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Just Read Online)
網路新時代的降臨,是國家政治的新現實。面對這項常態,網路政治需要的不是炒作者,而是認真耕作的守門人。除了製造有水準的內容,更需要不斷地改變策略,來應付三不五時就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動。當你的產品不好時,再多的市場宣傳,也是很難賣出的。這是最簡單的市場基礎認識。過度依賴網路政治,在現實世界中無法扮演好本身的角色,產品和服務水平無法提升,顧客受騙一次後,再多的宣傳都是徒然的。
【文/陳利威】
回首十年前研究網路政治,從安華政改事件開始1998年到2017年,是屬於網路政治的舊時代。2017年杪到2018年初,一洗過往完全由在野政治掌控,一面倒反國陣的局面,開始看到雙方逐漸沒有獨佔的優勢。本文嘗試分析其中的微妙變化,從更長時段的網路政治變遷,來解讀當前希盟在社交媒體背腹受國陣之敵,又面對排山倒海來自反對政治內部批評的新時代。
先簡短回顧二十年的網路政治歷史。馬拉西亞網路政治的火種起始於烈火莫熄運動,當年主流媒體受到國陣治理下牢牢控制的政府機關干預,政治危機爆發後,一時之間,初生的網路,乃具有無政府主義叢林的自由,提供了主流遭壓抑後難得的機會,作為決堤後政治訴求和情緒出口所需要的生態,賦予了絕對自由的反對空間。
相較其他主流媒體開放的國家,馬來西亞的網路政治異常熾熱,這麼一次的政治燃燒就是二十年了。在過去二十年,即使是國陣在阿都拉任相時期以極高議席比例勝選的2004年,網路一直處於高度政治化的處境。也由於經歷安華事件政改的磨練,反對政治對網路的熟悉和後來的投機,都比仍在初學階段的執政者來得高招。
在第十四屆大選來臨之際,網路作為主戰場,竟然充斥希盟死硬派支持者、本來屬於反對政治支持者內部兩者之間因馬哈迪引發的論戰,說明了網路已不再是反對政治的安全區。
(來源:Getty Images/AFP/Jimin Lai)
馬哈迪開始了網路政治的反對傳統,也終結了這個傳統。網路政治的誕生,一開始就與馬哈迪脫離不了關係。這一層相生相剋的關係卻再次激發網路政治一種重新創造意義的時機。這個意義的創造仍然處於過程之中,且提供了一個永遠開放之公民發聲空間的想像,無論對誰,這個意義對在朝在野是一種民主善意。
馬哈迪是網路新時代的分水嶺外,還有其他三大因素迎來了網路政治的新氣象。
觀察不少社交媒體論戰,我發現整體而言,網路公民的素質已經大大提升,甚至超越當年打著理想主義進入政壇的政治人物。高等教育和研究教育的普及,加上網路助力下獲取知識的便利。身邊多了不少碩博士的朋友,看他們在社交媒體的論戰,也受益良多。高知識群體的增加伴隨著正統學科訓練的研究力,提升了對議題的厚度和深度。奉勸網路漫遊者,在臥虎藏龍的網路時空,還是謙卑為妙。那些網路上草率、粗淺、甚至缺乏人文關懷的政治渲染,無論個人或團體,政治或非政治,受到圍攻、傳播或踐踏,實為咎由自取。
其二,國陣的網路軍團已經趨向專業化,不再是前兩屆大選時的生手。國陣從當初的藐視網路政治,到了今日,經過數次大選洗禮,嘗到了苦果,也練就了網路駕馭之術。希盟面對的不是初出茅廬的網路政治白癡了。看看最近的數個議題,希盟使用過的招數,現在也讓國陣抄襲運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來源:Najib Razak臉書)
一些執政者認真地投入資源,聘請專人,更專業化經營個人社交媒體。納吉的臉書是目前最專業的示範,如何開拓輕鬆的內容去吸引更多追隨者,容許批評的聲音,利用活動與他人互動,塑造個人親民形象。聘用專業公關來把守個人社交媒體,將是網路政治未來的主要趨勢之一。
其三,網路本身的變化,已經讓原本自以為擅長網路之道者應接不暇。最近因為臉書廣告影響美國選舉的疑團,臉書對政治廣告和其他黨政宣傳的政策改變,將淡化這個一度非常重要的戰場。從前即時性的政治宣傳經已落伍,需要更多耐心培養追隨者,製造更有深度的內容。另外,年輕一輩對Instagram的喜好轉向,以及未來各種難以預估的變更,都屬於一再變化的網路常態。來屆大選,臉書的作用相較上兩屆將大大降低。
面對這項常態,網路政治需要的不是炒作者,而是認真耕作的守門人。除了製造有水準的內容,更需要不斷地改變策略,來應付三不五時就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動。
我的碩士論文研究顯示,其實網路離不開真實世界。當你的產品不好時,再多的市場宣傳,也是很難賣出的。這是最簡單的市場基礎認識。過度依賴網路政治,在現實世界中無法扮演好本身的角色,產品和服務水平無法提升,顧客受騙一次後,再多的宣傳都是徒然的。反之,一旦你的產品和服務出色,自然會口耳相傳,流傳到網路世界,根本不需要太用力。
網路新時代的降臨,再也不能輕易操縱網路政治。這是國家政治的新現實,你懂了嗎?
陳利威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系畢業,目前為檳城伯樂大學學院大眾傳播學系主任,學術著作有《馬來西亞政改運動的網絡場域》(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出版社,2010)。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