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傳播最新文章社會

陳琮淵/聲音與生活:砂拉越廣播電台的早期發展

(來源:New Straits Times

廣播是砂拉越戰後華人社會重要的娛樂及訊息管道,至少從戰後一路延伸九零年代,至今也仍具一定影響力。無線廣播事業的發展,雖多以砂拉越廣播電台為重要里程,重要性實不亞於今日的「谷哥」、「度娘」及YouTube頻道,在砂拉越民眾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重溫砂拉越廣播電台的早期發展,並非緬懷殖民歲月、歌頌形式上的文化多元主義,而是透過追索聲音與生活的緊密連結,尋找那份舒緩安逸、包容共存的生活節奏。


【文/陳琮淵】

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線上平台加速發展,上課、開會、考試等工作生活大小事,隔空連線漸成常態;行動受限,面對面的交流減少,溝通模式與生活節奏正悄然扭轉,某些想當然爾的日常無非只是習以為常。遙想傳統媒介當道的舊時光,在那個交通尚未發達、娛樂相對簡單的年代,廣播無疑是庶民生活的基調與重心。古晉文史工作者蔡羽生動描述了無線廣播如何開啟人們一天的生活:

慢慢睜開惺忪的眼睛時,窗口是朦朧的曙光,耳畔隱約得悉樓下的廚房已經醒來了,除了鍋鏟和女人們的對話,還有雜夾其間的—古晉電台的「晨光曲」。拉開房門下樓,悠揚的歌聲和DJ們的早晨談話,讓我的童年總是醒在愉快的氛圍中。那是19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們沒有太多消遣,生活很有規律,收音機幾乎等於日常娛樂的全部。【註一】

砂拉越顯赫的黃慶昌家族事業遍布星、砂各地,主要繼承人黃佛德在回憶戰後參與投機性原物產貿易—即俗稱的「浮水交易」時提到,掌握即時訊息是黃金致勝法則,也間接說明了廣播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戰爭帶來土產行情狂飆效應的同時,胡椒與橡膠熏片的國際盤價行情,亦是一日數變,半個多世紀前,還沒有像今天般快速的資訊管道,一般土產商和農戶,全靠收音機收聽土產行情,而我們黃慶昌公有限公司,靠得是從新加坡的聯號,慶隆有限公司發來的最新一手行情電報,為了避免情報被耽誤,還備有專人駐守在大石路的電報局,專司接收電報的任務,一旦接到最新的電報,便馬上送到公司高層手上…就因為我們所掌握的市場情報既快又準,很多同行都紛紛來登門探聽消息,交換情報與心得。【註二】

廣播是砂拉越戰後華人社會重要的娛樂及訊息管道,重要性實不亞於今日的「谷哥」、「度娘」及YouTube頻道。文史工作者蔡宗賢回憶起1960年代砂拉越局勢動盪不安「社會活動及大型的露天活動幾乎停頓,那時詩巫基本上還是小鎮吧,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水又衛星頻道節目……。人們的娛樂只有電影院與收音機的廣播。」【註三】蔡羽還進一步指出。「至少有幾代人,跟我一樣,是依偎著古晉的廣播長大的。不但在家裡聽著這個頻道,在外頭的咖啡店、銀行、辦公室等,或許都在開著。除了聽歌聽新聞,電台還有很多小資訊、廣播劇、訪談、留言寄語交朋友什麼的,節目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制作很用心。」【註四】足見廣播在砂拉越民眾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至少從戰後一路延伸九零年代,至今也仍具一定影響力。

回顧歷史,砂拉越無線廣播事業的發展,雖多以砂拉越廣播電台(Radio Sarawak)為重要里程,其濫觴卻可追溯至「白人拉者」(White Rajah)時代古晉兩座廣播塔的設立。1922年8月,在當時砂王維納布魯克(Charles Vyner Brooke)支持下,軍隊樂團演奏播音大獲好評,砂拉越無線廣播事業也漸漸開展起來,隨後無論是官方政宣、賽馬活動或空襲警報,廣播無遠弗界的傳播力早已深入民間,成為日常之必須,1941年因日軍占領被迫中斷後,直到1954年6月砂拉越廣播電台設立開播才重啟爐灶。【註五】

成立於1954年的砂拉越廣播電台。
(來源:Radio Sarawak Booklet,無頁碼,未具出版年)

砂朥越廣播電台以連結聽廣大人民為旨要,辦台方針面向當地主流族群,以英語、馬來語、華語及伊班語等四種主流語言,每年製播一萬種以上符合本地文化民情的節目。其中新聞主要取材於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的Far East Service、London Calling Asia欄目及砂拉越本地要聞,力求客觀公正;每週還邀請來自英國及新加坡的知名政治評論員點評世界局勢,衡諸今時不遑多讓。開播初期,全砂約有三萬具收音機,估計聽眾達二十餘萬人以上,當中不少人透過名信片點播音樂或寄語親友,砂拉越廣播電台先進的播音設備及典藏八千多首各語言歌曲音樂庫,適足以應付多元需求;而該台定期發行的《砂朥越廣播兩週刊》(Radio Time of Sarawak)印數達三千份,流通於全砂各城鎮,亦可見砂拉越廣播電台廣受歡迎的程度。

砂拉越廣播電台早期發展規劃最值得稱道之處,在於強調溝通群眾並積極落實族群團結和諧的理念。一本早期流通的宣傳冊具體陳明了如下目標:

