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何啟良/種族議題非種族化

(來源:Twitter

馬來西亞政治環境是在馬來人與巫統的「霸權控制」之下,玩弄種族政治已久,國人希望馬來領導層思維一夜之間改變,未免太過樂觀。但是此刻國人也的確有樂觀的條件。馬來西亞人的身份乃多元族群所組成,沒有必要下意識否決族群的文化身份。面對腐敗,才能消滅腐敗;面對威權,才能推翻威權。面對多元種族,才有塑造國族的可能。一個政治霸權被推翻,在民眾心理上已經起了一個極大的震撼,於此破舊立新正是時機。心理的準備給予政治改革一個重要基礎。下來就得看政治領導的智慧了。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何啟良】

候任財政部長林冠英在希盟政府執政後的一個記者會上,回應外國記者提問,有關四十四年後由華人重新執掌財政部的感想,說:「I do not consider myself a Chinese,I am a Malaysian.」 (「我不是以華人自居,而是馬來西亞人。」)這不可謂不是馬來西亞政治史的一個新開端,意味民主行動黨自1965年創黨以來的宏圖「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得到了突破性的落實。在宣揚理念的場合上,他已經可以從在朝的角度更理直氣壯談「國性」的馬來西亞,較之於不過數天前在野時的氣勢與境況相差何止千里。當然這個宣示的意義延伸下去,必然觸及六十年來馬來西亞種族政治的族群權益、教育政策、國族塑造等極為複雜的議題。

到現階段為止,即使希盟已經贏得政權,馬來西亞以種族意識為底蘊的政治制度不會一下子就消失。希盟推翻一個腐敗、貪污、朋黨橫行無忌的國陣政府,固然全民慶幸,讓國人引以為傲,然而我們亦必須面對幾個基本現實。

第一,希盟的成功當然有許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民心對國陣政府的猖獗腐敗極為反感,而不是對巫統六十年來對非土著同胞不公平的待遇。三屆選舉(308、505、509)華人海嘯不斷,是對貪腐和歧視待遇的抗議,而這次馬來海嘯基本上是不忍國家繼續墮落,才會如此洶湧。馬來官員和普通老百姓是否較開明、容忍,能以多元民族角度切入國家議題,需要教育開導,至今雖有些變化,其實是基於短暫的政治競選熱情,如何轉化為長期的建國價值觀,有賴各族領導層耕耘。但是馬來同胞不至於完全放棄彼等在憲法上所庇護的特權,則可預料。

第二、馬哈迪高舉的大旗雖然是公正黨的大旗,然而他的主導思想仍然是土著主義至上的,土團黨還是一個以爭取馬來族群利益的政黨。當初成立,一般觀察者把它視為巫統分裂出的一支,其宗旨與母體分別不大。選舉期間馬哈迪宣布勝選後會召開土著大會探討土著權益和發展,很明顯就是這個思想脈絡的延續。當然很有可能這個大會的召開是要提醒土著必須拋棄「經濟拐杖」才能取得民族尊嚴,但是選前宣布的目的還是以安撫馬來民心為主,不是一個削弱其權益的序曲。土團黨主席慕尤丁從政以來一向是一位馬來極端份子,這次競選,這位巫統法老不像馬哈迪那樣多次公開轉變舊有「土著主義至上」 的態度,其骨子裡到底如何還很難估計。柔佛州務大臣是舊巫統份子,首幾天新政已露舊態。誠信黨是回教黨開明派系的確不錯,但它是一個純粹的馬來政黨亦是事實。

種族意識政策  源自憲法精神

第三、馬來西亞種族意識的最大支柱,乃馬來西亞憲法。憲法第153條裡規定的馬來人特權,包括官方語言、馬來統治者地位、固打制、以及公民身份的條款等等,須不須要檢討?這就觸及馬來社群的神經了。這個憲法精神尤其自七十年代不斷在政策上強化,已經經歷了約四十年。以後即使是局部或漸近式的改變也必須要有全民共識。過去每一屆國陣政權欲促進國家團結時,所提之政策,如國家原則、國家文化政策等等,都是以馬來文化為主幹的,即使是馬哈迪曾經具有極為遠見的馬來西亞國族(Bangsa Malaysia)意識,其中最具爭議性的就是「馬來性」的成份。馬來西亞政治環境是在馬來人與巫統的「霸權控制」之下,玩弄種族政治已久,國人希望馬來領導層思維一夜之間改變,未免太過樂觀。

(来源:Asia Times/Reuters/Lai Seng Sin

但是此刻國人也的確有樂觀的條件。一個政治霸權被推翻,在民眾心理上已經起了一個極大的震撼,於此破舊立新正是時機。心理的準備給予政治改革一個重要基礎。下來就得看政治領導的智慧了。

九十二歲的馬哈迪已經完成他當前的歷史使命,推翻腐敗政權,將功贖罪,一生傳奇無人可比。照他所言,將會擔任首相約兩年,穩定民心、軍心、市場、平衡各黨勢力為首務。新政只有幾天,已經看出他畢生的政治與行政經驗實有助益。副首相、財政、國防、內政的人事分配,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長老委員會」成立的目的是穩定市場,而迅速重新查辦一馬公司的貪腐巨案,更得人心。下來是各政府部份的人事任命,是否能夠擺脫過去的裙帶關係和酬庸分配,還待考驗。馬哈迪高齡再度涉入詭異多端的政治舞臺,自謂一無所求,自求悔過。俗語說,無求則柔,無欲則剛,或許國人更期待他的無私(不只是以馬來人利益為念)。

