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傳播文學最新文章

莊華興/冷戰時期的民眾圖書館

(來源:Flickr

為了杜絕民眾接觸左翼書刊,馬來亞聯合邦政府通過設立民眾圖書館,表面上為了填補民衆閱讀的空缺,滿足華人維護民族文化的要求,更實在的目的是管控人們的閱讀選擇與活動。美國則企圖通過文化冷戰戰略扭轉華人對美國的觀念,離棄共產主義思維的滲透,鼓勵華人融入當地。從禁書到贈書、配書,民眾圖書館的設立,充分揭示了五、六十年代星馬華社的知識管道與流通狀況,以及其對華人文化發展的衝擊。


【文/莊華興】

1955年,馬來亞聯合邦取得自治,獨立建國的目標更為明確。這時候,代表馬來亞二百餘萬華人的政黨馬華公會通過馬華中央教育委員會和教總合作處理華文教育課題。為了杜絕民眾接觸左翼書刊,聯合邦政府開始通過設立民眾圖書館,表面上為了填補民衆閱讀的空缺,滿足華人維護民族文化的要求,更實在的目的是管控人們的閱讀選擇與活動。有些圖書館由政府獻地建館,有些設在新村學校內、民眾會堂或政黨會所內。有關方面賦予民眾圖書館的角色為「推行星馬民眾教育」、「負起傳播文化的任務」、(南洋商報,1958.04.17,1959.04.10)。

圖書館的成立須向聯合邦政府申請註冊,五十年代中後期,各地紛紛設立不少民眾圖書館。1955年4月4日《南洋商報》新聞載,馬來亞民眾圖書協會主持人之一溫典光在前一天於安邦民眾議會圖書館主持開幕,這是該協會設立的第二十個公共圖書館,包括雪蘭莪六間、霹靂六間、森美蘭三間、彭亨五間。他當時也披露,至1956年,聯合邦各地將開辦八十間新村小型民眾圖書館與兩間大型民眾圖書館。其中一間大型民眾圖書館已設於雪蘭莪中華大會堂(2006年改名為「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即吉隆坡民衆圖書館。1954年4月26日,雪華堂議決協同馬來亞民衆圖書館協會,在該堂樓下左邊議事廳,設立吉隆坡民衆圖書館,1955年3月31日正式投入運作。馬來亞民衆圖書館協會代表梁長齡為馬華公會領袖,圖書館主持人溫典光為馬華公會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秘書長,協會其他成員有鄭榮興、甄國燦、黃偉強、邢廣生、宣鶴皋、黃堯、宋萬榮、梁景峰、何惠珍等。一直到1959年4月,雪華堂會議討論結束民衆圖書館,惟確切脫離雪華堂的日期並無記載。後來,該圖書館註冊成為獨立團體,並搬離雪華堂。另一間大型民眾圖書館擬設於怡保。

至同年十月,聯合邦各地已成立民眾圖書館一百一十六間,1958年4月,數量達兩百餘間,一年半內增加一百餘間,其發展之迅速可見一斑。至1966年中,怡保公眾圖書館發展的規模最大,會員六千名,藏書二萬六千餘冊,刊物雜誌二百多種。視聽部另集有三百張唱片,其中有美國新聞處配給的電影。新聞報導云:這間圖書館所以能發展至今日的地步,有賴於美國和平工作團團員卡爾里氏之努力。在其三年之苦力指導以及學生義務工作人員協助下官無蒸蒸日上,有條有理,全部煥然一新。(南洋商報,1966.05.22)

▲吉隆坡民眾圖書館。(來源:KL360

▲林明民眾圖書館。(來源:Fairy Park 仙境新視界

各地民衆圖書館的圖書由民衆圖書館協會負責發配,譬如根據1958年1月5日南洋商報新聞報導,民眾圖書館協會刻發配第三批書籍,並通知各州圖書館辦理取書事宜,每間得約四百本。除了鼓勵閱讀,圖書館設有各類康樂團體和學習小組,康樂組織如絃樂隊、口琴隊、歌詠隊、籃球隊、民眾歌劇團、電影組、攝影組,學習組包括成人教育班和讀友會。除了推動閱讀,民眾圖書館也主辦籃球州際賽、全國羽球賽、乒乓賽,民眾圖書館協會則頒發獎學金。1955年,民眾圖書館協會組織了民眾歌劇團,目的是提高文化水準,以後到各新村作巡迴演出。1956年5月,各地正式開辦成人教育班(簡稱成教班),與民眾圖書館緊密合作。成教班獲得政府撥廿萬元經費。根據1958年4月的統計,計有成人教育班六百餘班,並獲得教育部津貼,這是文化冷戰鼓勵華人融入當地的策略。推行成人教育的義務團體為聯合邦成教協會和馬來亞民眾圖書館協會。前者在鄉村地區開設了二百五十八個識字班,在市區開設二百二十七個國語班,學員合共一萬名,聘有四百名兼職教員;後者有七十五個班、兩千名學生,聘用五十名教員。從1961年4月1日起,聯合邦政府接管全國成人教育班,鄉村地區的成教班由鄉村發展部接管,而市區的成教班則由教育部深造教育組接管。(南洋商報,1961.03.12)這些組織所推動的活動主要為吸引華人青年參與,俾遠離左傾活動。

