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Fareez Fadzil)
政府制定防疫政策時,宜參考成功抗毒且有條件解除行動限制令的國家,而非成立新部署閉門造車,應與各個部門研議,以輕重緩急權衡局部開放領域,而非倉促宣布後隔天又U轉。如果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就貿然放寬,開放九大行業復工後,而讓高風險人群聚集造成另一波病毒擴散,這豈不是前功盡廢?最後惟恐又是一場延長管制令,全民被迫埋單。拿人民健康來經濟紓困的博弈,值得嗎?
◎讀者來稿◎
【文/鍾偉豪】
隨著鎖國封城的行動管制令(Movement Control Order)落實將近一個月,遏制新冠病毒的措施似乎收到的基本效果,雖然每天固定仍有新病情增加,所幸並未像歐美般疫情大爆發,如今每天康復人數也超過新患者。
為此,馬來西亞政府宣布開放九大行業恢復運作,以期盡快爲受疫情重挫的經濟紓困,但我們要問的是,政府有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如果因九大行業復工,而讓高風險人群聚集造成另一波病毒擴散,這豈不是前功盡廢?
政府信誓旦旦開放的九大行業,不難發現大部份集中在國家基礎建設(建築)、重工業(汽車、機械、航空、石油、天然氣)和科研爲主,而生活層面則有醫保、法律、五金、電器、洗衣、眼鏡、理髮等服務,後面幾種必須近距離接觸的行業,因無法確定是否會造成傳染,又引發民間爭議與疑慮,令中央各部門和地方政府不同調。
(來源:The Straits Times/BERNAMA)
無可否認,開放上述領域基礎建設(2019年佔23%國內生產總值)對國內經濟成長,重建國際價值産業鏈、國民健康和疫情研究確實值得關注。但涉及生活層面的是否真有迫切性在現階段解放?無人知曉這些復工人數多寡和健康情況,以及他們是否住在疫區或有無與患者接觸?這一切政府都尚未說明是否經過統計,抑或全面的防疫考量後才作出决定。
與此同時,復工領域的篩選到底是考慮國家經濟需求,還是政治考量或人民感受來開放?復工後路上的交通檢查站,是否有足够交警、士兵支援?如果政府沒有增設配套和專業人員,若不幸引發另一波新疫情,屆時又是另一場災難和痛苦的等待。
中國武漢有條件解禁,韓國在兩個月把疫情控制,以下,我們可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賽(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4月10日列出的六大條件來放寬限制令,與衛生總監諾希山(Noor Hisham Abdullah)在3月25日和4月14日公佈的本國防疫數據比較,以瞭解馬來西亞是否適合重啓經濟運作:
以馬來西亞3,200萬人口而言,衛生總監諾希山在3月25日所言,目前新冠病毒篩檢速度(3月25至29日6,000宗 x 5天,3月30日至4月15日16,000宗x15天),粗估佔全國篩檢率有0.84%。可惜,4月15日瀏覽衛生部官網才赫然發現,總累積檢測數量才8萬4791宗(0.26%),大大落後之前所公布的預期,更遠遠不如新加坡篩檢率2.1%。與此同時,比較4月13日新冠病毒累積篩檢率分只有81,730宗,即表示每天篩檢率只有4,061宗,和之前說好16,000宗的篩檢率相差甚遠。
如果接下來復工產業的工作人員中沒有經過新冠病毒篩檢,又或者裏頭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那麽會否徒增的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中國有鍾南山,馬來西亞的諾希山之前的努力是否在復工後付之一炬?
以新加坡為例,每100萬人口中(總人口570萬)感染新冠病毒有512人,屬於全亞太區最高,但也是因為高篩檢的結果才及時發現;而馬來西亞每100萬人口(總人口3,200萬)感染新冠病毒有150人,雖然人口密度和篩檢率不及新國,可是一天不把帶病毒者一一找出來,我們就無法停止疫情擴散的悲歌。
儘管馬來西亞已成功控制境外感染案例,卻無法遏止每天都發生的社區傳播。雪上加霜的是,最近新加玻的移工群體新冠病毒爆發後我國也相繼發生,移工在馬來西亞發展建設扮演重要角色,國內目前共有多少合法和非法移工(他們的行動自由和人權是否該受限制則有待商榷),恐怕政府也無法掌握。
(來源:MarketWatch/AFP/Getty Images)
韓國人口有5,100萬,除了做到世衛列舉的六大標準,新冠病毒每天篩檢2萬人為全球最高,加上民衆自律,配合政府明確指示、明確追踪病毒傳播者和團體,才換來迅速解除限制令。反觀馬來西亞新政府在早期已錯失追蹤病毒傳播者行蹤,後續在各部門不協調下的U轉政策(返鄉、跨境許可、聚會限制),耗費大量時間一改再改,讓人民不知所措。
在預防措施方面,馬來西亞的個人防護設備(PPE)口罩數量、消毒液總量、設備與空間消毒規範(一天兩次)是否已做好準備?每位接觸者是否可追蹤即時紀錄,復工人員是否已經過新冠病毒篩檢確保非帶原者,每天配給口罩數量等已經有完整線上紀錄。
最後強烈建議,政府制定防疫政策時,宜參考成功抗毒且有條件解除行動限制令的國家如韓國,而非成立新部署閉門造車,應與各部門研議,以輕重緩急權衡局部開放領域,而非倉促宣布後隔天又U轉。短時間內應召開國會,讓立法機構一起投入,並肩作戰對抗疫情,撤換在這段非常時間發言不當、不適任的部長。國家巨輪的順暢轉動不是單靠少數零件來運作,該修理、替換和升級來迎合時代需求一樣都不能少,但願馬來西亞明天會更好。
如果缺乏完善計劃就貿然放寬,最後惟恐又是一場延長管制令,全民被迫埋單。拿人民健康換經濟紓困的博弈,值得嗎?
※ 鍾偉豪,馬來西亞人,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學系博士研究生,曾服務於浮羅交怡動物收容所。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