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沈慕羽書法文物館)
《沈慕羽日記研究·家族篇:志明堂薈萃》是一部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馬來西亞華族遷移史,滿載著遷移地與祖籍地千絲萬縷的關係、日本侵馬時華族的慘烈傷痛,以及子弟求學、求生存、求發展的奮勉。百年馬六甲沈氏志明堂大體與馬來西亞華族遷移史的歷程一起交集演進,可以視為馬來亞華族南來以及落地生根集體的縮影。宗族根脈、文脈的保存和賡續,正是華裔先輩們始終秉持「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理念和「艱苦創業、力爭上遊」精神的具體寫照。
【文/何啟良】
一、家族史:代際流動,薪火傳續
馬六甲沈氏志明堂家族史,是一部馬來西亞華裔家族的百年史,也是一個濃縮的遷徙異域、落葉生根、走向世界的華族大歷史。
志明堂家族史,從福建泉州市區清軍驛到馬六甲東圭蚋,時間與境域皆有很大的距離,敘說的是四代人生命的生成、興盛和離散。
本書描述百年家族志明堂,以其傑出人物沈慕羽為視角,又以《沈慕羽日記》為主要研究稿本,旨在以沈氏家族的人物(祖父輩、父輩、兄弟、子孫)為載體,透過家族四代成員的人生軌跡,包括境遇、抱負、事業、成就,以及彼等之教育、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狀況,反映志明堂家族隨著時代變遷幾經轉折的代際流動以及薪火傳續。
沈氏家族成員或許認為,其家族史只不過是一「家」一「族」的歷史,沒有太大的群體歷史意義,不足為訓,而家庭日常瑣碎事情,如芝麻大的小事,難登大雅之堂,何必書寫?又何必向世人揭示?
竊以為不然。
就研究沈慕羽之生平事跡而言,其家族背景是重要的一環。要深入了解沈慕羽與他的時代,我們就必須進一步探討其家庭秩序與家族倫理對他一生事業的影響。他五十二年的日記里,有關志明堂家族史的記述,正包含了極多如此深廣的意蘊。他對祖輩的追念與緬懷,對父母輩的敬重與孝悌、對兄弟姐妹的仁愛與珍惜、對妻子勤儉持家的憐愛與歉疚、對兒女的撫育以及對彼等成長的厚望、對孫輩䜥生的喜悅以及對他們的希冀,都有跨年代式的描敘,布滿在日記里。宗親、族親讀之會感於肺腑,而一般讀者閱之亦會回腸蕩氣。
從社會史的角度論之,家族組織正是最基本的社會秩序組成之一環,即家庭——家族——社會組織——國家。家庭,擴寬為家族,以及其傳統,包含了生命情愫、禮節倫理、仁愛孝悌等等,為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哲理,尤其是中華文化傳統對家庭倫理之注重,對個人修身而言,家庭、家族占了極為重要的部分。
從馬來西亞華族史研究而言,志明堂家族史傳遞的,正是馬來西亞華族群體的薪火傳承以及代代血脈延伸的一個樣本。其成員的足跡和心跡,由此及彼,由小及大,讀者走進了滄桑幾更的百年家族,也因此走進風雲變幻的百年歷史里。在歷史或社會史研究里,這即是親情、血緣、人情傳承的集中體現,也是「個體反映群體」的最佳例證。
這就是為什麽我花了相當多的精神與時間整理這本《沈慕羽日記研究• 家族篇:志明堂薈萃》的重要原因。我與沈家非親非故,與沈慕羽也只有數面之緣,在研究他日記的這段時間,才漸漸與沈慕羽書法文物館館長沈墨義相識,獲得他的信任與支持之後,我才全心全意投入了沈慕羽日記研究的書寫工作。沈慕羽日記是一部史書、奇書、癡書。余察之、眈之、迷之。《家族篇》只是日記研究里的其中一部而已。
▲沈鴻柏先生全家福一九二八年。第一排左起 :沈墨仁、沈墨孔、沈閨愛、沈墨英、沈墨賢、沈墨德、沈墨嘉;第二排左起 :陳秀英(手抱沈閨瑞)、林月珀(手抱沈閨璞)、陳娥實(手抱沈閨慶)、沈閨貞、陳粉桃(手抱沈墨前)、李良、沈鴻柏、黃玉拋、沈慕亮、沈慕昌、沈慕震、沈慕卿、沈慕周;第三排左起 :沈慕陶、沈慕堯、沈彩富、沈彩蜜、沈慕羽、沈慕文。(來源:作者提供)
