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順利通過修憲降低投票年齡,下屆大選將迎來至少600萬新選民,劇烈改變未來的政治競爭。此後,各政黨面對的政治市場將是所有成年公民,日後可能有更多對國家大事或政治事務不感興趣者投下手中一票。當這群人因修憲而正式被劃入政治市場後,或許會帶動政治光譜走向趨中路線,為日漸兩極化的政治環境帶來曙光。須知這項改變其實是把雙面刃,新選民究竟有助於希盟的支持率,或令國陣和伊斯蘭黨享有更多政治利益? 除了馬來選民微幅增加後,可能為後者增添些許佳音外,其餘因素還需須審慎觀察。
【文/李泰德】
青年與體育部長賽沙迪(Syed Saddiq)今年7月4日在國會下議院提呈《聯邦憲法修正案》一讀,修改聯邦憲法第119條第1項之(a)條文,將最低投票年齡從21歲降低至18歲。面對國陣與伊斯蘭黨「有條件」支持該修憲動議之際,希盟政府7月10日選擇撤回後,翌日再提呈相同法案,除繼續動議修正以上條文外,另尋求修改憲法第119條第4項之(b)條文,即未來所有符合資格者無需登記,直接成為戶籍地的選民。
撤回後另提修憲案,令各界看見希盟的準備不足。憲法乃立國大法,也是訂定政治遊戲規則的法典。但政府並未充份準備,也不曾有過任何民意諮詢。實際上,這是新政府成立後第二次修憲。內閣曾在上一屆國會下議院會議提呈修改聯邦憲法第1條第2項之條文,欲將有關內容修改回1963年的版本,把砂拉越與沙巴「州」的地位恢復為「邦」。該修正案因巫統、伊斯蘭黨與砂拉越政黨聯盟(Gabungan Parti Sarawak,GPS)的議員皆投下棄權票,無法獲得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支持而失敗。其中惹來非希盟的砂拉越議員非議之處,在於僅僅修改一項條文,並未對沙砂兩州的實際地位帶來有意義的改變。這些理由看似反對修憲的搪塞之詞,但內閣既已設立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委員會,修憲時卻不考慮配套措施——即修改以上憲法條文時,未將其他涉及兩州權益的條文一併修改。這個失誤,突顯出希盟的憲政改革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無整體的大格局考量,終至功虧一簣。
回到選舉改革,雖然希盟去年組織聯邦政府後,也成立了選舉改革委員會,惟該委員會成立已近一年,選改倡議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連下修投票年齡的修憲動議,也是由青體部長主導。就此事而言,希盟再次重蹈上季國會修憲失敗的覆轍,未對相關議題作全方位考量(這次是選舉改革)。在此,本文提出三項下修投票年齡時,也須一併納入考量的因素。
(來源:The Star Online)
選舉改革須雙管齊下
首先,自動登記選民與降低投票年齡本為一體兩面之措施,若要落實就必須雙管齊下。政府提出降低投票年齡動議後,方察覺也應同時實行自動登記選民,已曝露對選改議的不敏銳。
為何兩項提議非同時落實不可?首相署部長劉偉強在2019年7月4日國會問答中,表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共有399萬符合資格者仍未登記為選民。至於前首相署部長阿查麗娜(Azalina Othman Said)則在2017年7月24日則對相同提問給予較為準確的答覆。截至2017年3月31日,未登記選民者為3,772,149人。若回顧2017年第一季度公佈的選民冊(整理自當年3月31日),全國合格選民為14,511,953人。若以這個數字比較阿查麗娜的國會答詢,則可得知年滿21歲但未登記選民的百分比為20.63%。這個數字與2010年公佈的統計相比(27.4%)有所下降。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的2018年人口估計報告,全國介於15歲至19歲的公民約為260萬。換言之,這個類別中平均每個歲數約有62萬人。若今天國會成功修改憲法,將可投票年齡從21歲降低至18歲,屆時符合投票資格者預計將增加186萬。若國會成功凝聚朝野共識把合格的投票年齡下修至18歲,這將目前未登記選民的人數推高至接近600萬人。換言之,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未登記選民的比例將飆升至接近三成。當僅有七成的合格公民具有選民資格時,加上大選投票率如只維持在一般的水平,選舉產生的執政黨可能因為僅有非常少數的選民支持,面臨不具多數民意信任的民主危機。
