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宗教政治最新文章

丘偉榮/跨族群合作要有行動方略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fan Fauzi

我始終認為在政治社會的改革道路上,必須跟各族群、宗教緊密合作,包括跟溫和的馬來民族主義者和伊斯蘭主義者互動。但為了爭取馬來人支持,有些黨團領袖選擇去討好製造伊斯蘭危機感的宗教司,或與散播仇恨言論的右翼份子互動,這種策略嚴重扭曲了改革的意義。過於策略考量的矯情做法,未必能吸引馬來人支持,反而令原有的支持者反感,最終兩頭不到岸。如果只談策略和出路,缺乏研究論述,一旦原則失守,很可能就會迷失方向。


【文/丘偉榮】

要嘛強調馬來西亞人身份,不然你就是「華人沙文主義者」;如果倡議安撫馬來人不安,那你就是「出賣華人利益」;批評保守的伊斯蘭化政策,就是「伊斯蘭恐懼症者」……,我們的政治和社會討論很多時候過於簡化,急於選擇某個立場、強調二元對立和黑白分明,然而現實還有很多灰色地帶,社會價值光譜很廣闊、許多議題涉及的面向錯綜複雜。另外,看待事情也有流於表面之嫌,比如談「馬來西亞人身份」、「爭取華人權益」、「捍衛伊斯蘭」時,並未深究到底「馬來西亞身份」、「華人權益」和「伊斯蘭化」的意涵是什麼,因此忽略了其實有很多方式成為「馬來西亞人」、「華人」和「穆斯林」。

慎防右翼挑撥族群情緒

我曾經撰文關注「馬來人不安」,被某些人曲解為「討好馬來人」、「縱容馬來保守右派」等等。我主張跨越族群與不同馬來穆斯林黨團合作,則被誤解為毫無保留、沒有底線地爭取馬來人支持。為此,希望通過本文釐清和補充幾點我的觀點。首先,關注馬來人不安,不等於合理化馬來保守派的作為。這是為了阻止保守的馬來右派一再炒作「伊斯蘭危機感」,用來動員馬來人的不安情緒,騎劫馬來穆斯林民意,把馬來人推向更為保守的一方。

第二,安撫馬來人不安,不等於討好馬來人或向穆斯林獻媚。我這些年來主張跟溫和伊斯蘭主義黨團合作,但也提醒在合作過程中,必須堅守原則。我批評無限上綱的清真化和伊斯蘭化政策,也關注極右份子的舉動,主張避免為極右勢力提供任何平臺。

(來源:Malaysia Gazette/Iqbal Basri

第三,化解馬來人不安,不等於「去華化」。就好比伊斯蘭黨領袖指誠信黨「無法捍衛伊斯蘭」,實際上兩黨都是伊斯蘭主義政黨,只是選擇不同方式實踐伊斯蘭議程。誠信黨並未「去伊斯蘭化」,而是嘗試讓伊斯蘭價值跟民主與多元社會接軌。同樣的,行動黨的內部分歧可能不是要否強調華人色彩,而是如何在馬來西亞國情下維繫華人屬性。就如我曾經提出「群島華人」的看法,那不是「去華化」,而是強調本土華人的特殊性、流動性和主體性。

這些年來,某些華裔黨團積極跨越族群去爭取馬來人支持,理應是件好事,但為了討好馬來人而沒有底線,不惜與散播仇恨言論、製造族群對立的右翼份子合作,那可是本末倒置了。以行動黨大山腳國會議員沈志強為例,他近期漏夜跨州會見玻璃市宗教司阿斯里(Mohd Asri Zainul Abidin),在臉書聲稱與後者暢談如何促進國民團結和宗教和諧。

爭取選票不應沒有底線

難道沈氏不知道阿斯里在希盟執政時期,不斷散播「伊斯蘭危機感」、批評行動黨、誠信黨無法捍衛伊斯蘭,也不知道他響應「優先購買穆斯林運動」(Buy Muslim First)、支持關閉多源流學校的網上簽名運動?為何要跟一個製造對立的人談團結?為何跟散播仇恨者談和諧?跟這位宗教司會面到底要釋放什麼訊息?難道為了爭取穆斯林選票,不惜委曲求全、與敵共舞嗎?

