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宗教政治最新文章

丘偉榮/伊斯蘭青年運動的變遷與挑戰

(來源:PANJI

伊斯蘭青年運動主張以本地國情來詮釋伊斯蘭教義,保留不違反伊斯蘭教義的馬來文化傳統,提倡與民主制度、多元文化社會接軌。它在特定課題的立場相對堅決,如反對英化數理、支持推廣爪夷文、對承認統考有所保留。在新疆議題上,不理會中國大使館,對中國境內穆斯林被打壓表達強烈不滿。本國政局近年變化多端,湧現更多不同的伊斯蘭組織、傳教士,伊青運如何回應這些挑戰值得關注。


【文/丘偉榮】

今年8月6日是伊斯蘭青年運動(Angkatan Belia Islam Malaysia,ABIM)成立四十九周年紀念日。這個走過近半個世紀的組織,可說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且活躍至今的伊斯蘭團體。伊斯蘭青年運動是我國自上世紀七〇年代以來伊斯蘭復興運動的主要推手,與國內這些年來伊斯蘭化進程、政局發展有密切關係,也跟公正黨主席安華依布拉欣的伊斯蘭主張和政治生涯起伏不可分割。安華正是該組織的創辦人之一,也當過第二任主席。

伊青運源起於本國學生運動,曾經積極為農民和其他弱勢群體抗爭,著重在校園推行伊斯蘭化運動。在七〇年代前,我國披頭巾的穆斯林女性佔相對少數,穆斯林女性戴頭巾之後成為常態,伊青運經常以這個轉變強調其重要角色,造成自由派穆斯林如人權律師西蒂卡欣(Siti Kasim)、伊斯蘭姐妹組織(Sister In Islam)對安華和伊青運一直以來存有戒心。

伊青運深受埃及「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影響,曾經被視為激進、保守組織,卻迅速紮根本土,走向溫和。它主張以本地國情來詮釋伊斯蘭教義,保留不違反伊斯蘭教義的馬來文化傳統,提倡與民主制度、多元文化社會接軌。

(來源:YouTube/mediarakyat

溫和伊斯蘭主義路線

其第三任主席西迪法茲(Siddiq Fadzil,上圖右)即提倡「Fiqh Malaysia」 ,以馬來西亞國情來詮釋和實踐伊斯蘭教義,奠定其本土化的伊斯蘭運動色彩。從伊斯蘭文明社會 (Masyarakat Madani)、中庸伊斯蘭價值 (Islam Wasatiyyah)、穆斯林民主 (Muslim Demokrat) 到伊斯蘭教旨本法(Maqasid Shariah)等論述,可以看出伊青運不斷嘗試在伊斯蘭化、民主化、現代化進程中尋找平衡點。這些年來,它堅持實踐溫和伊斯蘭主義路線,既不是自由派(liberal),亦非激進派(radical)。

伊青運成立後,積極介入本土政治,這跟安華的政治轉向有緊密聯繫。它在七〇年代曾親近伊斯蘭黨、反對國陣巫統;八〇年代被時任首相馬哈迪收編進入體制,推行伊斯蘭化政策;九〇年代初變得開明,倡議文明對話;九〇年代末則因安華被革職,加入烈火莫熄運動,為公正黨成立初期的一大支柱。

2000年代初,部份伊青運領袖由於不滿公正黨路線過於多元、安華被視為自由派而脫隊。民聯執政雪蘭莪州後,伊青運回歸體制當雪州政府智庫,另一方面積極串聯其他相對進步的改革力量,如淨選盟(BERSIH)運動。伊斯蘭黨離開民聯後,伊青運和伊斯蘭友好協會(IKRAM)依然為希盟拉攏都市虔誠穆斯林選票,共同提倡相對兼容的伊斯蘭論述。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fan Fauzi

