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林宏祥/給政治人物設下評分標準

(來源:FMT

在未來幾年,選民甚至可能不再對任何一方抱有期待,惟這無損「建立一套評分標準」的重要。唯有當選民認真要求候選人,政治人物才不敢以「今天吃/穿什麽」的圖文逃離政治,或錄制心智追不上年齡的抖音視頻,忽悠選民,損人害己。建立評估標準,根據合理比例評估政治人物功過,正是我們第十五屆全國大選前的功課。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林宏祥】

毋需獨家爆料、不必名嘴分析、不用水晶球預測,最遲於二〇二三年九月十六日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大選,再怎麽算都「不遠了」,不過就今年或明年而已。

歷經五〇九變天洗禮,馬來西亞已邁入歷史新階段,選民自當以嶄新的觀念與心態,面對即將到來的全國大選。此屆大選不再是正與邪的終極對決、也沒有選擇善或惡的道德綁架,甚至稱不上「創造歷史新篇章」的契機。而隨著身份認同政治的崛起,昔日保守/開明、極端/中庸的標簽,已無從厘清當下錯綜複雜的狀況。可以想象,慷慨激昂的「救國」、義無反顧豁出去的「Ini kali-lah」,已無法激起當年的熱情,甚至「建立世俗、平等、多元的馬來西亞」的承諾,恐怕在不同群體中都會引起迥異的迴響。

撇開規模較小、尚未結盟的政黨,如:民興黨(WARISAN)、民主聯合陣線(MUDA)、鬥士黨(Parti Pejuang Tanah Air)、全民黨(Parti Bangsa Malaysia)等,當下主要有三大政黨聯盟,即國陣、希盟與國盟。與以往不同的是,在來屆大選,選民對此三大聯盟的評估不再只是憑借「想象」,或根據各聯盟端出(不知能否實現)的競選宣言判斷,抑或以「(國陣治理下的)經驗」對照「(對希盟的)期待」,而是可以根據三個組合的執政表現打分。

(來源:Berita Harian/NSTP/Mohd Fadli Hamzah

比較政治人物表現

在過去四年又三個月中,首二十二個月由希盟執政;接下來的十七個月由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主導的國盟政府掌權,然後交棒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至今。儘管執政時間長短不一,加上聯盟成員黨有所更變,而新冠病毒疫情的來襲,亦讓國家處於起伏不定的狀況,惟選民還是能夠根據三個聯盟執政時期的經驗評點。關鍵是,我們如何建立起一套評分機制,公平客觀地評價各聯盟、政黨,甚至政治人物?

以華社較關注的教育課題為例,選民可以更具體地比較希盟政府時期的馬智禮(Maszlee Malik)與國盟時期的拉茲吉丁(Radzi Jidin)掌管教育部時期的表現。從對各教育源流的撥款數額、教育理念(考試之存廢、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及《大專法令》的立場等),再到現實部門運作等方方面面,皆可衡量及決定給各聯盟打幾分。至於國陣/巫統代表,選民可參照諾萊妮(Noraini Ahmad)執掌高教部逾兩年的表現,甚至追溯獨立後至二〇一八年政黨輪替之前,巫統黨籍教育部長的政績記錄。

必須強調的是,任何人都有自由與權利,根據自身定下的標準,對個別政治人物打分。重點不是馬智禮能拿五星或差評,而是在同樣的標準下,拉茲吉丁與諾萊妮會拿幾分?唯有將相關事項列出,逐一對比三者任期時的表現,才能更具體、全面地評價三方,而非隨帶風向者起舞,一哄而上後就一哄而散。

又比如,希盟掌政時期,華社最為跳腳的「爪夷字」事件,是否在國盟及伊斯邁政府執政時期圓滿解決?國民型小學四年級馬來文課本中的三頁爪夷字,在慕尤丁、伊斯邁任期間,是保留了還是廢除了?當年措辭強烈質問「這(是否意味着)三頁可以撕掉」的馬華公會青年團總團長王曉庭,又是否更新了立場?如果沒有,她要如何為自己當初的言行負責?倘若這「三頁爪夷字」足以打開華校缺口,讓華教變質,董教總、華團組織乃至地方會館俱樂部,是否還要發文告譴責、抗議到底,而中文報是否還以巨大篇幅,報道與評論此課題?

教育部只是其一,選民同樣可以比較旺阿茲莎(Wan Azizah)—楊巧雙組合領導的婦女、家庭與社會發展部,在女權、兒童及社會等議題上,其觀念、政策是否比麗娜哈倫(Rina Harun)—茜蒂再拉(Siti Zailah)這個國盟組合,顯得更進步、表現更出色?同樣的比較可以延伸到財政部、交通部、內政部、衛生部、環境部、國防部、原產部及貿消部等,從廉正透明、執行效率、政策方向、危機處理等方方面面,結合關注相關議題的非政府組織意見給三方打分。

誠然,除了績效比拼之外,還存在國際局勢、本地政經動態等外在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各別聯盟政府表現,這些因素都需納入考量。「二十二個月是否足以糾正六十年積累的偏差錯誤?」若給予合理的解釋,一些選民或選擇體諒。然而,若將所有貨不對辦的跳票承諾全都歸咎於「二十二個月太短,來不及完成」,然後轉頭誇下海口「做滿一屆就能辦到」,則顯然缺乏反省誠意,乃不負責任之舉。

(來源:RTM/Malaysiakini

全面檢視民粹言論

回頭看,這些年以來,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化的過程雖然曲折,但總的來說,結果還是正面的。三〇八政治海嘯席卷,讓多元的反對勢力籌組州政府,為入主布城(Putrajaya)累積執政經驗鋪路。五〇九改朝換代則讓掌權逾六十年的國陣/巫統首次嘗倒台的滋味,也讓首次執政聯邦的希盟意識到,以民粹承諾爭取支持則面對支持者反撲的風險。這次經驗以後,有自省能力的朝野政黨都會自我調整,迎接未來可能的改變。

只是,在此過程之中,選民也不能一成不變。若說民主制度乃最不壞的政治制度,則選舉乃選最不壞的候選人/政黨。建立一套評分機制,除了能比較全面客觀給政治人物/政黨打分,也讓我們拷問自己:要選擇一個我們期待他會拿九十分,而他卻拿五十五分的,還是一個我們不敢奢望卻拿五十分的?我們是根據期待與現實的落差做取捨,抑或根據政黨的實力做選擇?因為我們的選擇,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政治人物/政黨未來會擺出什麽姿態,以爭取我們手中的一票。

當然,在未來幾年,選民甚至可能不再對任何一方抱有期待,惟這無損「建立一套評分標準」的重要。與其碎片化地轉載政治人物社媒內容,媒體記者不如系統化歸類與統計其貼文內容——選區服務、議會問政、對課題發表看法等貼文比例,甚至留意相關政治人物是否轉載假新聞、含歧視元素的低俗內容等,作為衡量有關政治人物的素養、誠信等記錄。唯有當選民認真要求候選人,政治人物才不敢以「今天吃/穿什麽」的圖文逃離政治,或錄制心智追不上年齡的抖音視頻,忽悠選民,損人害己。

建立評估標準,根據合理比例評估政治人物功過,正是我們第十五屆全國大選前的功課。

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