我始終認為在政治社會的改革道路上,必須跟各族群、宗教(特別是人口最多的馬來人)緊密合作,包括跟溫和的馬來民族主義者和伊斯蘭主義者互動。但是為了爭取馬來人支持,有些黨團領袖選擇去討好製造伊斯蘭危機感的宗教司,或與散播仇恨言論的右翼份子互動,這種策略嚴重扭曲了改革的意義。過於策略考量的矯情做法,未必能夠吸引馬來人支持,反而令原有的支持者反感,最終兩頭不到岸。

(來源:Today Online/The Malay Mail Online

行動黨過去在捍衛華人和非穆斯林權益課題上積極發聲,既要求承認統考文憑,也高調反對伊斯蘭化措施。可是這些年來,該黨領導層對這些議題明顯比從前安靜多了。某種程度上,行動黨的困境反映出馬來穆斯林政治的局限。籠統來說,行動黨過去主張的馬來西亞,是相對世俗和主張各族平等。但不過,馬來社會的主流政治思維卻認為,馬來人應該主導政權的馬來民族主義,主張宗教與政治結合的伊斯蘭主義;當然兩者並非鐵板一塊,也不全然都是排他的。

理想來說,行動黨應該長期耕耘,開拓本身的馬來選源,讓馬來人在馬來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主義之外有更多選擇。比較快的捷徑是,與跟馬來民族主義政黨(從之前的土團黨到目前的鬥士黨)和伊斯蘭主義政黨(從之前的伊黨到目前的誠信黨)結盟。為了跟這些政黨合作,行動黨或多或少必須在統考議題和伊斯蘭化政策方面,採取妥協或立場軟化的態度。

在馬來社會的政治思維和社會價值觀未出現巨大改變前,行動黨為了執政、為了吸引馬來人支持,恐怕無法像從前般高喊廢除馬來人特權、反對伊斯蘭化政策,更別說聲援性少數權益議題。那麼,民間組織應該在政局變幻莫測之際扮演什麼角色?民間組織無需與政黨完全切割,但應保持自主性,顧全大局的同時堅守鬥爭原則,當然如何拿捏得宜並非易事。

民間組織需堅守自主性

跟馬來穆斯林黨團合作,亦不代表該完全接受馬來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主張,被對方牽著走。我們不能簡單地標籤,諸如捍衛華教、要求承認統考者就是華人沙文主義者,批評伊斯蘭化政策就是伊斯蘭恐懼症。同樣的,我也反對把所有要求政教結合的伊斯蘭主義者一律視為宗教狂熱份子,或將主張單一源流學校的馬來民族主義者統統當作種族主義者。

(來源:MACSA

無論聯辦活動、交流對談或結盟共事,雙方必須釐清對話的基礎、合作目的和務必堅持的底線。今年初,穆斯林聯合會(Ikatan Muslimin Malaysia,ISMA)主導的某個非政府組織聯盟,邀請非穆斯林團體聯辦一場捍衛家庭價值和反性少數群體的論壇;另一邊廂,伊斯蘭青年運動(Angkatan Belia Islam Malaysia,ABIM)則邀請不同宗教團體共組一個跨宗教關注氣候變遷的網絡(Malaysian Interfaith Climate Change Network)。前者的合作基礎建立在反性少數,後者提倡關注環保。一個是由右翼穆斯林團體主導,另一個由相對溫和穆斯林組織主催。是以,決定合作或對談之前,必須釐清對方的背景與議程,而不是為了急於跨族群缺乏防備。

我們也不應掉入這樣的盲點:經常講馬來文、穿馬來裝和熟悉馬來文化的就是「真正的馬來西亞人」,馬來文講得不好就是「不那麼好的馬來西亞人」。成為「真正的馬來西亞人」,應該有很多不同面貌,這才是多元共存的國度。大多數國人都會支持多元和跨族群倡議,但對多元可能有不同認知,對馬來西亞國族有不同想像,對華教運動的定位不同看法,對伊斯蘭化進程有不同見解,這些議題都需要再深化討論。如果只談策略和出路,缺乏研究論述,一旦原則失守,很可能就會迷失方向。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