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最新文章

張濟作/體制外也有春天:獨中教育要走自己的路

(來源:人民之友

獨中教育在體制外自行營運,未獲政府支持,只能自行探索、尋找出路。獨中一家親的兄弟情誼,讓我們更加珍惜彼此的發展。雖然這間中會出現良性競爭,但整體而言在發展獨中教育的路上,我們都是在同一艘船上的。董總過去長期處在社運抗爭,能有承平時代的好好發展獨中教育改革的時間不長。過去數十年間,有些獨中已經走得穩了、壯了,此時此刻,也應該回頭協助仍在掙扎線上的獨中。總之,董總需率先變革,才能引領獨中教改。各獨中教育工作者也應看到本身教育的特殊性,在育人成才和傳揚優秀中華文化的道路上,彼此協力合作,共同為開創獨中教育體系獻力。


【文/張濟作】

2018年,董總領導層改組,新領導層提出「華教新路向」,準備提出華教新論述,並且推出系列活動,擬將華文教育帶往另一個高峰。本文嘗試談一談獨中的變革及其前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的討論。

獨中教育作為體制外的教育系統,有別於政府體系、國際學校體系,應當要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獨中有著民間辦學及蘊涵特殊的人文情懷背景,可以為世界中等教育體系貢獻不一樣的教育圖像。董總及獨中教育工作者應當看到本身教育體系的獨特性,勇敢地走自己的教育路。

1957年,馬來亞從英殖民統治下獨立了。本以為是各族共同建國,華社衷心期盼迎來民族共和,各族文化及教育將百花齊放、共存共榮。可惜,華文教育卻遭遇一波波的打壓。

1961年,華文中學的前景是黯淡的。改制浪潮吹襲,堅持拒絕接受改制的華文中學,寧可不領取教育津貼,自外於國家教育系統,成為獨立中學。當年的獨中有如風中殘燭,很可能就在瞬間熄滅了。各地華文中學/獨中都苦苦支撐,在寒冬淒雨中盼望大地回春,讓大家能在陽光普照的日子中,快樂地學習本身的母語母文。

(來源:獨中復興運動

獨中存亡與復興運動

1973年,胡萬鐸等人在霹靂發起獨中復興運動,加上董教總配合,這股浪潮後來席卷全國,改寫了獨中辦學的歷史。董教總於1973年12月16日發布《華文獨中建議書》,提綱挈領地為獨中辦學提出「四大使命、六大方針」,針對教學課程、考試、師資、經費來源、生源、升學出路等提出建議,為獨中辦學注入強心針,讓獨中能有信心昂首前行。《獨中建議書》提出一個明確的辦學方向:「確立獨中的六年學制、以華文為主要教學媒介語、傳承中華文化、重視數理和兼授華、國、英三語」。這基本上是所有獨中認同的辦學方向。

1975年,時任主席林晃昇領導的董總不畏強權,堅持舉辦「獨中統一考試」,為各獨中辦學創立評量標準,也強化了獨中畢業生的升學之路,於是,獨中辦學終於平穩發展,迎向健全的教學制度。

1987年,巫統內部黨爭導致馬哈迪政府發動「茅草行動」逮捕包括華教領導在內的社運與政黨人士。當年政府企圖委派不諳華文者往任華小高職,引起華社強烈反彈。面對打壓、逮捕的華教領導不但沒有退縮,全國上下的華教同道反而更加積極地推動華教工作。

華教像梅花,愈冷愈開花,在重重打壓下也能茁壯成長。克服這波挑戰後,在九十年代的經營發展下,華文教育終於得以穩步向前。九十年代以後,政府開始開放高等教育,而國內三所民辦學院相繼獲准設立,華文教育從小學、中學至大專,成功連成一線。從此,本邦的華文教育可謂「一條龍」,我們的孩子不必出國,也可完成小學到大專的華文教育,完整維護中華文化的根。

(來源:星洲日報

邁向教改推動變革

從1973年獨中復興運動開始,獨中靠著「四大使命、六大方針」的辦學大方向運轉。2000年開始,因為國內外教育的迅速發展和變化,董總及獨中教育工作者都認為有必要推動教育改革。

