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he Leaders Online)
1990年馬來西亞公職共有773,997人,2000年激增至894,788人,2019年3月已累計171,532人的千軍萬馬。二十九年裡國庫吸納了936,535人,相等於每年32,300人,或每天接近100人。運轉這部國家機器,自然非同小可,每年至少需要投入800億令吉。換句話說,每天開銷,接近兩億!國力拮据,財務捉襟見肘,不僅是出自公務員的臃腫繁殖,也在於薪金逐年改善。但算計選票得失,顧慮政權存亡,不論國陣、國盟還是希盟政府始終是遲疑的。
【文/楊善勇】
所有的幾何增長,處處流露驚悚。人口和債務如此,公務員的總額,亦不例外。1990年,公職共有773,997人;十年之後,2000年激增至894,788人。到了2007年,體系裡已有 120萬人。
時光荏苒,倏忽N年,截至2013年10月,時任首相署部長沙希旦(Shahidan Kassim)透露,如果未算計警察與軍人,國內公僕當時多達113萬人。截至2019年3月,累計171,532人的千軍萬馬。
何解?一、人口倍增,公務員隨之增長。二、冗員膨脹,一日千里。僅僅首相署名下,設有機構(agency)、法定機構(Statutory Bodies)、公司法令註冊的單位、委員會(Commissions)以及名目不一的部門機構 (Department And Agency) !
2011年時任首相署部長納茲里(Nazri Abdul Aziz)書面回答議員的國會提問時,報告首相署裡裡外外的公務員,已從2003年的21,045人,增至2010年的43,544人。速度之極,思之自明,殆無疑議。
(來源:The Sun daily)
每日新增近百公務員
層層叠叠,結果二十九年裡國庫吸納了936,535人。相等於每年32,300人,或每天接近100人。人數的龐大,比例之偏高,一目了然。那麽,運轉這部國家機器,自然非同小可,每年至少需要投入800億令吉。換句話說,每天開銷,接近兩億!
回溯歷史記錄,猶能覺察非常恐怖:2009年,國庫為此支出380億令吉,2010年估計增至420億左右。《2014/15經濟報告》表6.3所列,顯示薪酬佔了接近年度開銷的三成之多。
2011年至2015年的支出,分別是為501億(27.5%)、600億(29.2%)、610億(28.9%)、653億(29.6%)。2015年,則是656億(29.4%)。據此推算,可見僅僅歷經三十年的周期,供養公務員所需,經已遽然翻了一倍!
2022年財政預算所示也是這麽一回事:3,111億中的75%預期用作運作行政體系,至少1,154億用作相信涵蓋薪金的常年支出,比例約有四成。相對之下,發展國家的全年總額僅有776億(或25%)。
之所以這樣,不僅是出自公務員的臃腫繁殖,也在於薪金逐年改善。舉例言之,多年以前,第48級公務員頂薪,位在6,439令吉,然後提高至8,840令吉;時至今日,已有11,640令吉。
這一大筆800億,可還沒有算計各個州屬以及地方政府聘請的職工。800億想必也未涵蓋聯邦機制下合約和短期的員工。而且,800億也沒有預算一匹布長的福利:加薪、超時、津貼、出差、會議、培訓、假期、病假、醫藥、福利。
(來源:New Straits Times/BERNAMA)
任誰上臺都束手無策
不但如此,算計選票得失,顧慮政權存亡,不論國陣、國盟還是希盟政府始終是遲疑的。每逢佳節,還要一如既往地額外支付N月花紅。一旦總計這些,縱然沒有超越千億,大概也不遠了。
等到離職,養老機制層遞累積,越是不可思議。身在國會,回答升旗山區國會議員黃漢偉提問,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透露,過去十一年來政府支付退休金,已從2010年的98億8,000萬令吉,增至2020年的263億8,000萬令吉。
琢磨首相的解釋,國庫所計算的,恐怕還沒有算計老邁之年,連同伴侶的求醫最終所需。如是總結,到2030年時,政府爲此給付的開銷所需,必然遠逾眼下466億令吉之上了。
深究統計,恐懼猶甚:退休金自2010年的不及百億,翻倍届臨2016年203億,只用上短短六年。據此速度,開銷每十二年隨之倍增:2028年,418億;2040年,837億;2052年,1,673億。
再往前推,2063年,累積3,158億,幾乎相等於全國年度財政預算。2067年,3,979億,那是「第十二大馬計劃」(The 12th Malaysia Plan, 2021-2025)帳目總額。2075年,6,315億。2083年,兆數以計:10,023億。2095年,20,041億。2100年,26,749億。
國庫拮据令財政窘迫
未來是否如此,暫且不論。但國力拮据,財務捉襟見肘,由此可見。一旦加上在任的職工之需,所剩可以轉給發展的,還有多少,思之自明。那麽,政府要如何精明理財,才能順心走出這一條滿目瘡痍的隧道?
鏡頭另一邊,是另一番一言難盡的有礙觀瞻:46%年届55歲以下的580萬名公積金局(KWSP)會員,帳戶存款少於10,000令吉。60萬會員所存甚至少於1,000令吉。到了退休,他們怎麽從容應對餘生,靜養天年?僅此一問,當可發現,生活滿途,儘是針扎,人人都在逆流掙扎求存。
疫情肆虐,病毒逞凶,經濟頓挫。收益銳减,寅吃卯糧;空針接種,這裡那裡。怎麽辦呢?財政部長東姑扎夫魯(Tengku Zafrul Aziz)坦言,除了提高法定債務上限,唯有增加稅收。聽到這裡,精明的商家想必都要日夜默念大悲咒了。
唯馬哈迪十年前在回憶錄《醫生當家》(A Doctor In The House)仍沾沾自喜地說,我國體制將退休金範疇延至妻兒,直到某個年齡;這是因爲我們想要照顧爲民服務、鞠躬盡瘁的忠貞之士。讀到這裡,國人除了神傷,還能怎樣?
![]() 楊善勇 |
時評人,著有《美麗的謊言》(麻坡:朋友出版社,1985)、《餵,腦袋該洗了》(吉隆坡:大將,2001)、《有點異見》(吉隆坡:燧人氏,2003)、《MH370X檔案》(吉隆坡:大將,2014)、《黨領導不想提的50道問題》(吉隆坡:大將,2015)、《老馬紅燒一個馬來西亞:馬哈迪醫生秘藏42道政治食譜》(吉隆坡:大將,2016)、《馬來西亞經濟慘後憂鬱症》(吉隆坡:大將,2017)等。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