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Iqbal Basri )
很多人將民主化等同於自由化、世俗化,事實未必如此。馬來西亞在政權輪替後加上社交媒體普及,保守派善用自由空間來宣揚排他思想。朝野競相伊斯蘭化,加上不同穆斯林團體和傳教師日益活躍,讓社會輿論愈趨保守。伊斯蘭化和伊斯蘭恐懼互相排斥卻又彼此建構。結果,吊詭的是,我們的民主空間打開了,自由空間卻有縮緊的跡象。
【文/丘偉榮】
從撤除藝術節的同志彩虹旗、舉報教會學校祈禱儀式,到譴責舞蹈比賽服飾暴露、調查紋身展覽裸露(下圖)、取消選美泳裝環節,自從政權輪替後,國內各項活動仿佛日益受伊斯蘭化影響。這與某些自由派、非穆斯林對「新馬來西亞」的期待有明顯落差,也跟保守穆斯林黨團聲稱「伊斯蘭遭打壓」的批評不符。
現有的伊斯蘭化現象與國陣時期、社交媒體普遍流行前不同。從前的伊斯蘭化競賽主要是伊斯蘭黨和巫統角逐,包括爭辯如何實現更嚴謹的伊斯蘭法、貫徹伊斯蘭價值、日常生活上規範穆斯林的道德等,伊斯蘭化在相對威權的政體下還算克制。
惟目前的伊斯蘭化趨勢涉及更多不同人士和黨團,有者認為希盟政府未貫徹伊斯蘭價值,因而高舉捍衛伊斯蘭的旗幟、扮演「道德/宗教警察」,把他們篤信的保守價值強加在其他社會群體,導致整個社會環境趨向保守。
多重因素加劇伊斯蘭化
有多重因素加劇這股伊斯蘭化現象:一、不滿希盟的保守穆斯林黨團,如伊斯蘭黨和穆斯林聯合會(Ikatan Muslimin Malaysia,ISMA),不斷炒作伊斯蘭危機感;二、保守的傳教師和線民在社交媒體頻頻揭發「違反伊斯蘭價值」事件;三、宗教和各個機構官僚內部遭到伊黨和其他伊斯蘭黨團的「綠色滲透」,希盟裡具有伊斯蘭運動背景的穆斯林領袖無法迴避伊黨等批評;四、大多數穆斯林越來越強調自身的伊斯蘭認同,非穆斯林擔心惹麻煩而自我設限,無不令伊斯蘭化現象更為普及。
(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AFP)
這些事情經常由一小撮保守的穆斯林黨團在社交媒體炒作後,獲得相關部門官員回應,媒體亦競相報導。這些保守的穆斯林個人和黨團,儘管人數不多,卻主導了社會輿論和民意風向。他們的做法大同小異,不外影射在希盟執政後,挑戰伊斯蘭權威者劇增,違反伊斯蘭案件愈來愈多(儘管並非新鮮事,只是以前未被挑起),進而指責希盟無法捍衛伊斯蘭地位和穆斯林權益。
部份希盟領袖和支持者有意無意落入這類輿論陷阱,為了爭取穆斯林選票遂爭相伊斯蘭化。另一方面,某些馬來自由派則過於激烈回應,以自由派的偏見來解讀伊斯蘭化現象,結果加深非穆斯林對伊斯蘭的恐懼。這些略帶自大自負的言論,反而坐實了保守派指摘「希盟執政後,自由派坐大」的批評。於是間接把原本在光譜中間的穆斯林推向更為保守的一方,讓相對溫和的伊斯蘭組織更加為難。
困局中拉鋸互斥共構
這樣下去,馬來西亞將繼續在困局中打轉,伊斯蘭化和伊斯蘭恐懼互相排斥卻又彼此建構。我們一方面擔心伊斯蘭化,又憂慮伊斯蘭被邊緣化,如此拉鋸中,反而助長伊斯蘭化現象,讓伊斯蘭議題更容易被炒作為政治籌碼,令保守的伊斯蘭黨團更能引領穆斯林的社群輿論。
也因如此,爪夷字(Seni Khat/Tulisan Jawi)議題才會被無限上綱到身份政治的對峙:一方擔憂同化、伊斯蘭化,另一方則指責反對認識爪夷字者為種族沙文主義者,患上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爪夷字爭議讓保守的伊斯蘭黨團藉此發起「優先購買穆斯林運動」(Buy Muslim First,下圖),認定非穆斯林既然排斥認識爪夷字,就不應使用以「爪夷字/阿拉伯字體」書寫的清真標誌。
(來源:Malaysia Gazette/Syafiq Ambak)
很多人將民主化等同於自由化、世俗化,事實未必如此。早前已有研究指出,印尼民主化後的排他事件不減反增,不寬容現象更趨嚴重,保守伊斯蘭勢力日益膨脹。該國改革開放後, 更為保守的團體如伊斯蘭解放組織(Hizbut Tahrir Indonesia,HTI)、捍衛伊斯蘭陣線(Front Pembela Islam)揭發「不符合伊斯蘭教義」的活動,有論者指那是「不文明的公民社會」(uncivil society)。
轉型期遭遇不自由的民主
近幾年來,印尼的保守穆斯林勢力雖未贏得全國選舉,卻引領了社會輿論,有論者指該國目前面臨的挑戰是「不自由的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印尼部份世俗派穆斯林就懷念蘇哈多的獨裁統治,因為他在任期內不是打壓就是收編伊斯蘭運動。
馬來西亞日前某調查指出,國內的社會不寬容指數(以國人對待少數族群、性少數和移民的態度作為衡量標準)在換政府後不降反升。姑且不論這樣的指數是否可靠,但或多或少反映目前面對的挑戰:民主化後加上社交媒體普及,保守派善用自由空間來宣揚排他思想。朝野競相伊斯蘭化,加上不同穆斯林團體和傳教師日益活躍,讓社會輿論愈趨保守。
結果,吊詭的是,我們的民主空間打開了,自由空間卻有縮緊的跡象。
丘偉榮 |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大馬與國際研究所研究員。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