孰重?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fan Fauzi

以抗疫為名,隱私議題都被暫時掃到地毯底下。我萬分不願使用MySejahtera,我比較推崇蘋果、谷歌開發的追蹤模式。可是,國內幾乎聽不到任何抗議,可見我們對隱私保護的意識依舊不強。就算有個人資料保護法,每天還是接到銀行和產業代理的行銷電話,不知是誰在背後洩露和販賣我的個人資料,向國家銀行投訴過了,也沒人執法。也許新冠事大吧,隱私事小,就算提出來也不會有誰關注。不要緊,我和大家一樣,很容易妥協的。


【文/周若鵬】

對於政府掌握你的每一個行動,你有意見嗎?我說的不是行動管制,而是MySejahtera App的行動追蹤。此app在很短時間內登上谷歌馬來西亞榜上第一,因為政府規定所有商店必須記錄訪客,掃描二維碼是最方便的辦法。我抗拒了一陣子,但每次進入商店都要填寫名字實在太麻煩,最後還是屈服了。

以抗疫為名,隱私議題都被暫時掃到地毯底下。MySejahtera的隱私條約的確寫得很清楚:所有資料只作防疫用途,比如顯示高風險地區、追蹤接觸史等等。這些資料全部保密,打卡記錄將在九十天後刪除,表面上看來是在抗疫和隱私保護之間均衡地妥協。但是,政府有權修改隱私條約;而且,個人資料保護法令只管制私人界,政府不在範圍內。

(來源:Borneo Post Online/BERNAMA

1918年西班牙流感奪走了五千萬人命,而新冠病毒死亡資料到目前為止是一百二十萬。一百二十萬條人命絕非等閒事,但沒有演變成西班牙流感那樣的巨大災難,最大功臣是資訊科技。當年無法迅速傳播病疫的消息,民眾不知設防;追蹤接觸史更甭談了,人力難為,在疫情泛濫後已無效益。我們生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本是值得慶倖的,但許多人還是因為各類行動管制而受困家中。有沒有這樣的可能:這些科技本可在更早的時候便發揮作用,全面遏止疫情呢?

地球上有兩家公司完全掌握了你的行蹤。你幾點出門上班?幾點到便利店買了一包薯片?是走路、跑步、騎腳踏車還是開車?在便利店遇見誰?見面多久?……谷歌和蘋果完全能知道。這兩家公司掌握了全球99%的智能手機市場。除非你更改設定或是關機,否則在你口袋裡的手機無時無刻都在向雲端匯報你的行蹤。

(來源:The Straits Times/iStock Photo

你的行蹤資料有什麼利用價值?個人行蹤價值不高,谷歌用來提供與你所在地相關的搜尋結果,這只對你有用,代價是你的隱私。谷歌剛開始收集資料時,並沒有把所有用途想透徹的,總之先儲存著。待累積了千萬人行蹤的大數據,價值就慢慢被發現。比如說,谷歌可用這些資料預測公路交通情況、購物中心的繁忙時段等;此外,便是用於廣告定位。到新冠疫情發生了,這些行蹤資料又出現了全新用途,既然谷歌、蘋果知道所有人的行蹤,用來追蹤接觸史不是事半功倍嗎?然而兩家公司都不允許政府使用它們的行蹤資料庫,原因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這是個很吊詭的狀況,究竟是個人隱私重要,還是全民健康重要?這個問題其實無須回答,因為無論答案為何,兩家公司都不可能違反與用戶最初訂定的隱私合約。

谷歌、蘋果之間有競爭關係,但新冠危機當前,兩家公司還是在今年五月宣佈攜手合作,共同開發追蹤接觸史的功能,加入那99%的手機。這新功能不使用行蹤資料,而用藍牙科技,當幾個人同在一空間內,手機會通過藍牙互通訊息,記錄和誰曾經接觸。若有一人確診,那麼此人的手機可自動通知所有曾經接觸者。這麼做,行蹤資料就不必讓哪個政府部門知道了。不讓政府碰行蹤資料還有一個沒人能明說的理由,便是資訊安全。官僚體系中有誰會真正重視這些資料的隱私考量?是否有能力防止駭客入侵、資料外洩?大家心照不宣。

(來源:The Star/Qishin Tariq

兩大公司協助多國政府使用上述科技抗疫,但英法兩國皆不認同,而選擇開發本身的科技,它們的理由是如果政府無法掌握資料,就無法監控疫情發展。兩國還是用藍牙通訊的辦法記錄接觸史,但資料集中在政府的雲端伺服器。說到這裡,你有沒有開始意識到我們的MySejahtera其實很陽春?它完全依賴使用者自動自發掃描二維碼報告行蹤,而且只能追蹤到在商店的接觸記錄,使用者要是在私人場所互相接觸,它就沒辦法了。其實政府還開發了MyTrace,功能正是使用藍牙通訊追蹤接觸史,但不知為何始終沒有正視它並好好宣傳,注意力都集中在MySejahtera。MyTrace僅可用於安卓(Android)手機,到目前為止下載次數僅僅十萬,和MySejahtera的千萬有天淵之別。為什麼不直接把MyTrace的功能內建到MySejahtera裡頭,二合為一呢?天曉得,道理大概和當年兩條捷運票務系統互不相通一樣。大家不信任政府的判斷力,不是沒有理由的。

我萬分不願使用MySejahtera,我比較推崇蘋果、谷歌開發的追蹤模式。可是,國內幾乎聽不到任何抗議,可見我們對隱私保護的意識依舊不強。就算有個人資料保護法,每天還是接到銀行和產業代理的行銷電話,不知是誰在背後洩露和販賣我的個人資料,向國家銀行投訴過了,也沒人執法。也許新冠事大吧,隱私事小,就算提出來也不會有誰關注。不要緊,我和大家一樣,很容易妥協的。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