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Iqbal Basri)
納吉網紅現象,似乎把個人貪腐指控轉化成政治迫害,巫統再大的種族主義聲浪,就因為希盟「沒有兌現承諾」被輕輕放過。我們對貪官的容忍可以是如此處之泰然麽?當貪官已不知廉恥為何物,當社會已然失去道德的批判能力,媒體豈可在大是大非面前無動於衷,不去引導群眾,甚至放棄應扮演的社會教化功能?如果媒體已失去其社會責任,甚至間接替前朝政府塗脂抹粉,我們豈容置之不理?當部份媒體打著新聞自由的幌子,繼續他們的潛規則醜化執政黨,對反對黨歌功頌德,我們不應對此嚴格批判麽?
【文/陳錦松】
大眾媒介是社會的公器,除了報導真相,維護社會善良風俗,也有責任匡社會的迷思與道德。
前首相納吉因一馬公司醜聞曝光,其涉及的貪污枉法、舞弊濫權,早已呼之欲出,人盡皆知。當然,法治國家仍然需要依法辦事,毋枉毋縱,不冤枉好人,也不輕饒惡人。
一個前國家領導人,因為腐敗而下臺,社會豈能存惻隱之心,突然同情其遭遇,視之為「偶像」。
當看到許多犯罪嫌疑人在法庭審訊或被警方拘押時,大多掩面遮擋記者拍攝。一個社會當罪犯有羞恥心,起碼自知所作所為在社會顏面盡失,才有可能洗心革面,喚起良心或重新做人。如果完全是無所謂,丟臉又如何,那肯定是社會隱藏的最大危機。
納吉盜竊國家財富、濫用公款,典當國家利益昭然若揭,卻莫名其妙地突然成為「網紅」,而大眾媒體並未予以嚴厲批判,有者還隨之起舞,甚至認為是「好現象」,進而推波助瀾,叫好聲不斷,令人困惑。
(來源:Malaysia Chronicle/The Malaysian Insight)
不容否認,希盟上臺很大程度歸公於納吉的腐敗,不然要推翻老樹盤根國陣,談何容易?一般民眾在成功換政府後,經過近一年時間,發覺希盟很多承諾跳票,心裡開始打了寒顫。選民要新政府立即兌現承諾,似乎是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畢竟民主選舉,人民就是老板。事實上,國家體制的改革方式與力度,都需要時間,但選民已開始失去耐心,要希盟劍及履及,甚至還要立竿見影,否則就是言而無信、信口雌黃。
等待了整整六十年,換政府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幾乎難如登天。但撮合多個有利因素,兩線制才能成型。試想,沒有安華二十年前掀起烈火莫熄,沒有老馬毅然從巫統出走,沒有華人在權益節節敗退中徹底醒覺、沒有馬來人對改革期待掀起海嘯,換政府可能會一舉成功嗎?
或許我們不必縱容與寬待新政府,但我們需要給政府時間整頓千瘡百孔的國家體制,官僚主義、小拿破崙無不伺機而動,甚至對新政府陽奉陰違,使得政策貫徹窒礙難行,改革舉步維艱。
華人社會最為關心的統考,從滿滿的期待到希望落空,華社對新政府的信誓旦旦,開始懷疑,甚至質疑。到底新政府與前朝對華社的態度是否只不過五十步笑百步。
統考承認問題,表面看來很簡單、很單純。但巫統與伊斯蘭黨兩個種族性政黨的叫囂,後者甚至還要發動集會反對政府承認統考。首相馬哈迪提出需要考慮「馬來人的感受」,其實是回應統考受政治因素的嚴重干擾。
(來源:The Malaysian Insight/Afif Abd Halim)
當然在「馬來人的感受」與「華人的感受」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就必須回到基本人權及憲法的角度來爭取與論述民族權益。
去年12月行動黨國會議員林吉祥表明,沒有國人願意因政府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而付出另一次五一三種族騷亂的代價!他指確實有不負責任的滋事者試圖挑釁和加劇種族、宗教間的不信任、敵視和仇恨,製造另一次種族騷亂的條件。
兩大馬來反對黨巫統及伊斯蘭黨並未放棄其種族與宗教意識形態,反而為了政治目的更加肆無忌憚,現任巫統代主席莫哈末哈山公然表示,目前國會有太多「外來者」 (penumpang),國內馬來人自覺像是「客人」(visitor),這番話是影射內閣成員很多非馬來人,進而強化馬來人處境與地位堪憐,而華人好像已是握有國家權力的主人。這種渲染族群矛盾,無視社會和諧,更大的用意是製造猜疑與妒恨。
當改朝換代後的內閣有更多重要官職由華人擔任,巫統就標籤作華人掠奪本來應是馬來人在政府組織內擁有的權力。當受委的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總檢察長是非穆斯林時,這個馬來人的危機感就輕易被誇大與扭曲。
巫統總秘書納茲里的關閉華淡小論也不是新鮮的話題,只是政治的需要。他提醒非馬來人勿質疑馬來人特權,因為非馬來人也享受特權,即擁有華校與淡米爾學校;若他們要求廢除馬來特權,那麽他就要求廢除華淡小。這個論調不時被操弄,當事人卻未受到對付。
(來源:Malaysia Gazette/Syafiq Ambak)
納吉網紅現象,似乎把個人嚴重貪腐轉化成政治迫害,巫統再大的種族主義聲浪,就因為希盟「沒有兌現承諾」被輕輕放過。當希盟面對前朝遺留的龐大國債、無理的工程造價與朋黨的貓膩,這些似乎隨著網紅納吉竄起而淡化。納吉儼然是雪州士毛月補選的最佳的助選員。補選報捷後,莫哈末哈山歸功於納吉掀起「我的老板」(Bossku)風潮,是國陣勝選的重要因素。
我們對貪官的容忍可以是如此處之泰然麽?當貪官已不知廉恥為何物,當社會已然失去道德的批判能力,媒體豈可在大是大非面前無動於衷,不去引導群眾,甚至放棄應扮演的社會教化功能?
如果媒體已失去其社會責任,甚至間接替前朝政府塗脂抹粉,我們豈容置之不理?當部份媒體打著新聞自由的幌子,繼續他們的潛規則去醜化執政黨,對反對黨歌功頌德,我們不應對此嚴格批判麽?
選民可以不滿希盟的表現,但我們總不能把所有不滿情緒化成盲目的去擁抱貪官,而把納吉捧上天,完全忘了其貪腐惡行、醜態與罪狀吧!
![]() 陳錦松 |
畢業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前南方大學學院國際學生處總監。曾任北京英迪經貿學院常務副院長、UCSI 大學中國區總監、中央藝術學院新聞系講師、報社社論主筆、《教育天地》雙月刊主編、《孩子》雙月刊主編、曾先後旅居中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十餘年,現爲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專欄作者、馬來西亞城市大學國際處總監。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