二、志明堂:家族認同感與凝聚力
《白虎通• 宗族篇》:
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
所謂宗族,即血緣紐帶維系起來的宗法性組織。其文化心態,是以男性先祖的子孫集聚而成的家族為基礎。女性被稱之為外戚、外家,在男性主導的群體意識里屬於邊沿。
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來源主要有:地名(一般表示宗族的發源地)、典故(與本族祖先相關的故事或傳說)、訓詞和祖先名等。堂號為家族成員聯系的重要紐帶,而祖居亦可成為子孫聚集之所。
沈氏家族有堂號的取名,是南渡馬六甲之後的事。
鴻恩與鴻柏兄弟各取堂號,兄取「福隆」,弟取「志明」。堂號都以南來的第一代(即沈鴻恩、沈鴻柏)當作第一世。故沈鴻柏為「南洋馬六甲沈氏志明堂第一始祖」。
「福隆」的意思與解釋,異議應該不大。取義吉利祥瑞,意指福安興隆。鴻恩南來後很快致富,其後人也致力於財富的制造,確保生意興隆,子孫康樂福安,取此堂號是極為自然的事。堂號類似商號,在當時華人社會亦極為普遍,如吉隆、富隆、福安、富安等。
「志明」則有兩層解讀。根據沈墨義、沈林書的解析,「沈鴻柏一生從事反清運動,招牌取名志明,含有反清覆明之意。當然,因時代不同,他協助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建立的是中華民國。」這段解讀文字牽涉到堂號的意涵以及取名的時間段。堂號取於何時,沒有確實記載,根據沈同欽記述,沈鴻柏是在一九二〇年搬遷到東圭蚋住所,「志明堂」牌匾的書寫年份,注明是「庚申冬月」,署名「黃毓清」。庚申即一九二〇年,民國九年。黃毓清,字秀嵐,為泉州南安人,清朝宣統庚戌科考「拔元」,殿試二等點用京職,敕授「文郎」。沈鴻柏能擁有黃毓清的匾題,很自然讓人聯想到同鄉的關係。
從「志明」字面意義的歷史背景而言,應該是沈鴻柏年輕時的思想產品。其時彼之「反清」思維已經萌生,但是仍舊停留在「復明」之階段。至於「驅除韃虜,恢覆中華」的思維內容,是後來他受到辛亥革命思潮影響所致。把「志明」之意思延申解析成後來沈鴻柏支援辛亥思潮,也無不可。
沈慕羽對志明的解讀亦相差不遠。在日記里他寫道:「……最後我解釋志明兩個字的意義,本是志在復明,顛覆滿清,另一意義即勉勵沈家子孫的志向光明,走上康莊大道。我訓導所有沈家子孫要自愛自強,勿利己害人,人格要光鮮,不做違背良心的事,做個堂堂正正的龍的傳人。」(二〇〇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合家祝壽」日記)
當然「志明」也有「淡泊明志」之意。《淮南子:主術訓》雲:「是故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諸葛亮用在《誡子書》篇里,千古傳誦。此乃訓勉後人向上而立的堂號。志明是沈鴻柏一生的明志,也說得通。鴻柏「志明」與鴻恩「福隆」堂號相對,一取志業、一取吉祥,此層意義看來更符合情理。
堂號的作用有幾項,首先是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同時也表達對整個宗族倫理道德與行為方式的追求。通過堂號,整個宗族有了共同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
志明堂發揮了這個作用——幾代人的家族成員認同感更高,家族更有凝聚力,傳承祖先的美德成為家風。