除了自動選民登記機制外,另一項最引人詬病的選舉制度便是選區之間選民人數多寡之限制。實際上,自1974年憲法條文修改後,不再有任何憲法或法律條文規範議席之間選民人數。作為威權政黨的爪牙,當時的選委會劃分選區時也可對「鄉區加權」作無限詮釋,即可能在城市地區劃分出一個比鄉區議席大出三至四倍的選區。這種對選區之間比重造成的扭曲,讓各州之間(interstate)與州內的各選區(intrastate)造成劃分不公的現象。以2018年大選為例,雪蘭莪與玻璃市州平均每個選區的選民數分別是109,776和50,074人。兩州之間的選民雖然採用相同的所得稅稅率,但在國會下議院的代表性卻相差了一倍。若將視角聚焦在雪蘭莪州內,最大與最小的選區(萬宜Bangi和沙白安南Sabak Bernam)選民數分別為178,790和40,863人,兩者相差的倍數比上述最大與最小州之間的差距更為嚴重,高達4.37倍。
(來源:Says/Mpoz Australia)
影響選票等值公平性
若國會修憲成功,將投票年齡降低至18歲,且落實自動選民登記機制,屆時全國選民數預料將在一夜之間從1500萬人增至2100萬人,增幅可能接近600萬人(400萬未登記選民與180萬18至20歲的選民)。屆時城市選民將會暴增,而佔據全國最多人口的雪蘭莪州,選民數粗估將會來到400萬人以上(2018年選舉為240萬)。若國會朝野無法達致共識,修憲僅涉及選民年齡與自動登記而不考量選民分配不均問題,議席之間選民數的差距將呈現惡化的趨勢。從政治效應觀察,雪蘭莪乃希盟政府的大本營,當該州選民數來到400萬人而佔據全國兩成的選民數,卻僅有9.9%(總數222席的22席)的席次,該聯盟在來屆大選的表現將因為選民數的不均而嚴重被低估。
若無意外,下屆選舉預料將在2023年舉行。不過此前還包括須在2021年之前舉行砂州選舉。換言之,政府與選舉委員會在兩年期限內必須迎來一場首次真真實實普及性的大型選舉。砂州選民數預計將從原有的122萬激增50%至182萬人(以2018年人口估計推估)。選民大幅增加,選委會對投票地點與秩序安排等是否已有方案,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對政府質問如何培養新選民的政治練達度(political sophistication)時,其是否已有具體措施提升新選民的公民教育素質?在2023年時屆滿18歲至21歲的公民,今年正是中學二年級至五年級(14至17歲)的學生。政府尤其是教育部是否已就未來投票年齡降低後作好準備,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公民教育?我們無法期待下屆投票時,這些首投族對憲法條文都有所掌握(就算中老年選民也不見得如此),但對於選舉的基本觀念,如投的是什麼公職?當選人履任後職責為何?以上種種,攸關一名負責任的選民,是否掌握制度最基本的認識。
若順利通過修憲,下屆大選將迎來至少600萬新選民,劇烈改變未來的政治競爭。此後,各政黨面對的政治市場將是所有成年公民,日後可能有更多對國家大事或政治事務不感興趣者投下手中一票。當這群人因修憲而正式被劃入政治市場後,或許會帶動政治光譜走向趨中路線,為日漸兩極化的政治環境帶來曙光。須知這項改變其實是把雙面刃,新選民究竟有助於希盟的支持率,或令國陣和伊斯蘭黨享有更多政治利益? 除了馬來選民微幅增加後,可能為後者增添些許佳音外,其餘因素還需須審慎觀察。
李泰德 |
生長自馬來西亞鑿石小鎮,現從事民調工作。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