各地民眾圖書館都在馬來亞民眾圖書館協會屬下,該協會於1955年3月正式註冊,該協會屬下圖書館有二百餘間,其中有馬來文圖書館有五十餘間。(南洋商報,1958.03.06)它由馬華公會文化小組主任梁長齡任主席,溫典光為秘書。民眾圖書館的組織由監察、組織、圖書館、成人教育、編纂戲劇、音樂及體育七個小組委員會構成(南洋商報,1956.10.14)。吉隆坡中央民眾圖書館規模最大,初設於中華大會堂,負責人為邢廣生和溫典光。它成立於1954年年中,最初成立的目的是「為吉隆坡附近各新村民眾圖書館之『神經中樞』,調節彼等圖書之供應(南洋商報,1954.04.16),部份書籍由熱心村民合力捐購,後來吉隆坡中央民眾圖書館成為馬來亞民眾圖書館協會秘書處,並協調為聯合邦各地民眾圖書館配書。

民眾圖書館的設立,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地理位置上,它設立於華人新村,如雪隆增江南區、增江北區、雙溪威、沙登四新村與士毛月新村,然來才設立中央民眾圖書館;
二、服務物件主要為華人人口集中的社區。這兩點反映在文化冷戰戰略下,左右兩派在拉攏與影響民眾展開的競爭;
三、由吉隆坡中央民眾圖書館所配給的書籍,部份來自英國文化協會、亞洲基金、美國新聞處或國務院的捐贈。亞洲基金背後的主人是美國情報部,這是香港友聯機構負責人之一奚會章接受學術界訪問公佈的真相。

(來源:In Depth Tutorials and Information

美國贈書與「配書」行動幾乎是與禁書令/掃書行動同步進行,美國發動民間機構如各大名校、亞洲基金等,與各地的美國新聞處、駐地大使館合作贈送書籍(贈書情況見附錄)。當禁書令雷厲風行之後,嚴重影響了星馬華人社會的文教場域,華人青年不僅缺乏讀物,書肆上充斥著灰黃讀物,社會問題亦時有所聞。星加坡莊玉珍被姦殺事件(1953年10月12日)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兩年後又發生女童單玉珍姦殺案(1955年5月6日),家長與教育界咸認禁書令實施後,黃色書籍氾濫所致。置於五、六十年代的時空脈絡來看,人們(尤其是青年與學生界)的消遣方式很有限,其時左傾的讀書會大行其道或閱書報社普遍設立,並不難理解。為填補查禁書籍留下的空白,美國遂加強捐贈書籍(除了英文書籍,也有少部份華文書籍),英國也透過各地文化協會向學校與文化機構配書。贈書與配書分成兩類,一類書針對在籍學生和公眾人士,另一類贈送給星馬兩地各政府機關,書種包括美國人文、科學、天文、醫學、憲法等,無所不包。美方企圖通過文化冷戰戰略扭轉華人對美國的觀念,離棄共產主義思維的滲透。最明顯的是,在配給的書籍當中,有些是「宣傳書籍」。一位署名兩地人的作者在1957年4月24人南洋商報《商餘》發表《從「禁書」說到「配書」》一文披露:「在上個月學校曾接到一批『文化協會』配來的書籍,起初原說明是免費贈閱。這些書本多數是『宣傳書籍』,其中都是說明美國的社會建設以及中共和蘇聯統治下的『暴政』等……。」(1957.04.24)

配書方法也非常奇特,先是免費,不久登門收款,理由是有學生拒絕繳納圖書費,而不得不「酌量收回低廉用費」,以杜絕學生不繳交圖書費的藉口。(同前)作者近一步埋怨道:「聯邦政府禁止廿九家出版社的書籍,……但是『文化協會』所配給的書籍,原也是一種有關『政治的書籍』,而不見政府或是教育部明文禁止,殊令人百思莫得其解。難道政府真的默許『政治性宣傳的書籍』堆滿馬來西亞每間華校的圖書館?讓每個純潔的學生們都接受這種思想嗎?但其他廿九家的出版無關政治性的書籍,卻毅然斷然在憲報公佈禁絕啊!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同前)

從禁書到贈書、配書,民眾圖書館的設立,充分揭示了五、六十年代星馬華社的知識管道與流通狀況,以及其對華人文化發展的衝擊。自馬來西亞國家圖書館於1971年設立後,民眾圖書館愈受官方約束,美國更積極向官方機構贈書。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