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社會

楊善勇/疫情依舊在,只是模式改

(來源:Utusan/Faiz Alif Ahmad Zubir

馬來西亞的抗疫績效,何以從2020年的名列前茅,遽然名落孫山,緣由或許有四。一、名目錯綜複雜,條例朝三暮四。二、緩衝頒布,操之過急。三、篩查和統計,甚爲困惑。四、疫苗的接種部署,顯然多有不當之處。面向這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正是這樣。檢測、確診、隔離,接種都需漫長時間;學校若要關閉,倘若一概遵照教育部指示,通報、登記、消毒、評估、封校、追踪的準備,自然不及感染速度,怎麽可能立馬阻斷,急速緩衝病毒蔓延?


【文/楊善勇】

縱觀新冠病毒之抗疫,馬來西亞的應對模式和績效,何以從2020年名列前茅的全球模範生,遽然名落孫山,跌出榜外;或是人類防疫歷史上一個耐人尋味的奇特懸案。

之所以這樣,成因複雜,緣由或許有四。一、名目之錯綜複雜,條例的朝三暮四,猶如搜尋MH370的東南西北,乃至各個部門和地方政府官員奉令執行任務備感艱巨,各個行業和階層往往也搞不清楚實際狀况。

自2020年3月8日,先有行管令(MCO)頒布,繼之以同年5月4日開始限管令(CMCO)。到了下半年,6月10日逐步轉入復蘇。復蘇期限,原定截至翌年的2021年3月31日,唯疫情反覆,2021年1月11日各州所行限令隨之不一。

現在回溯,從2021年1月11日,而5月31日的抗疫,相當混亂。除了MCO、CMCO、RMCO、EMCO,維基百科的註釋說:還有半截子的EMCO加强版(semi-EMCO)。

二、緩衝的頒布,操之過急。從MCO而復甦,CMCO僅有短短35天。如此這般,人心既然封閉已久,一旦(局部)開放,難免造成壓抑已久的群衆,伺機傾巢齊出,最終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篩查和統計,甚爲困惑。儘管或有報告試圖佐證,500個國家的疫情已獲控制;一旦回顧「世界實時統計數據」(Worldometers)所列的病例累積統計,當可看出病例/人口比,已從2021年3月11日的每102人一個病例,激增至6月17日的每48人一個病例。

四、疫苗的接種部署,顯然多有不當之處。採購的不解、登記的系統、現場的安排、流程的運作、U轉的頻繁,所促動的一系列投訴,罄竹難書。儘管後來漸有修復,顯見公僕組成的龐大行政體系,確然失靈。

此事說來,攸關大企業的窠臼和大組織之桎梏。這一點,羅輯思維系列三十三的《官僚爲什麽當騙子》說得極爲明白:面對特定威脅的時候,根本來不及反應,脆弱得像一個嬰兒。眼下疫情逞凶肆虐,所有單位應對的磨蹭推搪,亦是這麽一回事。

何解?羅振宇博士借用鴉片戰爭慘後憂鬱症的緣由,一語道破部分困窘所在:神經系統反應太慢,一封奏報從廣東達天聽,五百里加急,也得十五天;皇帝御覽批示,送回前綫,那你說這場仗還能怎麽打?

而且,上面的政策指令和基層的實際運作,縱然不是大相逕庭,也有顯著之落差。加上組織之間權力爭奪,常見「拍照坐前面,做事去小便」之咄咄怪像。如此這般,彼此互不信任,層層叠叠的矛盾隨之叢生,自不待言。

(來源:Newsweek/Annice Lyn/Getty Images

何况,「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那麽,怎麽辦呢?靈光一閃,組成特定的委員會,盡力拖沓,想法設法把問題留給對方:衛生部、國家安全理事會、各州首長和大臣辦公廳、首相署。等到表揚大會需要領獎,我才上臺發表感言。

沒錯,官僚體系的標準作業流程,總是這樣。不論哪個政權,只要當權,只要在位,偏愛這套。奏章上陳,則洋洋灑灑,不吝溢美之詞;沉溺在好大喜功的假像,領導偏信「城在臣在,臣在城在」這種不知所云。

不幸的是,體系臃腫,處處冗員,公務員臨近兩百萬人;正副部長,浩浩蕩蕩。利益層叠,各自輸送既定鏈帶。參破這點,自可領悟,攸關改革的任何期許,最終要淪爲會心的博君一粲:「不管黑鞋白鞋,只要穿鞋,就是同學。」

那麽,面向這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正是這樣。檢測、確診、隔離,接種都需漫長時間;學校若要關閉,倘若一概遵照教育部指示,通報、登記、消毒、評估、封校、追踪的準備,自然不及感染速度,怎麽可能立馬阻斷,急速緩衝病毒蔓延?

難怪,今年首四個月累積83個學府感染群。以每月20個工作天計,幾乎每日一群。到了五月,則有6萬4046名12歲以下兒童染疫,乃至驚動前首相納吉調侃。政令隱晦不彰,官員優雅,裝睡不醒;難怪民間都恕不久等,自己「不讓孩子返校」了。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