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Orange County Register/Charles Pertwee/Getty Images)
我們處身在時代的巨變與折騰之間,若要充份掌握一個選舉型威權主義的存續與興衰,就不能繞過歷史條件、社會分歧和制度設計,所加諸於這個社會的種種約束和限制。人是活在歷史與結構的肌理中,無法在隨心所欲的離地脫線狀態下談論政治發展。威權轉型是複雜與反覆的過程,它是歷史條件、社經結構、精英博弈,以及制度限制下合力的結果。奢想要在威權体制下試圖透過選舉程序就能一步到位的完成政治轉型,如果不是對選舉機制的過度迷信,就是對巫統黨國体制的威權韌性過於輕忽和蔑視。
【文/潘永強】
馬來西亞從1998年開始了漫長的威權轉型過程,這一趟奇異的旅程至今二十年,業已消耗了一代人的青春,但路途與前景仍然在搖晃之間。馬來西亞艱難的威權轉型,一方面有國內社會和歷史結構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國際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我們錯失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列車後,等到國內社會力量要重新集結推進民主時,卻遭逢全球民主力量陷入停滯和退潮的階段,令政治轉型得不到國際上推波助瀾的動力。
在比較政治學上,世界各國的政體分類,在光譜上形成兩個極端,一端是威權政體,另一端是自由民主政體,前者以中國、伊朗為代表,後者以英美為代表。但是近年在全球湧現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的困境下,在這個光譜的兩端之間,還產生了大批混合政體,他們表面上維持選舉程序,實質兼具威權特性,可稱之為威權民主或是選舉型威權主義,如俄羅斯和土耳其。這類政體已在國際上漸成一股新興勢力,而且方興未艾,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目前,馬來西亞就是處在這種半威權半民主的位置和歷史階段上。
過去二十年,馬來西亞的社會進步力量,只集中努力一件事情,就是通過龐大的社會動員和政黨結盟,試圖驅動我國的政權體制,可以從威權民主或是選舉型威權的狀態,往更加民主的方向移動,擴大自由和促進改革。但是觀諸各國的威權轉型歷程,政治轉型的結果並非直線式發展,有的國家順利完成民主化,但也有不少國家除了錯過民主契機,甚至退到更加保守與威權的地步,如茉莉花革命後的埃及。
換言之,在民主化盛宴的樂觀氣氛淡出之後,如今在全球民主退潮之際,我們實需更加清醒與務實地認識到,選舉型威權的政體絕非只是通往民主的中途站而已,甚至民主也不是政治轉型必然的終點。由於保守勢力的反撲、民主治理的低效,以及威權韌性(authoritarian resilience)的特質,都迫使我們不得不對轉型政治的本質,要有更深刻的反思與理解。
(來源:【左】Media Rakyat;【右】大將出版社)
馬來西亞從1998—2018年的威權轉型歷程,第一個十年由社會運動驅動,第二個十年由選舉政治推進。前面的十年是公民社會復甦的階段,經由社會動員的發力,而引爆後十年在選舉場域上的海嘯效應,選舉海嘯隨後牽動了政黨結盟、政治博弈以及精英分裂。在東南亞國家,無論是菲律賓、印尼抑或泰國,當地的政治轉型無不是在社會深層矛盾下導致大規模群眾抗爭,進而促成政治上重大改變。然而在馬來西亞的情況,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在抗爭高潮之後,卻陷入疲態與乏力,失去對政局產生衝撞的意義,難以跟政黨政治形成借力合力的態勢。這個困境,既有社會分歧的結構使然,也跟馬來西亞威權政體的強大韌性與修復能力有重大關係。
2013年大選前,在一部份政治人物和選民之間,瀰漫著對政黨輪替的樂觀氛圍,也深信單憑選舉程序,就可以快步好省地走入民主天堂,可是選後隨之而來的政局重組和社運退潮,不只敲碎了部份人士的期待,還帶來莫大的困惑與重創,以至在少部份群體中孕育出一股政治疏離與犬儒心態,令民情一度丕變。事實上,威權轉型是複雜與反覆的過程,它是歷史條件、社經結構、精英博弈,以及制度限制下合力的結果。奢想要在威權體制下試圖透過選舉程序就能一步到位的完成政治轉型,如果不是對選舉機制的過度迷信,就是對巫統黨國體制的威權韌性過於輕忽和蔑視。
黃進發博士這本大著,就是對當前馬來西亞政治轉型的困局展開梳理,並提出他的理解和省思。我們處身在時代的巨變與折騰之間,若要充份掌握一個選舉型威權主義的存續與興衰,就不能繞過歷史條件、社會分歧和制度設計,所加諸於這個社會的種種約束和限制。人是活在歷史與結構的肌理中,無法在隨心所欲的離地脫線狀態下談論政治發展。
黃進發博士是我們這一代中最優秀的政治學者,他不只精於論述,也熱衷於行動,更有豐沛的想像力,並且是歷史現場的參與者,在學術與社運之間遊刃有餘。隨著年歲的增長,他的許多想法與觀點也日趨成熟,本書收集的文章,皆屬紥實圓熟的作品,視野宏大。吾人正好借助此書,得以透視和穿越馬來西亞歷史與政治,以對威權轉型的機遇與局限有更冷靜的理解。
※ 本文是作者為政治學者黃進發新書《共業:我們能否擺脫被巫統統治的宿命?》(大將出版社,2018年4月)所作之序文。詳細書訊,請瀏覽有店@got1shop。
![]() 潘永強 |
馬來西亞林連玉基金秘書長,政治評論作者。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