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教學理念、手法和技巧並非僅能透過輔導活動課程,也不能限於輔導活動課堂,它宜融入各學科教學、班級經營、校園文化營造,甚至家庭教育中,屬於一種全面的教育取向。是故,我們不應將SEL完全等於輔導活動課程。概而言之,SEL旨在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的關鍵素養或能力,而輔導活動則針對學生的生涯規劃以及可能的各種失序的狀態,提供諮商、預防、復修或治療。
文/潘永傑
針對近期校園危機事件,董總發文告呼籲學校全面落實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惟董總做為全國獨中的統籌機構,針對獨中的社會情緒學習,董總端出什麼具體方案?
根據廣受不少國家接受的美國「學業、社會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所提的SEL學習架構,囊括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人際交往和負責任決策等五大能力,並稱「SEL是所有年輕人和成年人獲得並應用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以發展健康的個人認同、管理情緒、實現個人和集體目標、感受他人並表現出對他人的同情、建立並維持相互支持的關係,以及做出負責任和關懷他人的決定」。[1]
易言之,SEL是一個廣泛、系統性的學習過程,旨在培養個體理解和管理自身情緒、協助建立正面目標、能感受他人的情緒並展現同理心、建立良好與健康的人際互動,以及做出負責任決策等方面的能力。人們可以透過有系統、有目的的學習步驟,習得這些能力。同樣地,在校園落實SEL,就是透過學校的教學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有方法地向學生傳授、培養這些能力。
近年不少實證研究已證明,SEL的學習有助於改進學生的學習表現、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建立正面和積極態度、提昇抗壓能力等。譬如一項2017年針對97000上SEL課程的學生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在課程結束後三年半裡,學習過SEL的學生,其學業平均成績高於未上過SEL課程的學生13%。[2]因此,學生透過SEL的學習,更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態度變得更積極,更願意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並嘗試各種方法,以提昇自己學習成效。

課程文件:SEL定位不明確
依據2020年董教總獨中工委會課程委員會所公佈《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課程總綱(試行版)》的初中課程結構,在社會科學學習領域的學科欄部份,將原歷史、地理兩門傳統初中統考考科的科目,將增併為社會科學一學科(頁17)。惟在隨後2023年1月推出的定稿版裡,初中課程結構的學科欄中,原計劃增併的社會科學一科被拿掉,以歷史、地理、公民教育和輔導活動四門科目代之。至於為何有此一增併、修訂過程,在總綱裡找不到任何闡明,遑論說明此舉當中的教育理據或現實考量。
目前統一課程初中社會科學學習領域的四科,各科的課程標準文件皆使用同一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構思章節內容。在此一四科課程標準共用的課程目標章節裡,指明課程目標乃「培養學生成為具備社交與情感能力的公民」,並在頁下備註美國「學業、社會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的學習內涵以及該組織網址。惟除上述的介紹文字外,在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課程構思章節裡並沒有出現SEL的字眼,更似乎沒有任何明確指明屬於SEL的內容。
與此同時,初中社會科學學習領域四科(歷史、地理、公民教育、輔導活動),亦僅輔導活動科課程標準在實施要點部份,建議師資培訓需掌握SEL的學習輪框架與概念,並在附錄中載有SEL 內涵說明。然而,SEL有其教學法,惟在《初中社會科學(輔導活動)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並未提及。

釐清SEL本質:非輔導活動課所能涵蓋
從董總的課程文件,似乎將社會情緒學習視為初中輔導活動的一個學習內容,這樣規劃是否符合SEL的教學理念和目標?由輔導活動科承擔SEL的教學任務,是否是更好的安排?首先,從實際目的來看,SEL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心理素質和人際能力,從而促成學生在課業、生活、品德上健全的發展;反之輔導科針對的是,學生在學業、生涯、社會適應上面對迷茫、困頓、創傷時,給予及時、適當的指引、協助、支援甚至治療。前者是一種核心能力的培養,後者則更多時候是提供一種預防、補救和復原的做法。
其次,在對象上,SEL的學習適用於從學前、小學、中學到大學,甚至成人;相較之下,輔導是為有需要的學生或成人提供支援、諮商或治療等服務和協助,譬如行為偏差、情感困擾、適應困難和人際矛盾等。此外,CASEL強調,學校SEL的落實除了課堂教學、班級活動外,師生的日常互動、校園文化亦是十分重要的載體,故全校教職員、甚至社區、家庭的配合、參與和支援,不可或缺,包括教師的情緒管理、家長的成長學習等。是故,校園SEL不能僅單靠輔導老師、人員和志工,透過課堂輔導、心理諮商、聯課活動等方式,加以實施或推動。
誠然,SEL和目前獨中教學現場的輔導活動課關係密切,且SEL 的內容常被融入、吸納在輔導活動課程裡。惟兩者尚有明顯的差異,可說貌同實異,事實上,SEL 的教學理念、手法和技巧並非僅能透過輔導活動課程,也不能限於輔導活動課堂,它宜融入各學科教學、班級經營、校園文化營造,甚至家庭教育中,屬於一種全面的教育取向。是故,我們不應將SEL完全等於輔導活動課程。概而言之,SEL旨在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的關鍵素養或能力,而輔導活動則針對學生的生涯規劃以及可能的各種失序的狀態,提供諮商、預防、復修或治療。
職是之故,竊以為董總可以參照目前新加坡教育部的做法,將SEL納入課程總綱,成為一項每位學生都必須學習的重要素養,而非僅由單一且僅初中的選修課承載,況且SEL的學習和能力培養對象亦非僅限於初中學生。
[1] 見其官方網頁: https://casel.org/
[2] 見Taylor R R, Oberle E, Durlak J A, Weissberg R P. “Promoting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School-base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terventiones: A Meta-analysis of Follow-up Effects”. Child Development, 2017, 88(4):1156-1171
![]() 潘永傑 |
馬來西亞怡保人,中坑一名,美斯球迷,大學在臺北木柵唸哲學系,曾任職於中文媒體,兼職於民辦學院,目前在民間教育機構工作。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