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Affan Fauzi)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過得更幸福,讓人們追求多元共生、尊重差異和民主共榮的社會體制。啟蒙教育是把人從權威中解放出來,並且防止社會由權威掌控。教育的目的不應是讓一代又一代人深陷競爭邏輯的資本主義秩序,拼命把人往下踩,努力爬上金字塔頂端。這樣的社會,到底誰會快樂?我不知道學習爪夷文、穿黑鞋黑襪、用電子書本等如何啟蒙下一代,教育官員們對未來社會的想像又是什麼。但願政府要推動的公民教育課,能弄懂「公民」的真正意涵。
【文/曾麗萍】
希盟政府上臺後,教育部屢屢頒佈新政策,看起來有意進行教育改革,但老實說,除了不時引起爭議,目前還看不出背後的教育理念為何。比如說,今年實施的小學一至三年級取消考試改以課堂評估,看起來是個好政策,但有確實對填鴨式教育、分數主義和升學主義做整體反思糾正和改革嗎?目前沒有看到整體配套,不確定教育部到底想怎樣。
過去幾年,從中小學到大專院校,教育部熱衷提出教改方案,不過改來改去似乎只是徒增教育工作者的行政負擔,更重要的教育精神和理念落失在茫茫的文件大海中。以大專院校來說好了,大學院校的課程都必須依據學術資格鑒定機構(MQA)的一套規定——Code of Practice for Programme Accreditation (COPPA)。前兩年,MQA推出新版本的COPPA 2,指示大專院校修改原有的課程相關資料。許多大專學院怨聲載道,這麼一改不見得在體制和思維上有進步的改革,倒是增加了大量文書工作,剝奪了教育工作者的時間心力,而這些時間心力本應放在更重要的教育主體──學生身上。
在大專院校從事教育工作近十年,每每在疲於應付國家學術鑑定機構的文件要求時,我都會自問: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在私立大專院校服務者更有感,因為他們甚至還要擔負招生人數的壓力。
(來源:The Star)
現行功利主義教育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大專教育界或許不願意承認,現有教育體制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職場大軍,但事實上確實如此。教育市場上充斥照本宣科的課程,強調「有用」和「務實」的課程設計、一紙文憑的「錢」景。如有機會到城中盛大的教育展走一回,就會對上述現象有所體會。
當教育本身是一種功利主義,就不能怪家長和年輕人在詢問課程時,特別關心未來工作出路和薪資問題。當教育趨向功利主義,國民的公民素養低落是必然的,十八歲年輕人的政治知識零分也是必然,希盟政府和國陣政府的高度同質又有什麼好驚訝?嘲笑年輕人不懂政治,其實成人除了記得首相和幾個部長的名字,對政治體制甚至政治哲學又了解多少?
教育少了看似不價錢的人文素養,看似理想主義的啟蒙精神,功利教育讓物質充裕,社會文明和人類精神文明卻停滯不前,甚至不斷倒退,為專制獨裁政權鋪平了道路。
(來源:博客來Okapi)
「不受教育」的人生
美國年輕學者泰拉·維斯托(Tara Westover,上圖左)在2018年出版了一本引起廣泛討論的個人回憶錄《Educated》,中文版有個暢銷書式的翻書《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泰拉成長於美國愛荷華州鄉下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家庭,父親不讓家裡七個小孩到政府學校受教育,他認為政府教育是洗腦工具,也不讓家庭成員接受現代醫療,因為上帝對人的生死自有安排。
泰拉在家接受斷斷續續的教育,母親教導識字和基礎數學,對美國歷史和社會的認識則來自父親對摩門經典的詮釋。據她的說法,她在進入學院之前,一直用父親的眼睛看世界,父親的話語即是權威。
泰拉十歲就必須跟隨父親到垃圾場回收廢銅爛鐵。父親是個粗野莽漢,家人不時因他而受到嚴重的意外傷害,又因無法獲得醫療而承受巨大痛苦。除此之外,她也在少女時期常被親哥暴打,原因是她開始打扮,比如塗口紅、穿裙子。她不斷被父親和哥哥辱罵為「婊子」,說她打扮是要勾引男人,這也導致她的自我認同極為低落。
為了逃離家,她開始自學以教考類似中學程度的檢定考試,多次不達標後,才終於考獲好成績並申請到提供獎學金的學院上學。當然,上學的決定遭到家人反對,但是她堅持下去,從此踏出了改變人生的第一步,一步步獲得了劍橋歷史博士學位。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fan Fauzi)
知識啟蒙從認識自己開始
我不是要藉由泰拉的故事來論述體制教育的重要性,她本身也不認為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和體制教育之間有必然的好壞。她在許多分享場合提及,對她而言,好的教育能提供多元觀點,讓學生從中確立本身的價值觀;相對來說,提供單一和權威觀點的教育,無法引領學生自我成長。
泰拉常提及初入學院的震撼教育。她在「西方藝術」課舉手發問教科書上一個陌生的字眼「Holocaust」,教授及同學一片靜默,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她,下課後一位同學跟她說,她不應該拿那種事開玩笑。她馬上用電腦查詢,得知字義是「猶太人大屠殺」後,花了很長的時間閱讀找到的文章。她很震驚,但不確定是對事件的震驚,還是對自己無知的震驚。
知識的啟蒙是從認識自己開始。泰拉在過去的成長歲月中,對歷史的認知是片面和偏頗的,對自己的認知是負面和壓抑的,對父親的權威是服從的。但在心理學課第一次聽到「bipolar disorder」(躁鬱症),聆聽教授講解相關病症後,她寫道:這是我父親,他在形容我的父親。
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父親的權威逐步瓦解,挪開巨大的陰影後,泰拉開始看到自己。尤其在留學英國時,第一次聽到女性主義這個名詞,大量閱讀女性主義作品後,重新去理解被罵婊子被暴打的過去,也看清楚了問題的根源。
(來源:The Star/Mohd Sahar Misni)
人的解放:擺脫思想奴役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藉由以上的故事,我認為教育是啟蒙的教育、思想的教育。什麼是啟蒙教育?參考德國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對啟蒙的定義,「啟蒙就是人從他咎由自取的受監護狀態中走出來」。他認為,人都擁有理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往往甘心接受思想奴役,在被設計好的社會組織和制度下過生活。
啟蒙教育是把人從權威中解放出來,並且防止社會由權威掌控。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過得更幸福,讓人們追求多元共生、尊重差異和民主共榮的社會體制。教育的目的不應是讓一代又一代人深陷競爭邏輯的資本主義秩序,拼命把人往下踩,努力爬上金字塔頂端。這樣的社會,到底誰會快樂?
我不知道學習爪夷文、穿黑鞋黑襪、用電子書本等如何啟蒙下一代,教育官員們對未來社會的想像又是什麼。但願政府要推動的公民教育課,能弄懂「公民」的真正意涵。至於我們的大專院校,忙於行政文件的教育工作者們,比如我,但願我們自己多讀點書,不是村上春樹那種,是「論啟蒙」那種。
曾麗萍 |
馬來西亞傳播科系講師。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