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hutterstock)
無論馬來西亞或印尼,都市空間的清真化,已是一股銳不可擋的潮流趨勢。這反映出不少虔誠都市穆斯林中産階級都對清真有所追求,伊斯蘭化進程並不局限於政治、法律層面,同時影響商業活動、流行文化和消費模式。很多穆斯林的清真要求應獲尊重,他們有權利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推廣篤信的價值,但對清真的要求卻不應扼殺非穆斯林、自由派穆斯林的選擇權,也不能通過國家機關將清真標準無限上崗,强制於民眾身上。
【文/丘偉榮】
清真爭議近年不斷上演。例如二〇一七年起,麥當勞禁止非清真蛋糕入店、超市推出「清真購物車」、吉隆坡市政局禁辦啤酒節,鬧得沸沸騰騰。這幾個月,則有著名連鎖清真咖啡店被指售賣含猪肉食物、雪蘭莪州一家超市遭投訴後下架酒精飲料、清真蛋糕店拒絕為顧客放上聖誕賀詞、森美蘭州宗教局呼籲穆斯林勿光顧無清真認證的餐館,無不引起媒體關注。接下來,無論政局如何變化,類似清真爭議預料將持續發生,影響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日常生活。
這些年來,從伊斯蘭銀行到符合伊斯蘭教義的醫院,從穆斯林美容院到伊斯蘭私立學校,從時尚頭巾店到清真餐館,從穆斯林友善旅館到穆斯林住宅區,無論馬來西亞或印尼,都市空間的清真化,已是一股銳不可擋的潮流趨勢。這反映出不少虔誠都市穆斯林中産階級都對清真有所追求,伊斯蘭化進程並不局限於政治、法律層面,同時影響商業活動、流行文化和消費模式。換言之,伊斯蘭化、現代化和都市化是相互交織的。在馬來西亞,這些追求伊斯蘭化的都市穆斯林可以是伊斯蘭黨、誠信黨或公正黨黨員,又或是伊斯蘭友好協會(IKRAM)、伊斯蘭青年運動(ABIM)或穆斯林聯合會(ISMA)的支持者。如此情况下,無論誰掌權執政,清真化趨勢都會繼續存在。
清真議題背後牽涉的不僅是宗教爭議,也包括族群關係、政治角力和商業競爭。清真爭議一再發生,顯示可能並非族群之間缺乏互動,而是族群之間有更多接觸,於是互動過程中難免出現矛盾和摩擦。再來,跨族群空間爲了配合馬來穆斯林的要求,難免在某個程度上必須清真化,惟不同人士對清真的認知和要求卻不相同。右傾的馬來人認爲符合伊斯蘭教義的清真並不够,主張馬來穆斯林應主導清真市場,佔據清真空間。堅持政教分離的非穆斯林則反對過於遷就虔誠穆斯林,因此最近興起主打非清真市場的生意。
(來源:Gulapop)
清真認證與消費權益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社交媒體流傳一則影片,指國內由非穆斯林經營的連鎖咖啡店——「舊街場白咖啡」(Oldtown White Coffee)所售食物含有猪肉,提醒穆斯林消費者不要光顧。不過,馬來西亞伊斯蘭發展局(JAKIM)較後澄清影片指控不實,也說明該店擁有清真認證。該局後來製作的有趣短片,坦言雖然國內超過七成清真商品由非穆斯林經營,但皆獲清真認證,因此勸請民衆勿在未經證實前,散播任何虛假或仇恨訊息。不過,片子底下的留言卻讓人擔憂,有網民稱贊該局用幽默方式傳達清真認證的資訊,但也有人質疑該局是否拿了商家的好處,另外有者不滿非穆斯林主導清真市場,呼籲響應「優先購買穆斯林產品運動」(Buy Muslim First)。確實,不少跨國企業和華人商家這些年來得益於該局的清真認證,始能開拓穆斯林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吊詭的是,清真認證並未幫助到規模較小、新興崛起的馬來中小型企業。這也是早前BMF運動出現的原因之一,有馬來穆斯林商家認爲非穆斯林華人壟斷了清真市場,因此必須自助來跟非穆斯林商家競爭。