砂朥越廣播電台成立於1954年,用來作為這個交通遲滯而困難的國家,溝通人民聲氣的一個重要的工具。……所以像砂朥越這樣的國家,早就深感需要英語,以及當地各主要民族的語言的高度娛樂、新聞、消息和教育來供給民眾,無線電廣播便是一個現代國家適應這些需要的最理的利器。砂朥越廣播電台每天用英語、馬來語、中國國語以及伊班語廣播…砂朥越廣播電台為公眾服務的原則,首先要為語言不同的各族的聽眾準備他們可以接受而適合他們的娛樂,同時將各種種固有文化、歌唱和音樂傳送到他們的家裡去 …砂朥越廣播電台的目標在於把聽眾連繫在一起,打破殘餘的種族的不和諧以及偏執的障礙。【註六】

事實上,就政府的角度而言,要想有效治理幅員廣袤、地貌複雜、族群多元且當時尚屬殖民地的砂拉越農業社會,廣播確實是推動社會發展及公共服務的最佳工具之一,它除了能為當地民眾提供新聞與資訊,更是當時主要的娛樂管道,並配合推廣學校教育及成人語言學習。據砂拉越政府年度施政報告所載,砂拉越廣播電台確實起到重要作用。

在這方面(社會服務)特別重要的二件事,就是成人教育協會的組成,和砂羅越廣播電台的開幕。……雖然砂羅越廣播電台還沒有開始任何特別的教育方面的節目,但是無可懷疑的,該台那些連續性的有關本地事務、行政,一般共同事項的談論,以及學校間普通的常識的比賽,已經引起了興趣,並將提高成人教育的水準。……一位有經驗的觀察者曾經在這一年報告說:『五年前在砂朥越以書面宣傳做為合作教育的媒介是沒有用處的。但是今天已經不是這樣了,實際上它已經變成了最有價值的傳播消息的方式。』【註七】

以當時的高科科技—收音機—收聽廣播節目在戰後初年不哲是一大享受,收音機娓娓流逸的「新聲音」,不僅是連接彼此的新世界之網,更提升了人們的感官體驗。收音機成為一項好生意,這點直接體現在電器行廣告的主打商品品項之上。另如,「諾阜尚聶」(NovoSonic)收音機的廣告向消費者強調「現在菲立士收音機的聲音已經超過通常一萬電波的傳達限度,而傳到聲音未傳到過的新場所。現在你可以聽空前第一次聽到未被擾亂的完善的原聲之美。……諾阜尚聶收音機,以它的射電週率為它的優點之一。射電週率提高了收音機的感覺性,所聽收音機能響亮而清楚地傳出遙遠地方電台的播音。」而當時廣播在砂拉越的普及情況,也可從《婆羅洲商業年鑑》(1966)所載的〈本州最近五年發出收音機禮申及收費表〉中,連年成長的相關設備及執照規費統計數字得窺一斑。

更重要的,就廣播的節目內容及具體安排來看,早期的砂朥越廣播電台亦有以下值得讚許借鑒之處,其他的特色也體現在一週節目表當中(節選,下詳)。

首先,多語節目以利民眾收聽之便。除了四種主要語言的播音之外,以針對華人社群的節目為例,甚至還細緻到照顧華人方言群的需求,據本文所掌握的資料,每週二、五的中午12點到1點,分別是客家及福州方言的專門廣播時段。

其次,強調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表演。除了豐富的西洋古典及爵士樂典藏與其他友台的資源分享外,砂拉越廣播電台也時常邀請馬來克朗聰(kronchong)及根當(Gendang)樂團、伊班班頓(pantuns)及銅鑼(gong)、華人歌唱及音樂演奏。

第三,開放而包容的宗教廣播節目。這是砂拉越廣播的一大特色,聽眾可以在電台收聽到不同語言的各種宗教節目,這些節目來自各宗教派別,但皆不鼓動極端思想及過激行徑,真正達到多元自立,各美其美,實屬難能可貴。

古晉潮僑俱樂部樂隊早年在砂拉越電台表演作空中廣播。(來源:砂拉越潮州公會,2019,《砂拉越潮人百年足跡》,古晉:風行印品,無頁碼)

「世界越快,心,則慢」,重溫砂拉越廣播電台的早期發展,並非緬懷殖民歲月、歌頌形式上的文化多元主義,而是透過追索聲音與生活的緊密連結,尋找那份舒緩安逸、包容共存的生活節奏。

【註解】

一、蔡羽,2019,〈收聽歲月的聲音〉,《星洲日報》,3月18日「古晉筆記」專欄。
二、黃佛德口述,李振源筆錄,2008,《拿督阿瑪黃佛德回憶錄》,古晉,利明印務,頁62-63。
三、蔡宗賢,2017,《老相片細說往事》,吉隆坡:益新印務,頁98。
四、蔡羽,2019,〈收聽歲月的聲音〉,《星洲日報》,3月18日「古晉筆記」專欄。
五、查特著,房漢佳譯,1976,〈無線廣播最初怎樣介紹到砂朥越來〉,《砂朥越掌故》,古晉:婆羅洲文化局,頁107-108。
六、RADIO SARAWAK BOOKLET,無頁碼,未具出版年。
七、砂朥越政府新聞處,1955,《一九五四年的回顧》,古晉:砂朥越政府新聞處,頁49-50。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