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星洲網)
每個人都應該懷抱理想,組織也不例外。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作為中港臺以外的力量,必須有所翻新。組織的理想是不斷地攀越高峰。華教的理想經過幾個世代的更替,目前不能再守著舊夢不放,反而應該大破大立,大開大放,展現不一樣的視野新局。我們既肯定過去和現有的發展和努力,也應時刻提醒還可再接再厲,繼續精彩,往更高的理想前進。涓涓細流,如果能匯聚成河,再奔流向海,必能成就一番更大的華教事業。
【文/張濟作】
嚴長壽先生曾寫過一本書《教育應該不一樣》,闡明「教育必須是為青年人照亮未來的探路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
是的,我們不能用過去的方法來解決未來的問題。我們更不能期待以同樣的工作方法,而期望得至不同的結果。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走過兩百年多的歷史,有可歌可泣的史詩,有挫折、有突破,華教的工作模式、鬥爭模式,皆應該有所總結,以開展出新的路向來。
全馬1,293所華小、60所獨中、83所國民型中學、三所民辦大學學院,展現出中港臺以外「中文教育」的獨特生命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不能滿足於現有的局面,反而必須反思和總結出過往的寶貴經驗,探尋如何讓華教更不一樣,以期將華教發展得更加精彩。
華教要能不一樣,幾個組織單位也需要變得不一樣才行。
董總應該不一樣
2019年董總提出「華教新路向」,探索華教未來發展前景。這是可喜的現象。華教超過兩百年的歷史,需要從更高的格局檢視,也需要一個回應現實的政策來使華教發展得更加完善。
董總這個華教民間教育部,經過多年運轉,貢獻良多自不在話下,贊美的話就不需要多說,嚴苛一點來說,真的需要「動一次大手術」。董總過去有很強大的群眾支持,組織也發揮極大的能量,秘書處人員素以獻身華教的大無畏精神而被稱道。這些優勢,終將華教的使命順利延續下來。
(來源:星洲網)
如今時局丕變,組織逐漸老化不說,就連董總組織內部的董事會與秘書處,對於獻身華教的精神都日漸薄弱。這需要翻新。2019年的董總不能再以2018年以前的董總來運轉。新屆領導層需要正心正念、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強化組織領導知識、加強學習教育新知等,作出過去兩百年所未有的學習變革,才能將華教引領至更好的境界。
董總需設立強大的智囊團及文宣團隊。前者構思與規劃華教發展研究、提出策略方案,後者則負責將華教新思路、新做法、新路向,廣為宣導出去,讓各界能更清楚董總的貢獻及未來走向。
董總是華教變革的火車頭,必須變革,變得不一樣,華教才有可能不一樣。
教總應該不一樣
教總過去的貢獻也不少。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革新已經日新月異,教總的領導們也需與時並進。坦白說,教總必須深思接班人問題,強化秘書處的功能,特別是「資料收集」及「研究與發展」的能力。教總的成員多為校長和老師,掌握前線的第一手資料,可惜沒有轉化為珍貴的素材,讓研究員深入剖析其中的教育發展優勢及潛藏的隱憂等。
教總和董總是兄弟夥伴,合則兩利,需要互相提攜,齊肩並行,共同發展不一樣的華教新格局。「董教總獨中工委會」是以董總為主,教總為輔,推展獨中事務;「董教總華小工委會」是以教總為主,董總為輔,發展華小事務。雙劍合璧,將能發揮沛然莫能禦的巨大力量。
教總領導層需要從過去的局限中脫繭而出,掙破教育部及教育局的限制,大刀闊斧探索教育變革,從而影響教育部的教育政策。這個部份,需要強大的教育政策研發小組或智囊團隊才能成事。教總的秘書處也必須要壯大組織,進行更全面的資料收集及研究工作等,才能有效推動教育變革的力量。
教總是教育最前線的現任及退休教育工作者,必須變革,應該要不一樣,華教才得以更健全的發展。
(來源:星洲網)
華小、獨中董事會應該不一樣
華小和獨中董事會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過去皆由地方上德高望重者來擔任。目前的趨勢是多由具備經濟基礎者來擔任。若是遇上正心正念的董事會成員,則學校的發展順暢,若是遇上「倚老賣老」、「財大氣粗」、「不尊重教師專業」者,則不僅談不上教育,很多時候還會典當教育,讓學校長期進行「非教育」或「違反教育原理」的工作。
華小、獨中董事會需要變革,董家教三機構亟需開展對教育理念以及組織領導的學習,才能使教育的火花得以綻放得更加燦爛。
華教應該不一樣
新屆董總領導層在陳大錦主席及陳友信署理主席率領之下,嘗試匯集各大主要華教團體宣示要開展「華教新路向」,這項努力值得肯定。然而華教能否擺脫窠臼,展現不一樣的風貌,在在考驗著華教人士的識見、毅力和決心。
我國的華教作為中港臺以外的華教力量,必須有所翻新。過去我們長期仰賴中港臺的支援和協助,來發展本國華教事業。如今的華校,特別是一些大型獨中已經發展健全,不乏優秀教師和傑出教育行政人才。如果董教總能成立教育研發單位及智囊團,透過強大的秘書處,將本國華教經驗及傑出教師整合起來,相信將可以將「華教理念」與公私立學校交流,甚至可以向其他國家輸出成功經驗,同時推動國際間的教育交流。
每個人都應該懷抱理想,組織也不例外。有句話說:「人若失去了理想,就跟鹹魚沒有兩樣了。」組織的理想是不斷地攀越高峰。華教的理想經過幾個世代的更替,目前不能再守著舊夢不放,反而應該大破大立,大開大放,展現不一樣的視野,以開創新局。
華教應該不一樣,華教應該發揮「還能更精彩」、「還要更精彩」的精神。我們既肯定過去和現有的發展和努力,也應時刻提醒大家還可以再接再厲,繼續精彩,往更高的理想前進。
涓涓細流,如果能匯聚成河,再奔流向海,必能成就一番更大的華教事業。
![]() 張濟作 |
曾立志改變社會,後來經過歲月的磨練,逐漸被社會改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因此開始學會常思一二,珍惜所擁有的人事物。目前從事文教工作。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