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Afiq Razali)
不論事出何因,當前董教總登高一呼,八方回應的號召力,既不比八十年代林晃昇的想當年,也遠不及胡萬鐸和郭全強時代。自葉新田、王超群以降,董教總日漸渙散,進退失序,不成團隊。華教的桎梏,當然不在空間,而是聲望的遽跌。不幸的是,面向國際學校,久聞多年的獨中改革,仍然只是意思意思,裹足不前。窠臼如是,除了硬體建築,華文教育今後到底如何發展?猶為不幸,五福書院開課以來,兩百零一年以來,華教經營模式始終自限在既定的市場空轉。
【文/楊善勇】
借用常見娛樂新聞的關鍵字,董教總的人氣,顯然已大不如前。用諸如《王者榮耀》的網路遊戲之語,眼下董教總的戰鬥力,已然每況愈下,亟需趕快充值,才能延續生命值。
對比1985年的《華團宣言》和1999年的《大選訴求》的簽署團體總和,確能發現這點。BBC記者黃文慧當時在〈馬國華人的政治困境〉一早點出蹊蹺之處:
「到了九十年代,在經濟蛋糕擴大後,華社的公民社會力量逐漸薄弱,這可從1985年簽署代表華社政經文教總要求的《華團宣言》的五千多個華團,到了簽署1999年內容相似的《大選訴求》,只剩下區區的兩千多個,便可看出華社或更正確地說,華團已經分化成兩個壁壘分明的陣營。」
時光荏苒,倏忽又過了N年。十一年前,林吉祥已在《開錯教育藥方,英教數理措施失敗》(八打靈:民主行動黨,2009),黯然感慨新世紀董教總的文告,遠遠不如八十年代當初每在頭版的亮光。
(來源:星洲日報)
邁向網路時代,攸關董教總和華教議題的點擊率,越是式微。這些年月,一年一度的十大新聞,董總之行,多不是重點報導,只有蜻蜓點水,甚至徹底不見。耐人尋味的是,標竿的社會活動,這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往往也在玩失蹤了。
舉例言之,共有七十七個公民團體在2017年10月28日簽署《茅草行動三十周年聯合聲明》,要求前首相馬哈迪為三十年前壓迫異議人士、破壞司法公開道歉。可惜,名單裡誰也沒看到董總的筆跡,在大是大非面前,很多舉足輕重的組織選擇遺忘,拒絕簽署,甚至為了應否要馬哈迪悔罪而討價還價。
不論事出何因,當前董教總登高一呼,八方回應的號召力,既不比八十年代林晃昇的想當年,也遠不及胡萬鐸和郭全強時代。自葉新田、王超群以降,董教總日漸渙散,進退失序,不成團隊。
前不久甚至還有新紀元學生會抨擊董教總,欲在校園內召開反對華團大會,忽視學生考試權益。一方面,我們看見學生會搞不清楚狀況,也感受董教總空前的積弱,連小屁孩也不放在眼裡了。之所以出現這一道景觀,是始自七十年代教育部派遣不諳華文華語之士,前往華文小學擔任書記。1973年7月4日時任民行黨秘書長、馬六甲國會議員的林吉祥乃有文告揭露。除了霹靂州巴占新村(Kampung Bercham),吉打、雪蘭莪兩州也出現同樣案例。
學校的教職全面納入公務員的體系,董事逐步地失去了任免的權力。董事的角色,像極了希盟那位當家不當權的財政部長,只負責找錢。除了校地地契、建築維修、食堂管理,董事部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
(來源:Malaysia Gazette/Nooreeza Hashim)
爪夷書法(khat)之教學定奪,堪是推倒董總顏面的最後一根稻草。不管出自什麼考慮,反正既經內閣議決,董總的意見被排除在外,前提只需家教協會、家長和學生的同意。
當然,董教總領導所有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細讀2017年頒佈之KSSR課程綱,當可讀及教育部放眼的是爪夷書法的應用。(4.4 Mengaplikasikan, menghayati dan menghasilkan unsur keindahan dalam tulisan khat jawi.)
但是,反對的成敗,顯然不是董教總這一方可以獨力成就的。華教前線領導要面對的,不只是希盟政策、官僚思維,還有馬六甲王朝算起馬來社會的六百年文化。當爪夷文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對抗越是困難,思之自明,殆無疑議。
追溯2015年默迪卡民調中心(Merdeka Center for Opinion Research)的調查發現,必能體會了這點:67.4%馬來人坦言,他們的首要身份是穆斯林,只有27%自認為馬來西亞人,另外6%則以馬來人自居。既然如此,可見逆轉爪夷書法教學的困窘。
(來源:Berita Harian/New Straits Times Press/Zulfadhli Zulkifli)
零零星星,三三兩兩個開明派馬來學者、領袖的主張,也許迎合了華社的重口味;然則,據此評估,可見這些異見,在馬來社會完全不成氣候。那麼,「天后宮精神」自然動不起來。
最終,原是民權先鋒的董教總,漸漸失去大方向,今陷入「戀屋癖」的泥沼,開始轉向籌建華教綜合大廈。2020年開春首炮,正是一張「籌建華教綜合大廈」募捐卡,希冀在今年籌足三千萬令吉。然後呢?
華教的桎梏,當然不在空間,而是聲望的遽跌。不幸的是,面向國際學校,久聞多年的獨中改革,仍然只是意思意思,裹足不前。窠臼如是,除了硬體建築,華文教育今後到底如何發展?
猶為不幸,五福書院開課以來,兩百零一年以來,華教經營模式始終自限在既定的市場空轉。結果,兩岸鬥士儘管很多,稱得上教育家似乎唯有嚴元章博士一位。體會這點,大家想必可以覺察,此時此刻,華教泥沼,越陷越深。
楊善勇 |
時評人,著有《美麗的謊言》(麻坡:朋友出版社,1985)、《餵,腦袋該洗了》(吉隆坡:大將,2001)、《有點異見》(吉隆坡:燧人氏,2003)、《MH370X檔案》(吉隆坡:大將,2014)、《黨領導不想提的50道問題》(吉隆坡:大將,2015)、《老馬紅燒一個馬來西亞:馬哈迪醫生秘藏42道政治食譜》(吉隆坡:大將,2016)、《馬來西亞經濟慘後憂鬱症》(吉隆坡:大將,2017)等。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