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經濟

官世峰/復工新常態下的軍政、訓政及憲政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iq Razali

行限令絕非長遠之計,如何讓非常態措施成為非常時期的常態,是社會要接受的考驗。即便行限令後來完全解除,國人已回不去3月18日前的常態,而是要全面適應常態化防疫的新常態,在疫苗面世前遏止疫情再度爆發。趁放寬限令時期,政府應與企業加強溝通,了解復工期間面對的問題,才能及時補救。政府必須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同時應對抗疫新常態的挑戰。經濟要搞好,防疫也不能鬆懈,否則復工復產的決定將得不償失,但願5月18日以後,這一批5月4日復工者不會淪為新的感染簇群。


【文/官世峰】

從「行動限制令」到「有條件行動限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 Control Order),大部份經濟活動停頓四十七天後,終於可以重新營運。政府必須帶領所有企業的雇主與員工,讓他們適應眼前的「新常態」,把抗疫措施常態化,在上班期間或放工後的生活都保持高度的防疫意識。放寬不意味著放鬆,現階段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配合尤為重要,否則一切抗疫努力將會白費。

馬來西亞在3月18日開始實施行限令,是旨在拉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的壓制策略,確保國內新冠疫情不超出醫療體系可負荷的極限。然而,國家與人民為此付上了慘痛的經濟代價,每天損失高達二十四億令吉。

隨著首相慕尤丁在五一勞動節宣布放寬限令、重啟經濟,大部份獲准營業的經濟領域自5月4日起已陸續復工復產,前提在於遵守指南做好防疫措施。這個放寬版行限令,也延長四週至6月9日,以期經濟與抗疫盡可能兼顧。

行限令絕非長遠之計,如何讓非常態措施成為非常時期的常態,是社會要接受的考驗。即便行限令後來完全解除,國人已回不去3月18日前的常態,而是要全面適應常態化防疫的新常態,在疫苗面世前遏止疫情再度爆發。

軍政、訓政及憲政,是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從封建帝國走向民主憲政所經歷的三個階段,逐步讓國家和人民適應巨大的政治變遷,接受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在軍政時期,武裝力量扮演平息動盪的角色,帝國瓦解後促成國家穩定;訓政時期,國家交由相對集權的政府治理,為行憲作出籌備和訓育工作;憲政時期,國家正式按照憲法運作,人民可透過選舉(election)、罷免(recall)、創制(initiative)及複決(referendum)的權力參與國家事務,民主憲政得以實現。雖然政治現實與想象有差距,實際情況不盡人意,但軍政、訓政及憲政三階段的民主轉型框架仍有值得參考之處。

(來源:The Star/Reuters/Lim Huey Teng

抗疫新常態三時期

為了說明對應新常態與民主建設一樣,都沒有辦法一步到位,本文以「軍政」、「訓政」和「憲政」來比喻馬來西亞邁入抗疫新常態的三個時期:

首先,行限令期間(3月18日至5月3日)可說是抗疫新常態的「軍政」時期,乃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政府透過軍警執法,對違令者處以罰款和監禁,確保人們大部份時間乖乖留守在家裡,減少人群聚集。身邊老一輩的人,都以「戒嚴」來稱行限令,儘管兩者有異。

須注意的是,馬來西亞的監獄人滿為患,很難做到保持社交距離,把違令者判入獄並不符行限令的初衷。監禁主要用於嚇阻,而非真正的懲罰。警方初期過度執法,法庭判刑過重,確實引起不少爭議。本文語境中的「軍政」,用意是教育和提高國人的防疫意識,以進入新常態為終極目標,而非主張讓疫情成為威權管制的藉口,警察、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權力(coercive power)終須適時退場。

第二,放寬行限令期間(5月4日至解除為止)是政府協助國人適應新常態的「訓政」時期,也是馬來西亞的關鍵時期。除了那些病毒擴散風險較高的經濟活動,大部份經濟領域都獲准復工,政府制定標準作業程序,監督企業履行防疫措施,確保員工及消費者的安全。如在辦公樓、工廠和店面門口為出入者測量體溫、登記姓名與聯絡以利追踪,還有鼓勵顧客使用電子錢包減少碰觸等。

