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

林宏祥/希盟希望走多遠?

(來源:The Malay Mail Online/Yusof Mat Isa

多元社會是否具備誠意與耐心,討論出「批或禁」的標準,讓彼此的共識把不安與不滿减至最低?當希望聯盟熱衷於盤算幾成選票轉向會促成「海嘯」之際,是不是也應該把心思花在文化議題上,尋找交匯點、建立共識,讓族群、宗教議題無法在未來分裂在野黨勢力、抵消撞擊巫統—國陣的力度?當大家處心積慮如何跨過眼前障礙之際,總要有些把政治當志業的人,爲馬來西亞的下一代,好好想一想。


【文/林宏祥】

巫統與伊斯蘭黨最終會否正式結盟,取决於選票的策略算計。惟確定的是,巫伊已爲第十四届大選定調——馬來人穆斯林權益的保衛戰。

2008年3月8日「政治海嘯」洗禮後,巫統意識到,單靠煽動種族情緒,恐怕無法走得更遠,故操弄宗教情意結,以延長政治壽命。2013年5月5日「改朝換代」功虧一簣後,伊黨尤其倍感壓力,因此掙脫民聯框架的制約,往更保守、狹隘、封閉的宗教論述裡鑽。一個「馬來人政黨」老字號、一個「伊斯蘭政黨」活招牌,把族群宗教身份認同捆綁一起,回應當下政治轉型、變革的訴求。

若我們將晚近兩年一再浮現的宗教爭議放到此脉絡,就不難理解。從《1965年伊斯蘭法庭(刑事權限)法令》修訂案(簡稱《355法令》)到清真手推車、麥當勞快餐店禁帶無清真認證蛋糕、猪毛漆刷,再到最近的啤酒節、清真洗衣店等——過去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今都成了問題。

再追溯今年齋戒月前,北方大學講師向警方投案,指民主行動黨籍雪蘭莪州議長楊巧雙自傳《Becoming Hannah》內多處引述《聖經》典故,試圖向非基督徒,包括穆斯林宣揚基督教。齋戒月期間馬來媒體炒作人民公正黨籍梳邦區(Subang)國會議員西華拉沙(Sivarasa Rasiah)在清真寺內演說的新聞,爲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平添猜忌與敵意,甚至仇恨。

「對立群體」的相反方向思考

兩個被對立起來的群體,皆活在極度沒有安全感的狀况裡。巫統日夜轟炸恐嚇,馬來人在經濟上是弱勢,穆斯林無論在國際或本土,都要防備西方文化逐步侵蝕伊斯蘭價值觀的陰謀。反之,非馬來人—穆斯林則長期視自己爲國家不公制度下的受害者,權益遭剝奪、尊嚴被踐踏,且有每况愈下的趨勢。

(來源:Sin Chew Daily /Asia News Network/The Straits Times

因此,同一個課題,雙方以相同的憂慮,用相反的方向思考。例如:在啤酒節爭議中,非穆斯林擔憂的是,今天禁啤酒節,明天會否禁肉骨茶大會?而穆斯林焦慮的是,今天向啤酒節點頭,明天會否給LGBT性交派對亮綠燈?

同樣的,在僅限穆斯林光顧的洗衣店爭議中,部分穆斯林就認爲,這是選擇性的小題大做——華人老闆徵聘「只限華人」員工、屋主刊登「僅限非穆斯林」的招租啟事,都沒引惹「歧視」指控,何以「僅做穆斯林生意」的洗衣店,要鬧得滿城風雨,受到排山倒海的嚴厲譴責?華人當然會抬出「需要具備掌握中文能力的員工」、「穆斯林的生活方式與非穆斯林格格不入」等理由加以反駁,偏偏兩者不在同一個語言圈子交鋒,而是在各自圈子內取暖、宣洩不滿,把各自推向相反的極端。

如此一來,一個「總是感覺自己被欺負」的社會,就特別渴望得到權勢的庇護。馬來人靠巫統、穆斯林靠伊黨;而華人則寄望中國大使,擋住前來鬧事的紅衣流氓;或「明君」柔佛蘇丹,下令洗衣店撤下「僅限穆斯林」牌子。然而,靠中國大使背後撑腰,不就在在印證一個說法——本地華人再怎麽說都有中國力撑到底,馬來人更該支持巫伊兩黨,以求自保。

蘇丹一句話决定洗衣店存亡,固然大快人心;然而,若一句話也能决定華校存亡,大家是否願意承擔風險,放手一搏?今天啤酒節照跑或喊停,不過是一個决定。亮綠燈穆斯林會擔憂,亮紅燈非穆斯林會不滿。長遠的問題是,這個多元社會是否具備誠意與耐心,討論出「批或禁」的標準,讓彼此的共識把不安與不滿减至最低。

選舉計算大於政治理念價值

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社會,獨特多,分歧也多。堆積六十年的問題,卻寄望用一個選舉同時解决政治上的矛盾與文化上的差異,急躁程度可想而知。普遍相信「先改變國家制度,才能更有效改變社會文化」,因此,掌握政權的議程,優先於觀念改變。在此前提下,政黨在族群宗教議題上的任何表决,選票的算計,必然大於政治理念與價值。

(來源:Reuters/The Straits Times

只是,倘若馬哈迪、林吉祥、安華之輩無法完成「改朝換代」使命,而不幸的末沙布、林冠英、阿茲敏阿里也要與「變天」擦身而過,則當下的年輕領袖,是否做好準備,放眼爭奪二十年後的未來?當希望聯盟熱衷於盤算幾成選票轉向會促成「海嘯」之際,是不是也應該把心思花在文化議題上,尋找交匯點、建立共識,讓族群、宗教議題無法在未來分裂在野黨勢力、抵消撞擊巫統—國陣的力度?

如果是這樣,希盟二、三綫領袖是不是應該認真討論國家民族特質、內涵、核心價值、文化政策等,雕塑馬來西亞未來的精神面貌?然而,如果希盟青年團只顧討好個別對象群,一個收集簽名反啤酒節、一個發口水文告討伐馬華公會、宣洩不能喝的不滿——用腦想一想,接踵而來的宗教、文化爭議,有可能在未來二十年解决嗎?

當下在野黨傳統支持者不無擔憂,馬哈迪登上在野黨的舞臺,會否意味著種族政治即使在變天以後,依然揮之不散。然而,我們更大的挑戰,也許並非九十二歲的老馬,而是佔土著團結黨55%黨員的二十萬名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的政黨認同爲何不是多元族群的人民公正黨、宗教觀念相對進步的國家誠信黨,或推崇世俗的民主行動黨,而是馬哈迪挂帥的土團黨?他們的政治理念是什麽、核心價值又是什麽?

換政府多重要,下一届大選就多重要。惟選舉後政黨洗牌變數大,絕非穩賺不賠。選擇務實之餘,切勿放棄長遠的理想。當大家處心積慮如何跨過眼前障礙之際,總要有些把政治當志業的人,爲馬來西亞的下一代,好好想一想。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