同樣在去年聖誕節期間,一家具清真認證的蛋糕店爲了遵守條例,被指不願意爲顧客在蛋糕放上「聖誕快樂」的賀詞。伊發局官員事後向媒體表示,清真認證的其中一個條例是不能在産品上使用宗教符號,宣揚非穆斯林的宗教節慶。掌管宗教事務的首相署部長祖基菲里(Zulkifli Mohamad Al-Bakri)則澄清,清真認證店家可在産品寫上節日祝賀語,惟不得進行展示。這仿佛規定不可以在清真的公開場合,展示不符合伊斯蘭教義的元素;這樣的言論與當局為了確保都市空間的清真化,只允許閉門進行啤酒節,不得公開舉辦一樣。穆斯林對清真消費和清真場域有所要求無可厚非,應予尊重,但如果毫無節制地將清真認證標準無限上綱,强制在國人身上,恐怕不只對多元社會不利,就連有些穆斯林也可能覺得不可理喻。
今年初,森州宗教局臨檢當地一家華人茶餐室時,呼籲穆斯林勿光顧無清真認證餐館。據報導,當局接獲民衆投訴常有穆斯林光顧該茶室而採取行動。其實,在很多市郊鄉區,不少馬來人都不介意到無清真認證的華人餐館用餐。光顧華人餐館,不代表他們不虔誠,而是信任業者,認爲只要沒有猪肉不喝啤酒就可以接受了。穆斯林雖有權要求清真認證,但其他穆斯林的選擇自由也應予尊重。宗教局固然有權制定清真認證規範,但不代表可以無限上綱,監視穆斯林光顧非清真餐館、檢查餐館。泛清真化的現象從大都市蔓延到小市鎮,可能會破壞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互動。
(來源:Yahoo News Malaysia/Malay Mail/Farhan Najib)
倫理消費與官僚管理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雪州本查亞南鎮(Puncak Alam)的Jaya Grocer連鎖超市的非清真區域引發爭議,當地州議員莫哈末赛益(Mohd Shaid Rosli)接獲投訴,以該區居民絕大多數是馬來人為由,要求超市關閉售酒區。本查亞南就如萬宜新鎮(Bandar Baru Bangi)、莎亞南(Shah Alam)、賽柏再也(Cyberjaya)等地,是馬來穆斯林中産階級佔絕大多數的雪州市鎮,他們希望聚集在一個清真、現代化的居住環境。比如,萬宜新鎮就不得設立電影院,市內連鎖超市大多數未售賣酒精飲料。莎亞南一帶的便利店也因顧及穆斯林感受,自願不販售酒精飲料。萬宜新鎮和莎亞南也有很多「清真商業場域」——清真餐館、清真醫院、清真美容院、穆斯林時尚服飾店等,背後的推動者不只是伊斯蘭黨支持者,還包括很多傾向公正黨或誠信黨的都市穆斯林中産階級。部份非穆斯林經營的連鎖超市亦落實清真化措施,如清真購物車。有時可能是出於討好穆斯林消費者的商業决定,有時則因穆斯林居民、消費者抗議,而這些抗議通常是有組織性的。
很多穆斯林的清真要求應獲尊重,他們有權利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推廣篤信的價值,但是對清真的要求卻不應扼殺非穆斯林、自由派穆斯林的選擇權,也不能通過國家機關將清真標準無限上崗,强制於民眾身上。穆斯林到清真認證餐館用餐,本無可厚非。若因商業考量、消費者要求,在自由市場提供清真選擇是情有可原。但這些年來,國內各清真行業時常與國家機關有不少矛盾。舉例來說,非穆斯林餐館業者爲了吸引穆斯林顧客而申請清真認證,不過伊發局卻一再將認證標準無限上綱,設下許多苛刻條件,讓清真認證成為「官僚管理」,不再是「倫理消費」。
總之,穆斯林對清真有要求,市場爲了吸引穆斯林消費者而作出調整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近年國家機關過份介入,清真標準無限上崗,穆斯林選擇權遭否定,卻是讓人擔憂的趨勢。
丘偉榮 |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大馬與國際研究所研究員。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