至於長期的、更為重要的民主改革與建立一個各族平等的國度,關鍵是安華。安華被釋放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就位首相一職,他就位之後,內閣會重組(人民會接受夫妻檔的首相和副首相嗎?)、政策會重整、政治職位任命會洗牌,都是重點。而他是否誠意落實「烈火莫熄」運動的承諾,即重建一個民主、法治、各族平等的馬來西亞,萬目關注。馬來西亞往後的治理模式,將會給予東南亞各國某種程度的啟示。他若能夠說出林冠英類似的話:「我不以馬來人自居,我是馬來西亞人」,而不是在巫統當權期間,志在表演式的安撫華族,寫下「我們都是一家人」,那麽一個新的馬來西亞才有曙光。

承認政治現實  宣示國族理想

但是馬來西亞種族議題不應該被掃入地毯底。與其逃避、否認,不如坦然面對。林冠英的「我不以華人自居,我是馬來西亞人」一語,我們可以更嚴格的詮釋。他更「完美」或「高明」的回答,應該是「我雖然是華人,我更是馬來西亞人」。這樣即肯定個人的文化身份、承認馬來西亞種族政治的存在現實,也宣示了國族理想。或者他只說「我是馬來西亞人」,就可以三兩撥千金地回答了外國華人媒體熱衷的敏感問題。說「我不以華人自居」(當然他沒有說「我不是華人」),很容易落人話柄。林冠英應該以其華裔的身份引以為傲,因為華人乃馬來西亞人不可分割的元素,無需畏避。說以華人自居,無損其馬來西亞人身份的認同。

其實第一批內閣安排,說是完全是舉賢任能(meritocracy)也不能令人信服。政黨分贓制(spoils system) 就是競爭獲勝的政黨,將內閣與行政職位分配給黨主要骨幹的做法。這裡沒有太多擇優錄取原則。慕尤丁主內政,莫哈末沙布掌國防,不會不是他們是馬來人的原因。林冠英出任財政,或許彼之金融知識一流,但是在分配職位時沒有考慮到他的華人身份以及黨內地位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說,為何不讓林冠英當國防部長或內政部長?其答案是不證自明的。內閣職位分配必然凸顯族群和政黨代表性,以示平衡,這就是馬來西亞種族政治的現實面。舉賢任能,或唯才主義的更大實現場所,是公共機關、國營企業、公共服務的人事任命。

(来源:Napa Valley Register/AP/Andy Wong

種族議題(如華人關心的語文政策、大學名額、商業執照和印度裔的訴求等),就如其他國家議題,如人口老化、年青人就業、經濟衰退、女性賦權,墾殖民福利、大道收費等,一樣客觀的存在。為什麽不能正面面對?談種族議題就是種族沙文主義者嗎?如果答案是,那麽這就落入了種族沙文主義者的圈套了。任何問題(problem)必須做出問題定義(problem definition)後,方能有希望找出其解決方案,這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常識,也是政策擬定的第一步。種族不平等議題必然要規範為種族問題著手,不然就是刻舟求劍了。

解開種族問題  處理國族議題

那麽如何處理種族問題?答案是:把種族問題非種族化,即把此類問題當作國族問題來處理,就如人口老化、年青人就業、經濟衰退一樣,是國家問題。新經濟政策堂皇的目的「不分種族,消滅貧窮」,其實嚴重分化馬來西亞人成為土著和非土著,它是把非種族問題種族化後再掩飾其種族成份。現在「把種族問題非種族化」,是把真正的種族問題解開,提升為國族議題,「不分種族」是原則,不是藉口;是陽光,不是煙霧。

希盟競選宣言所涉及的議題,除了承認統考,以及制度化撥款給華小和獨中之外,沒有太過涉及華人性的議題。減輕生活負擔、重振經濟、賦權女性、為青年創造更美好未來、教育發展、稅務優惠、可負擔房屋計劃,固然可以詮釋為「馬來西亞人」的議題,但是希盟必須在競選期間贏取馬來人選票亦是一個重要考量。於是在提升墾殖民福利及提高土著地位上「下工夫」。其實事實也證明,沒有鄉村馬來人的支持,政黨不可能輪替,希盟也不可能翻天。這一點非馬來人必須承認。這也就是馬來人議題(種族議題)可以非種族化的體現,可以讓非馬來人接受。那麽華人議題(如華文教育、大學名額、政府機關就業等等),亦可以同樣處理,如「平等對待各源流學校」,「以績效為考量為入學資格」等等。這些種族議題,其實就是國家議題。

林冠英這句「我是馬來西亞人」會獲得許多馬來西亞人的支持,但是必須警覺只發出單單「我不以華人自居」這七個字所帶來的負面意涵。馬來西亞人身份乃多元族群所組成,沒有必要下意識否決族群的文化身份。面對腐敗,才能消滅腐敗;面對威權,才能推翻威權。面對多元種族,才有塑造國族的可能。

【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