至於福隆堂,沈墨義記述,「『福隆』也是個大家族,內外子孫比『志明』堂少,相信也有三百余人之多。」「『福隆』的子孫都自立門戶、遷居他州或外國,現已人去樓空。早期,『福隆』與『志明』的長輩們都有互相來往,但現在晚輩們交往不多,孫子輩的已相見不相識了。」看來福隆堂並沒有延續或繼續聚集家族成員的作用。
根據《南洋馬六甲沈氏志明堂家譜》(沈慕卿纂集),「溯吾枝派首位世祖創訂序字。按序采用入名」,如下: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
又說:
本家譜(即《南洋馬六甲沈氏志明堂》)即以「園」字為首。作行輩之始。其後則依序以次字「翰」為次輩。「墨」字為第三輩。「林」字為第四輩。以下按序字推定輩數。
如今(二〇二二年)已經有了「詩」字輩。
本書的研究對象只集中於園、翰、墨三輩,對於林字輩亦有涉及,至於誦、詩輩,已無從蒐集。從研究《沈慕羽日記》的角度而言,沈氏家族史資料的收集與撰寫,也就局限於此。
沈慕卿所說的「首位世祖創訂序字」,原典是唐代張說《恩制賜食於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
位竊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緩歌春興曲,情竭為知音。
張說(六六七—七三〇),唐代文學家、政治家。這是一首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詩,按規定用林字韻。東壁為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主管文章。西園原義為魏武帝所建立的西園,賦詩弄墨之地。這里的東壁與西園,皆代指麗正殿書院。詩即《詩經》,易即《易經》,皆儒家經典。意思是說,誦讀《詩經》能領略國家政事,講習《易經》可知曉天道根源。余詩為一般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之頌詞。
▲沈鴻柏(一八七四—一九五〇):豪爽任俠的志明堂始祖。「志明堂」的牌匾書寫年份,注明是「庚申冬月」,署名「黃毓清」。 庚申即一九二〇年,民國九年。黃毓清,字秀嵐,為泉州南安人,清朝宣統庚戌科考「拔元」,殿試二等點用京職,敕授「文郎」。沈鴻柏能擁有黃毓清的匾題,很自然讓人聯想到同鄉的關係。(來源:作者提供)
三、志明堂家族史書寫的特別處
馬六甲沈氏志明堂家族有幾個特出之處。
第一、人口成員繁盛。所謂三代承風,方為世家。十九世紀末,鴻恩、鴻柏南來後,至今約一百五十年,家族繁衍已經有千余人,螽斯衍慶,成員人數每年增加,為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罕見的大家族。尤其是志明堂成員,人丁興旺且居住地集中。或許有馬來西亞華人家族成員更繁盛的,然一般而言不為人所知。即使家世曾一時之俊傑,如沈鴻柏的同輩,黃乃裳、鄧澤如、陳禎祿、曾江水等,也沒有像志明堂那麽頻密的繁衍,也不見有三、四代同堂的書寫記錄。沈慕羽同輩的情況也是如此,如何葆仁、吳志淵、王宓文、蔡任平、林連玉等。彼等家族成員或許不多,或許太分散,故家族史不能成篇可以理解。
第二、家族凝聚力特強。鴻柏以古城為事業基地,而翰字輩大部分都久居馬六甲,彼此團聚活動頻密,到了林字輩,始有各戶移居別地的現象,然仍是近鄰,故凡䜥婚壽喪事,家族成員出席率與參與度很高。志明堂有非正式的族長(大家長)制度,是家族發號司令的人物,登高一呼,族員隨即響應,對分散在各處的家族成員有很強的凝聚力。再加上東圭蚋志明堂故居一直保留著,承載著歷史回憶,成了子孫相會團聚與緬懷祖先之地。祖宅無疑是家庭成員或親友聚會之所,無論是觀念或實質,形成了一個核心。家族成員組織歌詠隊、書法班等,也是一個家族傳統凝聚力的表現。