企業得妥善調整,因應營運、消費和生活模式的改變,順利過渡到新常態。政府透過較早前公佈的經濟振興配套,幫助企業生存、保住員工就業機會,目前應繼續加碼,刺激經濟市場。

第三,行限令全面解除後,社會將進入新常態的「憲政」時期,在工作與生活中自動自發做好防疫。屆時,戴口罩、隨身攜帶洗手液,保持社交距離,理應是最基本的日常習慣,照顧衛生安全是每個人的生活常態。「憲政」時期有賴「整體社會」(whole-of-society)方針,讓全民共同參與抗疫的鬥爭。

(來源:The Straits Times/AFP

防疫整體社會方針

美國作家普埃約(Tomas Pueyo)在〈新冠病毒:鐵鎚與舞之期〉(Coronavirus:The Hammer and the Dance)一文指出,使用強硬的「鐵鎚」(如行限令等措施)壓制疫情後,社會在疫苗出現前將進入「舞之期」,利用爭取到的寶貴時間來找出長期防疫策略,如加強病毒檢測和追踪工作,還有提高口罩、個人防護裝備的生產能力等,讓人們可以安心重返社會、重啟經濟。本文的「憲政」時期就是普埃約所指的「舞之期」。

「軍政」和「訓政」最終都是為了過渡到「憲政」,而憲政的精神乃「主權在民」,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政府至今並未與人民達致良好溝通,「整體社會」方針也在過程中缺席。民眾遲至3月16日晚上10時才透過電視獲知行限令,只有二十六小時安排應變,受到最大困擾的包括每日往返新加坡工作的馬勞。復工事宜也一樣,政府突然宣布,企業只剩很短的時間準備重新營業,可能來不及做足防疫措施。

4月10日,政府宣布允許理髮店(另有八個經濟領域)率先復工,不過鑑於當時的疫情考量,遭到衛生總監諾希山、社會大眾乃至業者強烈反對,只好收回成命。5月1日放寬限制,讓大部份經濟領域重新營業,但理髮業不在獲准復工名單。當中問題主要是政府未就重啟經濟一事諮詢各行各業,了解業界復工的準備後才作決定。

理髮店業者日前發起線上請願,要求政府開放復工,並且參考海外同行自擬標準作業程序,當中提出的防疫措施也相當嚴謹,保障理髮師與顧客的安全。理髮、美容等還未獲准復工的經濟領域,必須諮詢業者、經妥善準備後,才逐步開放重新營業。政府永遠不會比業者更熟悉他們所屬的領域,因此政府應該與業者共同制定符合實際操作的標準作業程序。業者的參與感將有助於更積極、有效地防疫。

(來源:The Straits Times/EPA/EFE/Fazry Ismail

政商攜手重啟經濟

此外,政府也應鼓勵各行業調整員工的上班時間、採輪班制,或盡可能在家工作,這是為了避免人們在早上一窩蜂擁通勤,導致公交乘客無法有效保持社交距離。4月6日,寬限復工第二天上午,電動火車因人群過多、技術故障造成乘客之間只有三寸距離,說明了政府之前未與企業好充份溝通。

趁放寬限令的「訓政」時期,政府應與企業加強溝通,了解復工期間面對的問題,才能及時補救。聯邦政府的經濟、衛生及安防部門,還有分別代表雇主與員工的商會和工會,須共同參與重啟經濟的決策。這也是強調地方分權、賦權地方政府的最佳時機,經由他們與在地業者的溝通,全面在地方層級推行防疫措施。「整體社會」方針,是政府與企業一同迎接新常態的關鍵所在,諮詢業者是政府決策過程的重要一環,確保已為「憲政」準備就緒。

很多企業得耗上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復甦,況且馬來西亞與全球經濟因疫情而放緩,無論內需或出口皆受影響,政府必須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同時應對抗疫新常態的挑戰。經濟要搞好,防疫也不能鬆懈,否則復工復產的決定將得不償失,但願5月18日以後,這一批5月4日復工者不會淪為新的感染簇群。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