重返核心難獨領風騷

希盟2018年上臺執政後,伊青運重返中央權力核心,與八〇年代不同的是,它不再是獨領風騷的伊斯蘭組織。在親希盟陣營,伊友會似乎頻頻擴展對政府的影響力;至於反對陣營,穆斯林聯合會(Ikatan Muslimin Malaysia,ISMA)進一步崛起,不斷叫囂。加上近年來,多位網紅傳教士在穆斯林社會深受歡迎,令伊青運在國內虔誠穆斯林的地位已不復當年。

儘管安華近年不斷遭標籤為自由派,伊青運依然作為其後盾。馬哈迪在2019年10月出席「馬來人尊嚴大會」後,伊青運旋即辦了「塑造馬來西亞民族研討會」,邀請安華當主題發言人。

除了安華,國內各馬來政黨都有曾經活躍於伊青運或其大專臂膀馬來西亞伊斯蘭學生聯合會(Persatuan Kebangsaan Pelajar Islam Malaysia,PKPIM)的領袖。這些人包括公正黨的三蘇伊斯干達(Shamsul Iskandar)、馬努迪(Nur Manuty)、阿茲敏陣營的賽夫丁阿都拉(Saifuddin Abdullah) 、卡瑪魯丁嘉法(Kamaruddin Jaafar),誠信黨的阿努亞達希 (Anuar Tahir),巫統的阿斯拉夫 (Asyraf Wajdi),還有伊斯蘭黨已故前主席法茲諾(Fadzil Noor)和現任主席哈迪阿旺(Hadi Awang)。

(來源:IKRAM MIRI

與伊友會既競爭亦合作

談及伊青運,就不得不提伊友會及其前身伊斯蘭改革理事會(Jemaah Islah Malaysia,JIM),兩者都深受到伊斯蘭主義熏陶,活躍於穆斯林新興中產階級。差別是前者以本地大學為根基,後者早期成立者多為海外(特別是英國、埃及)留學歸來者。這也是為何伊青運的本土、馬來色彩較伊友會濃厚。

在八〇年代,伊斯蘭改革理事會不滿伊青運走入體制和跟巫統合作,而選擇在體制外活動並傾向支持伊斯蘭黨。直到1998年,伊斯蘭改革理事會和伊青運因為都支持政改運動,而開始走在一起,這些年來保持既競爭亦合作的關係。

兩者也共同經營更為兼容的伊斯蘭論述,如倡導伊斯蘭政治2.0、伊斯蘭教旨本法。伊青運提出穆斯林民主(Muslim democrat),伊友會則提出博愛伊斯蘭議程 (Islam Rahmatan lil Alamin)。前者近年也經常出版書籍、舉行研討會、串聯其他非政府組織,但在社交媒體經營和年輕人的組織工作方面卻相對遜色。

(來源:1Media.My

穆聯會崛起帶來挑戰

當這兩大組織走向相對兼容之際,穆斯林聯合會則日益崛起,路線更為排他。穆聯會善用社交媒體製造輿論,也在國內外大專院校積極耕耘基層,對伊青運和伊友會構成極大挑戰。儘管這三個組織都受到伊斯蘭主義薰陶,卻發展出不一樣的面貌。簡單來說,伊友會是溫和伊斯蘭主義遇上多元文化主義,穆聯會卻是更為保守的伊斯蘭主義遇上排他的馬來民族主義,伊青運則是溫和伊斯蘭主義遇上兼容民族主義,伊青運和穆聯會同樣注重馬來和本土色彩,只是前者較為兼容,後者則具種族主義傾向。

伊青運在特定課題的立場相對堅決,如反對英化數理、支持推廣爪夷文、對承認統考有所保留、堅持酒店服務人員有戴頭巾的權利。伊青運在新疆議題上,不理會中國大使館,對中國境內穆斯林被打壓表達強烈不滿。伊青運這些做法令有些人認為它是激進的,但某個程度上,其相對堅決的立場更能建立「伊斯蘭/馬來人憑證」,取得更佳位置來回應更為排他、保守的伊斯蘭勢力挑戰(而不至於像伊友會、誠信黨般遭標籤為「行動黨的傀儡」)。

馬來西亞政局近年變化多端,湧現更多不同的伊斯蘭組織、傳教士,伊青運如何回應這些挑戰值得關注。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