第三、家族傳統原素突出。華人節日如農歷新年、清明掃墓、天公䜥公祭等,或䜥辰、喪事,都是全家族動員,活動亦繁密。農歷新年禮節活動,如買年貨、掃除、貼對聯、拜神祭祖、祈福攘災、聚享年夜飯、向長輩跪拜等,年年如此。清明時節,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及其環境的祭祖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天公䜥公祭時,家族成員會擺上菜肴、敬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天神、先人的敬意並祈求祖先的庇佑。這些傳統習俗,代代相傳,即使二〇二〇/二〇二一年疫情期間,仍然有線上活動儀式。
第四、經歷特殊、人才輩出。沈鴻柏乃馬來亞華社辛亥革命思潮先驅之一,亦為馬六甲華文教育與文化重要開拓者,與曾江水、鄭成快、陳禎祿齊名。翰字輩者,除了沈慕羽的赫赫功業之外,慕亮、慕昌、慕震之興家與公益、慕周被日軍殘害之遭遇、慕文之回大陸參與大陸抗戰、慕卿之維護傳統,都說得上是雋拔或是有不平凡的經歷與功績。墨字輩在文化、教育、報業、社團之貢獻,亦有可書寫的一章。林字輩如沈同欽在政治領域的成就,在家族成員里也是相當特出。
在馬來西亞華裔家族之中,沈氏志明堂家族也許不是一個與當代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聯系最為密切、影響最大的家族。沈氏家族顯然無法與南來移民的陳嘉庚、林清淵、邱善佑等「門閥士族」相比。在探究馬來亞獨立後的儒商文化界方面,則李光前、陳六使、陸佑、胡文虎等家族是更受熱議的對象。但是如果揆諸整個百年馬華歷史,與馬華社會、政治、教育、文化密切的關係,綿延久長如馬六甲沈氏志明堂家族者並不多見。
▲一九四九年志明堂合家欢。第一排左起:沈墨美、王志南、沈墨养、王志胜、沈妙琴、沈闺盾、沈墨晏、沈墨孚、沈墨住、郑汉保、沈闺兰、沈闺友、沈闺琦;第二排左起:沈墨华、郑汉志、沈墨普、王玫瑰、王玫雀、沈墨志、沈墨裕、沈墨忠、沈墨恕,王志福,王志远,沈墨后,沈闺璇,郑素芬,沈墨俊,沈墨义;第三排左起:林月珀、沈闺应(站立)、陈娥实(抱沈闺莉)、吴粉珠(抱林碧鸾)、沈慕亮夫人、李良、沈鸿柏、沈慕亮、沈慕昌、沈慕震、沈慕卿;第四排左起:廖燕娘(抱沈闺亨)、陈碧玉(抱沈闺静)、沈彩富、曾月霭(抱沈闺菊)、沈彩蜜(抱王志安)、王庆河、沈慕羽、郑朝狮、沈慕尧、沈慕陶;第五排左起:沈闺珑、沈闺发、沈闺玲、沈闺尚、沈闺璞、沈闺爱、沈闺贞(抱林有添)、吴宝珍(抱沈同钦)、沈闺瑞、沈闺庆、沈闺棠、沈闺度;第六排左起:沈墨修、王志成、沈墨章、沈墨嘉、沈墨孔、陈金场、林顺水、沈墨贤(抱沈妙瑟)、沈墨德、沈墨仁、沈墨光、沈墨孟、沈墨游。(來源:作者提供)
四、《沈慕羽日記》里的家族史
沈慕羽對家族史的重視,源自於他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崇敬與認識。家族史的記載,第一步就是族譜的編纂。沈慕羽對族譜的關注,可以從他的日記里找到重要的憑據。他寫道:「我認為人不能忘本,族譜是有系統之家族歷史,中國獨特文化,保存與維護,進而發揚可使族群輝煌燦爛。」(二〇〇五年七月六日「富貴山莊借我打廣告」日記)。他是以「人不能忘本」為依據,認為以文字為載體的族譜,可以發揮慎終追遠的作為。
志明堂家族史的撰寫有幾項重要資料。首先,沈慕卿、沈慕堯編纂的《南洋馬六甲沈氏志明堂家譜》是最原始的文獻。此書曾經三次「整編」——第一次是一九八七年沈慕卿整理,第二次是二〇〇八年沈慕堯完成,第三次是二〇二二年,主編為沈林泰。志明堂的家譜修編以及搜羅集成有相當的成果,世系匯志,頗為詳盡。雖然家譜是非賣品,對外並沒有公開出售,但是對研究者則提供了大量的訊息。
