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性別最新文章社會

張玉珊/你今天厭女了嗎?

(來源:當今大馬中文版

厭女不僅是厭惡女性,而是整體社會試圖通過貶抑和蔑視女性和陰柔氣質,並將其放在次等地位的文化。厭女只是鞏固父權的工具。父權制度越牢固越難打破,對男性也是百害無一利,只是讓男性和女性同樣受困在這個父權體制而已。馬來西亞已經迎來新的政府、新的時代,甚至許多國人表示連呼吸都變得自由了。不過,改朝換代的同時,若能撇除厭女思維,減少歧視女性和陰柔氣質的留言,這個國家距離實質上的改變才會更進一步。


【文/張玉珊】

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大選成功換政府後,舉國歡騰自不在話下。當各界熱議一馬公司弊案、羅斯瑪的昂貴包包、首相馬哈迪又作出哪些宣布時,另有一個議題引起關注,就是公民組織要求在內閣成員有30%女性代表。

這個訴求最初是由性別平等聯合行動聯盟(Joint Action Group for Gender Equality,JAG,簡稱性平盟)提出,開始時未引起太多討論。當一名女性社運分子瑪麗安(Maryam Lee,上圖)公開支持,被媒體標籤為「投廢票運動成員」後,網民頓時炸開了鍋,紛紛在各新聞媒體和瑪麗安的臉書留言、帖文,當中不乏各種針對其性別、身材(圖一 )和样貌(圖二)的留言。

無獨有偶,瑪麗安在今年一月表達支持廢票運動時,也面對同樣情況(原帖文已被刪除,只留下瑪麗安記錄存證的影片)。不僅出席大量辱罵她為母豬、母狗、肥婆、醜八怪、欠屌、婊子等留言,還有將#undirosak(廢票運動) 標籤改成#pundirosak的留言。(Pundi kencing原指膀胱,在馬來文裡pundi和undi只相差一字,因此被挪用來諷刺投廢票的人不僅腦袋壞掉【#otakrosak】,連膀胱也壞掉了)更有大量的改圖(圖三)將瑪麗安頭像修圖至各種女體當中意圖羞辱她。有些留言甚至貼上假陽具自慰器以暗示她欠幹。

▲ 圖一

▲ 圖二

▲ 圖三

另一方面,同樣提倡廢票的男性評論人哈菲茲(Hafidz Baharom),或最近批評「資政理事會」(council of elders)無法解決國內貧窮問題的維權領袖柯嘉遜,兩人雖面對許多惡意留言,但極少(甚至沒有)留言羞辱兩人的性別、身材或樣貌,更加沒有將兩位男性修圖至各種男體當中。

為什麽這些情況會發生?為何同樣是辱罵、抨擊,網民只針對女性作出各種性別歧視的留言,男性卻幾乎未遭如此對待?

因為這與厭女症(Misogyny)息息相關。

社會規範的陰柔賤斥

Misogyny,從字根來看mis 代表厭惡,gyny 則代表女性。從字面上解讀的意思非常明確,但這裡指的不僅是厭惡女性,而是整體社會試圖通過貶抑和蔑視女性和陰柔氣質,並將其放在次等地位的文化。

但是,厭女症等於厭惡所有女性嗎?不,並非厭惡所有女性,有厭女症狀者還是會愛身邊親近的女人(如母親或伴侶),只有任何不符合他們標準/規範/規訓的女性,才會成為厭惡以及要貶抑、蔑視的對象。所以,瑪麗安身為一位不符合主流審美觀,不符合伊斯蘭教義(未穿戴頭巾)的女性,竟然大力提倡廢票行動,選後還敢對新政府諸多要求?對網友來說,瑪麗安太多事情都不符合他們的規範了,加上社交媒體的匿名性質,於是更加群起攻之。

但這些「標準/規範」到底所指為何?其實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一致性的內容,唯一的共同點是只求達到貶抑女性、蔑視陰柔氣質的目的,而且不管哪些女性,都能貶抑。今年五月下旬,主流執政黨國會議員努魯依莎(Nurul Izzah Anwar,下圖)在某臉書直播節目接受提問時,其中一名男性來電「勸告」,指她穿戴頭巾不正確,讓人可窺探未被頭巾遮蓋的上半身。即使身為政治名門之後,外貌姣好,行為舉止落落大方的努魯伊莎也無法倖免,更別說各方面都未必符合「標準/規範」的人了。

(來源:Nurul Izzah Anwar

雖然網民「規範」瑪麗安和努魯依莎有相當大的部分來自宗教,但不代表其他宗教不存在厭女的情況,或只有宗教才會出現厭女現象。例如去年大寶森節就有一群印裔信眾威嚇女信眾,如果身穿過於曝露的紗麗(saree)就會被噴漆。此外,華裔信奉的道教廟宇,或某些宗教習俗,則有女性生理期間不得入廟或參與祭拜儀式。要求女性必須穿著端莊、乾淨(月經是不潔的象徵),才有「資格」進行宗教行為,卻不曾以同樣標準要求男性(例如特定時期不射精?),這些看似來自宗教的要求,其實只是假宗教之名行厭女之實。

父權的本質就是厭女

當現今社會的女性越獨立自主,爭取平等權益,甚至積極和向男性爭奪發言權時,後者就開始感到受威脅。他們渴望回到以往,女性乖乖聽話,只懂煮飯顧小孩,男性意見獨大的「美好時代」,網上留言才會紛紛出現「回家煮飯」、「女人在家就好」,又或羞辱她們的穿著或樣貌,試圖讓她們感到被貶抑而不敢公開發表意見,甚至不敢出外工作。那麽,只要繼續貶抑女性,男性就能繼續「稱霸」。

只是,貶抑或蔑視女性有什麽好處呢?很多人以為厭女症只涉及女性,其實男性也同樣受害。只要男性不符合這些「標準/規範」,例如化妝保養、喜愛玩洋娃娃等,也會遭到貶抑、蔑視。厭女只是鞏固父權的工具。父權制度越牢固越難打破,對男性也是百害無一利,只是讓男性和女性同樣受困在這個父權體制而已。

馬來西亞已經迎來新的政府、新的時代,甚至許多國人表示連呼吸都變得自由了。不過,改朝換代的同時,若能撇除厭女思維,減少歧視女性和陰柔氣質的留言,這個國家距離實質上的改變才會更進一步。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