2005年,董總提出《獨中教育改革綱領》,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改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呼籲全國獨中去思考應當「培養什麽樣的人?」。《教改綱領》針對獨中的現況與問題提出診斷,並提出「獨中教育的理念、目標和策略」、「課程與教學改革」、「德育與學生發展」、「教學評鑒與管理」、「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等建議。這份文件的原意是作為教改指導綱領,以作為起草「獨中教改行動方案」的依據。

遺憾的是,2005年以後的董總領導層出現變化,時任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被冷待,所培養的一眾優秀幹部也相繼離開,起草的《獨中教改綱領》不受重視,因此「獨中教改行動方案」遲遲無法落實。十年後,董總領導層再次更迭,獨中教改呼聲再現,當屆董總成立了「教育藍圖專案小組」,經過三年努力,2018年《獨中教育藍圖》終於出爐。

從2005年至2015年這十年間,各獨中,特別是中大型獨中,開始自行摸索教改行動方案。有些學推行教學研究觀摩,促進師生教學相長。部份學校落實校本課程、選修制、走班制等。董總十多年的蹉跎停滯,間接讓各獨中自謀出路,除了自行開發教育改革路向,也積極向各單位尋求支援及資源,基本上已無需仰賴董總。坊間笑言,這十年間的董總和獨中的關係,大概僅剩統考了。倘若再加上國外各大學已經開始接受獨中教學品質,入學不再僅以統考來衡量,董總再不作出調整,未來也許連僅存的聯繫也會斷線。2015年至今的變革,董總算是往正確方向跨前一步了。

2018年《獨中教育藍圖》出爐以後,全國獨中將如何響應這項變革?獨中要如何從1973年《獨中建議書》、2005年《獨中教改綱領》、2018年《獨中教育藍圖》中找到資源? 2018年提出的「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會否如2005年「獨中教改行動方案」一樣,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我們慶幸董總已經成立了「獨中教改專案委員會」,聘請人員專注獨中教改工程。目前,擺在眼前的是:全國六十多所獨中的發展進度迥異,有些已走在董總前頭,有些還需董總扶持。董總應該借力使力,引導在教改路上超前的獨中,共同協助帶動落後者。

(來源:董總

共同開創獨中教育體系

董總的《獨中建議書》、《獨中教改綱領》和《獨中教育藍圖》可成為獨中教育發展的指南。獨中作為體制外的教育體系,必須與時並進,才能面對教改浪潮。而各獨中也需根據上述文件指引,依據自身條件,擬訂合適的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

董總需在「師資培育」、「課程改革」、「統考/鑒改革」、「資訊科技引領校園管理及教學」等大方向上,率先作出相應變革,讓各獨中能有所依據,呼應相關的教育變革。

超過兩千人的大型獨中,基本上可串聯成一個教育聯盟,參照國內外傑出中學的教育變革,超越應試教育的窠臼,強化本身課程品牌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尋思獨中教育在質的跳躍。一千至兩千人的獨中,可根據本身條件,擬訂發展策略,看是要加強發展,還是擴大規模。而一千人以下,特別是五百人以下的獨中,需要根據本身所處地區的人口、地理環境及經濟條件,營造有利於學校發展的策略和方案。小而美的校園更有條件發展本身獨特的校本課程。董總新成立的「小型獨中發展委員會」除了串聯小型獨中串聯,更需說服各大或中型獨中「認領」一所小型獨中,成為「姐妹校」,在行政及教學資源上給予協助。

獨中教育在體制外自行營運,未獲政府支持,只能自行探索、尋找出路。獨中一家親的兄弟情誼,讓我們更加珍惜彼此的發展。雖然這間中會出現良性競爭,但整體而言在發展獨中教育的路上,我們都是在同一艘船上的。

董總過去長期處在社運抗爭,能有承平時代的好好發展獨中教育改革的時間不長。過去數十年間,有些獨中已經走得穩了、壯了,此時此刻,也應該回頭協助仍在掙扎線上的獨中。

總之,董總需率先變革,才能引領獨中教改。各獨中教育工作者也應看到本身教育的特殊性,在育人成才和傳揚優秀中華文化的道路上,彼此協力合作,共同為開創獨中教育體系獻力。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