其次是沈墨義、沈林書《馬六甲第一世家》二十七篇(二〇〇四年)。這是當前研究沈慕羽家族史的最完整的資料。他們父子倆人(主要還是沈墨義)的書寫代表了志明堂後代慎終追遠的志願,追溯族親在故鄉的根源所在,以及翰字輩成員的經歷與遭遇,是沈氏宗族南遷馬來亞後珍貴的歷史記憶。本書的書寫,最重要的資料來源是尚未刊行的五十二年《沈慕羽日記》。
沈慕羽自傳體筆記式的日記,是一部個人的生活史、心靈史、思想史、交遊史,其中訴盡人生歡笑與淚水,記錄了個人的哀與樂,也是一首歷史時代的情感悲歌。除此之外,它也是一部馬華教育史、社會史、政治史、人際關係史,其重要性與繁富性毋庸置疑。日記里實際上也隱藏了一部沈氏家族史。家族觀念極重的他在自己的家族成員身上傾注了許多情感,日記對兄弟、妻子、子女、孫兒的日常生活的記敘相當多,對於家庭成員、人際互動、䜥婚壽喪等部分,著墨甚厚,所透露出的訊息,是家族成員之個人與集體命運,他們如何抵抗歲月的侵噬、青春的流逝、生命的枯竭,同時也反映了時代氛圍以及社會條件,其中包含著無上的哲理與深廣的情愫。
沈慕羽日記記述家族最精彩的部分,包括:一、家族的歷史記憶;二、家族成員形象的描繪;三、家族成員的䜥婚壽喪;四、傳統家風、家規、家訓;五、家庭成員的成長與人生遭遇;六、沈慕羽個人對家族的觀念和社會倫理的規範。
我現在整理其日記有關家族的部分,采用上述兩部資料,進一步搜索、梳理、歸納,希望呈現一部更完整的志明堂家族史。沈慕羽行筆細膩,感人至深的日記書寫,是他獻給家族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左為《沈慕羽日記研究·家族篇:志明堂薈萃》,右為《沈慕羽日記研究·生活篇:生命的詠嘆》。(來源:作者提供)
五、飄零海外、落地生根、走向世界的歷程
此書的書寫策略,主要是以沈慕羽為中軸,然後將沈氏家族做上下兩代的延伸,前後跨度上百年。它企圖梳理沈氏家族遷徙、定居、創業、繁衍的整個脈絡,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長卷人物志、浮世繪:華裔從飄零海外,生於斯、死於斯,然後走向世界;這是一幅從自強不息走向自力更生,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現代走向全球化的畫卷。
要而言之,《沈慕羽日記研究·家族篇:志明堂薈萃》是一部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馬來西亞華族遷移史,滿載著遷移地與祖籍地千絲萬縷的關係、日本侵馬時華族的慘烈傷痛,以及子弟求學、求生存、求發展的奮勉。百年馬六甲沈氏志明堂大體與馬來西亞華族遷移史的歷程一起交集演進,可以視為馬來亞華族南來以及落地生根集體的縮影。宗族根脈、文脈的保存和賡續,正是華裔先輩們始終秉持「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理念和「艱苦創業、力爭上遊」精神的具體寫照。
※作者按:何啟良著《沈慕羽日記研究·家族篇:志明堂薈萃》 [馬六甲:沈慕羽書法文物館出版,2022]。本文為《沈慕羽日記研究·家族篇:志明堂薈萃》序文。
![]() 何啟良 |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職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北京大學。現任台灣文藻外語大學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著有《沈慕羽日記研究·生活篇:生命的詠嘆》。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