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教育最新文章

杜晉軒/馬來西亞應從教育領域著手深化馬台關係

(來源:林彥廷/報導者

從一九五〇年代有馬來西亞學生赴台升學開始,馬台雙邊七十多年來,無論是在教育、經貿,甚至在政黨政治的交流上,其實已有相當紮實的基礎,但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政治人物的凋零(如與公正黨關係密切的施明德)而淡薄。儘管馬來西亞與台灣在外交關係拓展上,面臨著「一個中國」政策的結構性困境,但在經貿、科技產業的關係依然相當緊密,而教育交流的敏感性相對政治外交低,我國或許該思索,未來如何在高教領域,尤其半導體產業人才的培育方面,能和台灣有更多互補的合作,而爭取台灣來馬設分校就是其中一個選項。 


【文/杜晉軒】

二〇二四年一月十三日,台灣自一九八七年解嚴以來的第八次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順利落幕,民進黨籍的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拿下四成的選票,險勝屈居第二與第三的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與柯文哲,順利為民進黨政權續命,這也是台灣自一九九六年施行總統直選以來,首次有政黨能打破執政八年就政黨輪替的「魔咒」。

民進黨的勝選,意味著過去八年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會持續推動,也意味著台灣會持續尋求深化與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根據馬來西亞台商會的統計,台灣已是馬來西亞第八大外資來源國,多年來已為馬來西亞創造至少38萬個工作機會,再加上有多達1.2萬名我國學生在台留學,是台灣第三大境外生來源國(僅次於越南和印尼),由此可見馬台關係依然相當緊密。

二〇二四年也是馬來西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五十週年,二〇二三年底馬中兩國互相開放了免簽入境政策,以促進人民的經貿、觀光往來。因此,在馬中關係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盛景下,我國或台灣該如何促進彼此雙邊關係,相當考驗兩國的政治智慧。尤其對台灣而言,始終希望爭取到我國的支持,同意台灣成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一員。

筆者認為,相對於拓展政治外交關係,教育領域依然是馬來西亞可以拓展和台灣關係的重要途徑,其中爭取台灣的大學設分校就是個選項。

(來源:獨立評論@天下

馬來西亞的「不回應」

在談拓展台灣大學設分校的議題前,先評論馬來西亞對台灣大選結果的反應。

台灣總統大選後,美國、日本等傳統盟友自然發布官方聲明恭喜賴清德勝選,而一些與中國關係友好的國家,也迅速針對台灣選舉結果,再次強調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但我國外交部的回應,和其他東盟成員國相比,卻有點不一樣。

首先,在台灣總統大選結束的隔日,柬埔寨和印尼外交部都針對台灣的情勢發表了聲明,如柬埔寨外交部在十四日的聲明:「鑑於台灣最近的事態發展,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重申柬埔寨堅決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當局」,印尼外交部發言人也在同日說:「印尼正在密切關注台灣的事態發展。印尼一貫尊重一個中國政策。」

儘管柬埔寨和印尼老調重彈了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但兩國的聲明還是明確提到了正關注著台灣的情勢(總統選舉與立法院改選的舉行)。

新加坡官方的表態更是直白,新加坡外交部十四日凌晨發聲明祝賀賴清德和民進黨勝選。雖然新加坡外交部聲明中還是強調會在「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對台友好關係,以及支持兩岸建立對話、建立互信及尋求合作,但新加坡的表態還是招致北京當局的批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已向新加坡提出嚴正交涉。

不過,新加坡和菲律賓相比,後者的表態更讓中方強烈不滿。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 Jr.)因在X平台(原推特平台)帳號發文恭賀賴清德當選,而招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痛斥,要求小馬可仕「多讀書」,讓因南海主權爭議問題而鬧僵菲中關係更緊張。

至於我國,卻遲至十七日才發布看似回應台灣大選的聲明。根據外交部的文告內容,再次重複了二〇二四年是馬來西亞與中國建交五十週年,二〇二三年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十週年,以及過去前首相拉薩(Abdul Razak)和周恩來總理在一九七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簽署建交公報的歷史事實。文告的最後一段,則強調馬來西亞將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也是兩國夥伴關係的基石。

