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he Vibes)
馬來西亞並非嚴缺較高工資的職業,而是年輕人的擇業觀念不同。目前就業人口當中,大約有60%具備中等技能,約27%是高技能者,12%為低技能工。只有提高高技能工的佔比,才有可能提高工資水平。要提高這個佔比,則需從教育與培訓著手。這是治本之道,否則目前的低薪化趨勢,將難有真正改善。因為會有更多人進入服務業,從而加劇服務業的人力供應、拉底薪資。
【文/孫和聲】
根據高教部2020年對71,108名新畢業生所作的調查,其中15,857人(22.3%)的起薪介於1,001-1,500令吉。高教部歸因於疫情導致此低薪現象。
這項因素固然有一面之理,但並不全面。其實大專生低薪現象早已存在多年,在2010年的調查已有超過10%新畢業生的起薪介於1,001-1,500令吉。更令人憂慮的是,根據馬來西亞雇主聯合會(Malaysian Employers Federation, MEF)的調查,近年來畢業生的起薪不升反降,甚至低於2010年。例如在2010年,全國平均新畢業生的起薪是1,458令吉,但2018年卻是1,376令吉;碩士畢業生在2010年是2,923令吉,到了2018年卻是2,707令吉。
近年來物價平均上漲不少,職場起薪卻不斷下跌,確實為弔詭的反常現象,有待進一步解讀。
宏觀地看,從1987-1997年,馬來西亞每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高達9%,名列全球前十名。不過,1997-1998年金融貨幣危機後,年增長率劇跌至大約4.5%,全球排名落到四十幾名。許多新興經濟體,包括東盟的緬甸、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皆超越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在經濟成長面,儼然已是失聲的老虎。步入廿一世紀,大專畢業生都不容易找到體面的就業,以致政府得硬著頭皮吸納他們,以免他們成為造反青年。從歷史來看,大量高教失業生的國家,通常都是政治動盪頻繁的,阿拉伯之春即為一例。也因此,政府不得不擴大聘請失業生,由政府出資再培訓或要求私人界聘請他們一兩年(薪資由政府支付)。這類淡化失業率的做法已實施多年,始終治標不治本。
(來源:StudyMasters)
市場所需人才長期錯置
那什麼是根本原因?首先,馬哈迪在上世紀九〇年代推出「二〇二〇先進國宏願」後,馬來西亞大力擴展教育,重量不重質的擴大招生,以致這十多年來,每年平均有大約一百萬名在籍學生(公立與私立大專約各佔一半)。其次,是馬來西亞教育與經濟發展所需人才脫節,出現長期錯置現象——市場上嚴重缺乏的人才,大專生又不易找到體面的就業機會。這已是個老問題,可是依舊未能緩和。其三,是國人選擇就業的觀念問題,受過高等教育卻又用非所學的年輕人,多傾向於選擇光鮮亮麗與輕鬆的工作,對那些粗重、髒亂、危險的3D(difficult、dirty、dangerous)工作避之唯恐不及,使到許多行業不但缺乏實用人才,連一般的3D工作也難以找人。換句話說,就是有工沒人做。其四,馬來西亞教育制度本身也有問題。作為發展中國家,理應多注重技術與職業教育,我國卻效法英國落實廣泛的通才教育,而非技職教育,導致產業無法升級。
從歷史來看,後進國家如德國日本都為了要迎頭趕上先起步的英法等國,因此偏重技職教育,也在大專教育上偏重應用型學科如工程學,而非純科學或純理科。換句話說,其教育重點是培養實用的工程師而非科學家,偏重實用科目而非廣泛的通才教育。也因如此,日本、德國很快便趕上超越英國。臺灣和韓國也是實施德國路線,在1950-1980年代,臺灣的高中生多進入技職學校,而非一般的學術性普遍中學,反而馬來西亞則走英國路線,著重培養官員或教師等公務隊伍。
早在1970年代,英國經濟已遭日德等國超越,尤其是製造業方面,馬來西亞不幸重蹈英國覆轍,令產業無法升級,從而在1992年起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1987-1997這十年期間,馬來西亞經濟能起飛,靠的就是運氣而非實才實學。1980年代,日本、臺灣產業升級換代,加上幣值節節攀升,不得不把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向外移出,馬來西亞才得以在1980年代有機會大量招商引資。惟進入1990年代中期,東歐、印度、越南等國也紛紛大搞招商,分散了馬來西亞的吸引力。1997-98年後,更有許多外資撤出我國,以致投資與出口大幅下降。
申言之,馬來西亞是靠外資,而非內資推動投資與出口,日本、臺灣、韓國則是靠內資而非外資推動出口,而且是走低端升級至中高端的製造業成功升級,馬來西亞則一貫靠低端而非高端的製造業來推動投資出口。這決定了馬來西亞是靠低工資競爭力來發展。既然是低工資,當然難以升級。
(來源:FMT/Reuters)
青年擇業心態亟需改變
由於中高端製造業有待加強,馬來西亞製造業也出現了過早脫工業化的趨勢,結果在2019年的各行業結構中,服務業佔了57%,製造業只佔22%,其餘則為礦業與農業各佔7%,建築業近5%。這反映在就業形態的結果是,從事服務業這佔了63%,製造業17%,農業與建築業各佔約10%。換言之,多數人從事服務業如零售、餐飲、美容、修車、旅遊等相關行業。這些行業基本上是人力密集的,難以高度自動化,因此人事成本高。除了一些專業如律師、會計師等行業外,大多數服務業需要的人力相當多,許多年輕人選擇服務業而無意進入製造業、農業或建築業,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服務業薪資不易大幅上升。其實、粗重、髒亂、危險的工作,薪資頗為可觀。只要不改變擇業心態,低薪現象將難以大幅改善。
說起來,馬來西亞並非嚴缺較高工資的職業,而是年輕人的擇業觀念不同。更重要的是,目前就業人口當中,大約有60%具備中等技能,約27%是高技能者,12%為低技能工。根據統計局的數據,平均而言,高技能工人的月均收入3,908令吉,中等技能為1,716令吉,低技能則是1,206令吉。只有提高高技能工的佔比,才有可能提高工資水平。不過,要提高這個佔比,則需從教育與培訓著手。這是治本之道,否則目前的低薪化趨勢,將難有真正改善。因為會有更多人進入服務業,從而加劇服務業的人力供應、拉底薪資。
從國際比較來看,在地化與全球化也有兩極化的趨勢,亦即受到行業薪資上升的一般產業與行業,薪資將出現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現象。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只是從事一般行業,其薪資將難以大幅上升。若政府用強制方法提高工資,卻又無法相應提高生產力,如此勢必加劇通貨膨脹,是工資與物價形成互相推動的成本推動型通膨(cost-push inflation)。要提高競爭力,則涉及人力培訓與自動化,只是服務業大多數不易自動化。
總而言之,治本之道唯有產業升級,而這又涉及實用教育與培訓,如德國、瑞士便有大約70-75%高中生進入實用實學的技職學校。多數技職領域是不需要無一技之長的大專生的。
![]() 孫和聲 |
民間學者。生於霹靂州江沙,長於和豐,1976 年負笈臺灣,就讀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1984 年赴日本游學,學習日語及嘗試瞭解日本經濟富强之道。著有《尷尬的大馬經濟》、《解讀馬來西亞國情》、《解讀馬來西亞經濟》、《為馬來西亞把脈》等。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