我國官方早在二〇二三年多次公開陳述馬中即將進入建交五十週年的事情,而二〇二四年五月才會進入各類祝賀建交週年活動的高潮,如計畫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馬、兩國高層互訪等。距離五月還有四個月的時間,我國外交部卻在一月十七日就再次老調重彈馬中建交五十週年、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確實耐人尋味。

至於為何我國外交部的聲明,不似印尼、柬埔寨外交單位提到有關注「台灣的情勢」,箇中原因不得而知,但顯而易見的是,相比許多和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繼續支持「一個中國」政策,我國是在台灣大選落幕後四天才表態,可見其中的外交壓力是一定程度存在的。

此外,同樣是在台灣選舉落幕的隔日,台灣的民主鬥士施明德因病離世,我國只有前副首相旺阿茲莎(Wan Azizah)、公正黨前副主席蔡添強公開哀悼,反觀曾被施明德聲援的首相安華(Anwar)卻沒有任何表示。早在二〇〇〇年,旺阿茲莎和施明德在波蘭舉辦的「世界民主論壇」活動時相識,施明德才得悉安華身陷囹圄的處境,回台後在立法院推動立委聯署,呼籲時任首相馬哈迪釋放安華。

基於施明德聲援安華的過去,以及兩人都是威權統治下的抗爭者的共通點,道義上安華應有所表示。因此,安華的不表態實屬可惜,這本應能為馬台關係加分。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

應拉攏台灣知名大學設分校

如果讀者們還有印象的話,在二〇一六年、二〇一七年的時候,台灣媒體曾熱議國立台灣大學計畫到泰國或馬來西亞設分校,但這計畫也無疾而終。

目前亞洲鄰國的高等學府在我國設的分校,只有中國的廈門大學;在二〇二三年,日本筑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宣布將來馬設分校,這也是日本大學的第一所海外分校。從二〇二三年至今,或許是因馬中建交50週年的關係打鐵趁熱,我國政府也不斷向中方喊話,希望北京清華大學也能來馬設分校。

大概在二〇一七年後,在台灣幾乎沒人在談大學是否要到海外設分校,談論更多的是在少子化浪潮下,哪些台灣的大學倒閉或被合併了。對台灣官方、高等學府而言,解決台灣公私立大學的生存的問題更迫在眉睫,還要往海外設分校恐怕還會被質疑分散台灣高教資源。

對台灣而言,要到東南亞設分校,或許會使部分東南亞學生不到台灣升學,影響部分大學的生源。但近年明顯可見的趨勢是,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許多台商也在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設廠、擴廠,也面臨到在東南亞求才的問題。儘管近年赴台留學的東南亞學生人數在成長,但許多東南亞留學生畢業後,多希望能留在台灣,也未必想回母國發展。如果台灣有大學能在東南亞設分校,對台灣企業來說未必是壞事,素來對國外大學設分校的態度相對友善的馬來西亞,自然是不差的選擇。

近年美中科技戰的緊張、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馬來西亞成了地緣政治的受益者,但卻面臨到需才孔亟的問題。因此,以關注馬來西亞科技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的角度而言,若能在中國、日本之外,持續爭取到以理工科系聞名的台灣高等學府,如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等學府……來我國設分校的話,勢必對我國的產業發展利大於弊。若排除「中國因素」的話,台灣依然有能來馬設分校的空間。

最後,從一九五〇年代有馬來西亞學生赴台升學開始,馬台雙邊七十多年來,無論是在教育、經貿,甚至在政黨政治的交流上,其實已有相當紮實的基礎,但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政治人物的凋零(如與公正黨關係密切的施明德)而淡薄。儘管馬來西亞與台灣在外交關係拓展上,面臨著「一個中國」政策的結構性困境,但在經貿、科技產業的關係依然相當緊密,而教育交流的敏感性相對政治外交低,我國或許該思索,未來如何在高教領域,尤其半導體產業人才的培育方面,能和台灣有更多互補的合作,而爭取台灣來馬設分校就是其中一個選項。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